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9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1-24

贵州末任巡抚沈瑜庆与翁同龢的忘年之交

 

□文/图 王珺偲

 

  翁同龢(1830-1904)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担任过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还被康有为称为推动“戊戌变法”的第一导师,更以苍劲雍容的书法闻名于世。然而翁同龢在69岁时,却对一个比自己小28岁的后生称为“吾友足下”,翁同龢口中的“吾友”便是后来的贵州末任巡抚沈瑜庆。

 

乡试初交其识同

  沈瑜庆,生于咸丰八年(1858),字志雨,号爱苍,他虽然是清代贵州末任巡抚,但是他的父亲沈葆桢更为显赫,是晚清抵御日本侵略台湾的洋务重臣,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沈葆桢在光绪五年(1879)病逝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时年59岁。沈葆桢离世后,家道蹉跌,沈瑜庆秉承“尔曹努力读书,勿学刑名钱谷之学”的家训,熟读儒家经典和交友游学,为科考入仕作准备。

  光绪十一年(1885)年五月,沈瑜庆“携眷入都,寓米市胡同”,准备参加京兆地区的乡试,开启了沈瑜庆的与翁同龢的相识之旅。此次乡试于八月八日开考,至十四日结束,翁同龢就是这一年的京兆乡试的副考官。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1856)的殿试状元,两年后被咸丰皇帝提拔为乡试副考官,一生数十年不仅为师同治、光绪两帝,而且为清朝选拔了不少的人才,也与沈瑜庆的父亲沈葆桢是同僚好友。

  这次乡试,沈瑜庆在史论中以“国有容才之大臣,国可长治矣。有大臣乃得有人才,有人才乃得有国祚”的论点进行论述,与翁同龢的“人才兴国”的思想高度契合,得到高度认可。九月,乡试出榜,沈瑜庆中乡试第四十九名,按照当时的规矩,中举之人就算是考官的“门生”,沈瑜庆便以学生以及故人之子的身份拜见了翁同龢,两人交往日益频繁。

  光绪十二年(1886)十月,离开北京的沈瑜庆遣弟弟沈荔虎持书到北京拜谒翁同龢。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沈瑜庆又与翁同龢一同乘“海晏轮”号轮船南下上海。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日本歼灭了号称“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给腐朽的清政府一个强力的打击。这也引发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翁同龢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极力探索富国强兵之路,光绪皇帝也四处召集有志之士,听取各种意见。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在张之洞的推荐下,沈瑜庆得赴京觐见光绪皇帝。沈瑜庆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主张变法革新,深化洋务运动,建立强大的海军,警惕日本的侵略野心等,这与翁同龢的政见相近相同。

  五月十九日,沈瑜庆在北京谒见了翁同龢。翁同龢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门人沈瑜庆来谈,此人识略极好,且有断制,不愧为沈文肃(沈葆桢谥号)之子。坐一时许。”同年六月十一日,沈瑜庆再次谒翁同龢,两人畅心长谈,翁同龢又在日记写到:“沈爱苍来长谈,尚有父风。”

  正是因为沈瑜庆对富国强兵的政治见解和兴国志向,与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维新的翁同龢关系更加密切。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是在翁同龢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他向光绪皇帝引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力主变法维新。但是,翁同龢的维新理念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略有不同,康、梁二人年轻气盛偏激求成,展开全面变革;而翁同龢则主张循序渐进,深化洋务变革,从此光绪皇帝与翁同龢之间的隙疑渐深。

 

《咏史七首》情更浓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十一开始,维新人士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推动改革,推出新政。此时的翁同龢处境尴尬,在光绪眼里他是变法不彻底的保守派;而在慈禧太后眼中,翁同龢又是改革的急先锋。因此,翁同龢在两派的排挤和打击下,在变法开始的第四天,就被光绪皇帝革职为民,遣回老家江苏常熟的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虞山)。

  “戊戌变法”如火如荼的推行,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九月二十一,慈禧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国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此时的沈瑜庆正在皖北正阳关负责督销以及治管理盐政。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沈瑜庆到上海创办吴淞清丈工程局,沈瑜庆在上海和翁同龢的侄孙翁弢甫以兄弟相称见面,了解到翁同龢近况“眠食如常”后,沈瑜庆也“私怀籍释”。

  而后,沈瑜庆给翁同龢寄去一封信,信中沈瑜庆把翁同龢比喻成欧阳修隐居在颍川,他写道:“虽厌谈时事,诗酒因缘,未尝摒绝。贤者之善于自道,以系人望,大略相似。”另外孝敬老师的“束修之敬”,奉上纹银百两。后附《咏史·寄虞山师》七首,写了历史上七位皇帝之师的故事,表达了对翁同龢以及变法的看法:

  诗中以汉初张良进劝汉高祖刘邦不可废太子,以及宋代宋仁宗的老师吕夷简调和仁宗与刘太后的矛盾的故事,是“处人骨肉间,忧虞能自保”,能“调停两宫间,进退非首鼠”等诗句暗指翁同龢没能在慈禧和光绪之间自保调和矛盾。

  汉代贾谊认真教导梁王,但是没有保护好他,导致坠马而死,所以“左右以谕教,为傅乃无状”代指着翁同龢保护皇帝不力。又以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一生正直,但是不善计谋,一身孤介耿直,不能团结朝臣导致被陷害自杀,以及中唐时期的帝师李泌善于协调团结朝野上下的故事,隐喻翁同龢没有能够团结协调朝野大臣。

  沈瑜庆又以张柬之策划“神龙政变”把武则天逼下皇位的事件,来褒奖狄仁杰举荐张柬之的用心良苦,从侧面指出翁同龢举荐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比较激进,不够稳沉。

  这是沈瑜庆在诗中以借古论今的方式冷静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诚恳地指出翁同龢在变法中的失误,真是一针见血。

  然而戳痛翁同龢内心深处的却是七首诗中的最后一首,沈瑜庆写下明朝名相,著名的改革家张居正,一生改革的功勋却被万历皇帝猜忌,在去世后被抄家革职,不胜悲怜,这犹如变法开始时翁同龢的受到光绪皇帝猜忌一样。组诗的最后两句“抚筝望桓伊,慷慨声回天”,又是讲述的东晋名臣桓伊,抚筝吹笛高歌进谏孝武帝,当场使得孝武帝与老师谢安的隙疑关系得以弥合,也是在批评光绪皇帝在变法关键时刻不信任老师翁同龢。

  沈瑜庆把此作为组诗的结尾,让被贬谪的翁同龢感到世间中还有如此知心之人,感动万分。这份感动让翁同龢顾不上辈分与岁数的悬殊,提笔写下复函给沈瑜庆:

  “爱苍吾友足下:仆交游遍海内,求始终不渝者,不过三数人,而足下其一也。孙辈述足下厚意,惋叹累日,仆则欲言而不能言者矣。……咏史诗不特风格高妙,兼得古人之心,已粘一册,藏诸名山。……”

 

虞山贶赏石谷图

  “戊戌变法”伊始,年近七十岁的翁同龢被革职在江苏常熟的虞山老家,并由地方官管束。

  翁同龢为官清廉,在虞山生活十分拮据,他在给好友莫友芝的信函中坦言:“岁米盐凌杂逼人,平生未尝此境。”后来在亲朋门生的捐赠下,翁同龢在虞山鹁鸽峰麓的祖坟墓地附近建了一个住宅,取名“瓶庐”,以守口如瓶自警,又称“松禅”,表示与世无争、不问政治之志。

  光绪二十六年(1900)腊月,翁同龢将自己收藏的《寒林雪霁图》赠送给沈瑜庆。《寒林雪霁图》是被誉为“清初画圣”的王石谷先生所画,非常珍贵。沈瑜庆得到此画后,约上自己的同乡王仁东以及好朋友沈曾桐前去拜访翁同龢。

  沈瑜庆等人的到来,翁同龢十分高兴和感动,在虞山“瓶庐”中,翁同龢拿出收藏的王石谷所作的另一幅名画《长江万里图》,以及一部宋代刻板的《施注苏诗》,他们一起品鉴,题识在书末,相互纵谈古今,畅论文字,流连两日。

  光绪二十七年(1901)腊月,距沈瑜庆等人去虞山看望翁同龢已经过去了一年,沈瑜庆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下任幕僚已经转为淮扬海兵备道,兼代淮安关监督,驻在淮安府(今江苏淮安市)。此时,好朋友沈曾桐、范当世等人来看望沈瑜庆,诗酒相和,盘桓数日。

  期间,沈瑜庆与沈曾桐谈到在去年的这个时节,一起去虞山看望翁同龢的情形,他们目睹了翁同龢“两朝造膝托肺腑,寂寞归来守环堵”的悲惨境,看到翁同龢一生为君为国的正气;此时“戊戌变法”失败已经两年,朝廷的得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但是不敢多言朝堂社稷。沈瑜庆又想到翁同龢送给自己一幅珍贵的《寒林雪霁图》,情谊浓浓,一时间感慨万千,腊月又将尽了,远在虞山的老师翁同龢一个人黯淡而孤苦,今天在座的又有何人能够去与他一起挥麈谈文,看望翁同龢呢?于是写下一诗:

  两朝造膝托肺腑,寂寞归来守环堵。庙堂钟簴今依然,得失蓍龟略可睹。两载江湖滋味深,牛市第宅怜接武。棠甘人念召所憩,言直盗憎主所府。芒刺何曾缘色悖,俯首不敢言杖杜。畀我寒林雪霁图,割爱无妨失左股。天旋地转腊又尽,隔岁提诗义何取?吾宗告我将北征,枨触旧游歌换羽。寄语虞山白发翁,待坐何人与挥麈?

  刚好此时沈曾桐正计划拜会沈瑜庆后南下上海,再由上海坐船北上进京,至南下途中可以顺道路过常熟虞山,去看望翁同龢。于是,沈瑜庆写下的这首诗,由沈曾桐转递,并代沈瑜庆看望翁同龢。由此可见,沈、翁两人之情已是十分深笃。

 

“夜识”匾至已临终

  翁同龢不仅是帝师,而且在整个清代,也是著名的书法大家,《清史稿》中用“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来评价他的书法;另外中清代的《清稗类钞》《学书迩言》等著作中认为他的书法是乾隆、嘉庆以后的第一宗师。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的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汉隶,平淡中见精神。特别是在“戊戌变法”被贬谪回到虞山后,其心纵意所适,不受羁缚,“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形成了独特“翁”字书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在淮安任职的沈瑜庆收到了一幅匾字,这正是翁同龢苍重遒劲,淳厚朴拙的“翁体”,上书“夜识亭”三字。在其后还有翁同酥的附跋:

  “沈文肃公欲治圃,遍种忍冬藤,作亭命名曰‘夜识’,而未果也。公子蔼苍观察,治盐仓于正阳,得隙地筑亭,申先公之意,题匾识之。癸卯三月常熟翁同龢识。”

  看到这样的题跋,沈瑜庆心中不禁一阵暖意流淌,也让他想到了逝世多年的父亲沈葆桢。

  原来,沈葆桢生前十分喜欢金银花,常常与翁同龢等同僚以及家人提起,退休归田后要在老家栽种半亩金银花,在花丛中修建一亭,取杜甫“不贪夜识金银气”诗句中的“夜识”为亭名,寓意一生清廉不贪。然而,在光绪五年(1879),沈葆桢却因积劳成疾,病逝在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任上,享年59岁。

  朝廷为了褒奖沈葆桢为做出的贡献,下旨在福州修祠祭祀,沈瑜庆在买下涛园为父建祠。光绪十八年(1892),沈瑜庆在涛园的空地处,栽种金银花,修建亭子,完成父亲未了之心愿。

  光绪二十七年秋,沈瑜庆到淮安任职,多年担任幕僚的沈瑜庆终于为政一方,可以展示他施政能力和抱负。沈瑜庆在任上办学堂、兴市政,惩奸商、治恶吏,治下之地政通人和,民心悦服。

  沈瑜庆在淮安的施政无不受到父亲沈葆桢的影响,他也特意在衙署旁的空地上栽种金银花和修建闲亭,以此纪念父亲,也是对自己为政清廉不贪的自勉。所以,翁同龢听闻后,集沈氏父子的情谊,挥毫写下“夜识亭”,遣人送给沈瑜庆。然而,这一次的就成了沈瑜庆与翁同龢的最后交往。

  光绪三十年(1904),翁同龢在老家虞山病逝,享年75岁。此时,沈瑜庆已调任顺天府尹,得知翁同龢去世的消息后,是何心情,已不得而知。

  但是到了民国初年,作为清朝遗老寓居在上海的沈瑜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翁同龢临摹的明代书画家倪元璐的山水长卷时,回忆往昔情绪万千,两人相同的政治见解和超越年龄的情谊,涌上心头,他写下《庞劬庵中丞属题常熟翁相国临倪文正山水长卷》的组诗凭吊翁同龢,其中一首:

  慷慨桓伊罢抚筝,

  凋疏乔木见峥嵘。

  尽多温室难言事,

  想见挥毫老泪倾。

  也许此时,沈瑜庆挥毫写下的这组诗时,心中想到的翁同龢为其挥毫写下“夜识亭”的往事,不禁老泪倾洒。为这段往年之交、思念故人的情谊动情落泪,也是真情流露,人之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