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走笔
□卿 贵
深秋季节,我来到了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和泸定桥,在滔滔的大渡河南岸寻找当年红军的足迹,感受今天的生活。安顺场位于四川省石棉县城西北方向10公里处的大渡河边,原名叫紫打地,藏语意为适合种植蔬菜的地方,是清朝越西县松林土司的世袭领地。历史上的安顺场曾经因为地震引发山洪被冲毁,后清政府拨库银在原址东边一公里处的中坝重建,并以“山镇久安,河流顺轨”之意取名安顺场。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于大渡河,手下3万太平军将士在此被清军剿灭,留下了千古遗恨。
1935年5月25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到达了大渡河边,当时红军的处境比70多年前的太平军更加严峻,时值大渡河河水开始上涨,河面宽达300多米,渡河非常困难,从上游的泸定县到安顺场渡口之间数百里内,国民党军队布防严密,并将沿岸的所有船只、粮食和可用来渡河的物资统统搜走,企图在此堵截并歼灭红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在刘伯承、聂荣臻的指挥下,由十七位勇士组成渡河奋勇队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粉碎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企图,创造了世界战争历史上的奇迹。渡河后,继续沿河东岸向上游挺进,另一路则沿大渡河西岸前进抢夺泸定桥。大渡河两岸山路崎岖,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汹涌的河水,行走十分困难。沿大渡河西岸前进的是担任前锋的红4团,他们提出了“足可疾,身可劳,衣服可烧,头颅可掉,什么都不要,只要泸定桥”的口号,一昼夜急行军240里,于1935年5月29日清晨抵达了泸定并迅速占领了泸定桥的西桥头。
泸定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 年),桥身由十三根铁链锚固于大渡河两岸,桥长101.67米、宽3 米,桥下便是水流湍急的河水,自古以来就是川藏线上的交通要塞和军事要津。红军到达时发现桥上的木板已被抽走,东桥头有国民党的重兵把守。1935年5月29日下午4点,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的指挥下向泸定桥发起总攻,2连连长廖大珠等22 位勇士组成突击队,每人手持冲锋枪、背插大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在光溜溜的铁索上向东桥头匍匐前进。大批战士紧随其后,一边铺桥板一边冲锋,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夺下了东桥头,并与对岸的红军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重大胜利。
走进泸定桥桥头的纪念馆,大门两侧镌刻着胡耀邦手书的“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的对联,对联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积极乐观的精神。进入大门,铁索桥就在眼前,只见几根拳头般粗细的铁索横跨河上,虽然桥上铺有木板,但站到桥上看着摇摇晃晃的铁索和桥下湍急的河水仍感头晕目眩,游人们迟迟不敢挪步,真难想象当年红军是怎么攻打过去的?缓缓走过之后回头张望那些在桥头拍照的游客,心中感慨万千,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长征》顿时涌上心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泸定桥因红军强渡而举世闻名,它是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但交通功能保留至今,依然是大渡河两岸的少数民族群众过河的通道。1978年有关部门对西桥头进行了维修,使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的古桥焕发新颜迎接南来北往的游客,诉说着红军战士奋勇夺桥的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
1983年,陆定一重返安顺场时提笔写下了“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彝汉团结好,建设永无疆”的诗句。新中国成立后,安顺场先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全国唯一“以悲衬喜”的红色旅游景区,并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保留下来了“红军渡”、“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等遗址,如今景区内汉、藏、彝各民族的建筑、服饰、歌舞、饮食、节日、民间工艺琳琅满目、特色鲜明,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当地人在宽阔的大渡河河滩上种出了优质高产水果皇帝柑,市场销售非常好,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80年过去了,今天的大渡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红军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战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过去山高林密、道路崎岖的边远之地已经天堑变通途,高速、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当年荒凉贫穷、人烟稀少的民族地区变成了旅游胜地,欢声笑语响彻大渡河两岸。
伫立铁索桥头回望烽火岁月,深深缅怀着牺牲在漫漫长征路上的红军勇士;站在大渡河畔思索长征精神,更加感到今天的和谐安定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欢歌笑语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