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22期 本期267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抗战时期凤冈的十三任县长(上)

 

□胡启涌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凤冈先后有13任县长上任,如走马灯式的来来去去。这13任县长任职时间最长的有3年多,最短的只有10多天。在国难当头之际,13任县长中有贪污灾款开溜的、有畏敌携印潜走的、有民众推选代职的、有率众杀敌报国的。

  徐传薪:抵制日货,平息族乱。1920年4月28日,贵州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批准,将凤泉县更名为凤冈县,更名后的第一任县长徐传薪(贵定人)走马上任后,立即对全县人口进行普查,经统计全县时有23331户,95543人。1931年6月,徐传薪亲任所长,举办了两期“凤冈县乡镇自治人员训练所”,巩固了地方武装力量,使土匪简伯臣、杨文、吴绍华不敢轻易进犯凤冈。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挑起事端开始进犯我境。消息传到凤冈后,学校师生举行了救亡图存活动,宣传日军暴行,抵制出售日货,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据《抗战的遵义》一书记载:9.18事变后,(全市)采取游行示威,声讨日军的只有凤冈、遵义、务川、湄潭、绥阳5个县。

  1931年,县长徐传薪还解决了天桥乡佘、黄两姓聚众械斗一事,为肃清后患和打击两姓实力,徐传薪组织力量收缴了双方枪械,对佘鼎三罚款光洋250元,对黄玉太罚款光洋150元,还分别处罚了双方朋羽。为了防止两姓再起事端,徐传薪还留下人马驻防天桥,严令佘黄两姓要永释前嫌,勿再生事。还规定以后双方不准带刀上街,不准参加赌博生乱。同时要求两姓要多植树、禁乱伐,要在区内成立初级小学,让两姓孩子普遍接受教育,以启民智。

  吴道绅:受害杨家凤,诉苦王家烈。1932年,县长吴道绅走马上任。是年6月29日,第二十五军第三师师长蒋在珍之袁锦文营进驻凤冈,不久蒋在珍与王家烈交战,袁锦文营受蒋之命离开凤冈。在蒋王混战中,蒋在珍败走四川綦江,所辖的第四旅旅长杨家凤率残兵退至凤冈。

  杨家凤,务川县涪洋火石溪人,蒋在珍驻防遵义时委任为旅长。杨家凤为扩充武装,先后收编了四川彭水彭中华部、川军潘九仁部、黔军黄丕模部等。他入驻凤冈后,将司令部设在县城内的万寿宫,凭着700多人枪,长期称霸凤冈、湄潭、务川一带,向各县政府要钱要粮,随意欺压百姓,民怨甚大。吴道绅手中无兵,不敢得罪杨家凤,只得忍气吞声为其筹集粮款。是年7月1日,吴道绅与县公安局长张亚权联名,向省主席王家烈呈报杨家凤扰害凤冈一事,恳请省政府发兵相助,剿灭蒋在珍的残余势力杨家凤旅。当时,同受其苦的湄潭县长罗秉权也向王家烈呈文称:“蒋(在珍)之杨家凤部,于二十二日,悉数向永兴、凤冈方向退去。”呈报杨家凤为害百姓一事,以期派兵,与凤冈县政府联手消除兵匪杨家凤。

  年末,吴道绅离开凤冈,省主席王家烈即派李树屏(另作李素平)继任县长一职,继续与杨家凤周旋。

  李树屏:贪污灾款后携印潜走。李树屏到任后,最烫手的仍是杨家凤兵匪一事,他也只好东搪西塞地与之周旋。

  1933年5月21日,凤冈境内突降大雨,导致洪水暴涨县城被淹。《凤冈县志》载:“大水突破上城门城墙,街上水深6尺左右,冲走房子100多间,淹殁数百人,绝嗣者20多家,百姓称‘癸酉大水’。”是时,正安土匪罗相臣又率兵攻打凤冈县城,与盘踞于此的杨家凤争抢地盘,百姓频遭天灾人祸,苦不堪言。

  李树屏向省主席王家烈禀报凤冈受灾情况,急盼予以赈救。时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工会贵州分会获悉后,为了救济凤冈灾民,筹集了3000银元,于6月初拨划给凤冈。李树屏收到这笔灾款后,担心杨家凤前来索要,自知斗不过杨家凤,李树屏便将灾款占为己有后带上县印潜逃。逃跑途中,李树屏担心王家烈问罪,又怕杨家凤率兵来追。心中始终忐忑不安,便到离县城5公里的太极洞,向洞中菩萨叩头焚香以望得到神灵保佑。离开时,他在洞中题写了“洞府奇观第一景”7个大字,题头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六月。”落款:“县事李树屏题。”并安排一石匠镌刻于石壁之上,至今犹存。

  此时,王家烈正与贵州各路军阀交战,无暇李树屏贪污一事。最后,王家烈战胜了各路对手,坐稳了贵州省主席和二十五军军长一职,开始经营贵州。盘踞凤冈的杨家凤是蒋在珍的旧部,局势之变让李树屏打起消灭杨家凤献宠王家烈的算盘。1933年7月30日,李树屏向王家烈呈报称“呈为匪猖獗请准予格杀令训,维地方而苏行政”的请示,请示中绝口未提贪污灾款一事,只恳请省主席王家烈授予他“格杀全权”。呈文还用大量笔墨诉说自己为政之苦:“政府虽令各地蔸剿,反被其烧杀之害。兼以水灾甚大,驻军需索款米,百端筹措,几无暇晷。既患匪类之糜烂,行政又为滥予所桎梏,致辞四乡纷扰,闾阎骚然,午夜焦苦。职份属军人,虽本大无畏之精神,不顾利害,恪尽职守,然数月来,受尽无量之痛苦,难以气宣……”

  李树屏向省主席救援未成,自知再起无望,只好悄然退走。而杨家凤则凭人枪众多继续驻在凤冈,向百姓索要粮款,使凤冈百姓受尽盘剥之苦。

  彭宅安:代任凤冈县长10余天。李树屏携带款印潜走后,凤冈县长一职空缺,杨家凤为所欲为,任意欺凌百姓。为了节制杨兵,民众推选民间人士彭宅安暂时代替县长一职。

  彭宅安,民国初年毕业于贵阳农科学堂,回乡后曾任贵州省赈务委员会凤冈分会主席、教育局长、校长等职。他饱学善书,尤喜楹联。曾因撰写对联暗讽权贵,得罪了县参议长史肇周,史扬言要打死彭宅安,彭则不以为然,写下对联“身居黑巷里,人在光明中”,横批“谁又怕谁”来回应史肇周。

  彭宅安上任后,绞尽脑汁与杨家凤周旋,想方设法减轻百姓负担。彭宅安仅代任县长10多天便辞职不干了,虽然他任职时间很短,但是他一心为民的作风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之后,彭宅安倾心教育,培育桃李。1945年9月,彭宅安还与几位开明之士创办了《新声月刊》小报,无情抨击时弊,揭露旧政权的丑恶。该报共出刊8期,前4期出刊后,张贴在县城十字街,引来不少民众观读,反响很大。时国民党凤冈党部见势不好,下令强行接管《新声月刊》,接管后刊出的内容骤变,味同嚼腊,不久便停刊。

  尚仕贤:借助外力赶走杨家凤。1934年初,省政府委任尚仕贤任凤冈县长一职。2月份,奉省政府之命成立了“保卫团指挥部”,尚仕贤兼任指挥长,开始与杨家凤软磨硬泡,时时思考怎样除掉杨家凤,免得政府受其淫威,百姓受其欺凌。

  正当尚仕贤苦虑求解时,史肇周势力进入了他的视野。史肇周是凤冈县花坪镇石盆村人,手中有些人枪,曾因抢劫而得罪了省主席周西成,周西成特派何知重、车日翼、刘彬儒先后三次到凤冈征剿史肇周,后因不敌周兵而败走湖南凤凰,投奔湖南军阀何健,被委任第八十五师第二旅副旅长,在长沙一带阻击红军,吃了败仗后,只好拖着残兵破枪回到老巢凤冈。见凤冈又被杨家盘踞,史肇周自知不敌,便表面巴结暗地收买杨的部下,伺机灭杨。1934年11月,尚仕贤见时机成熟,暗中结集了500多人枪支持史肇周,起事当晚分兵几路夜袭县城,使并无防备的杨家凤顿时崩败,最后只带80多人翻墙逃跑,退到湄潭县境内的随阳山。后来,虽然杨率兵三次攻打凤冈均未得逞,从此盘桓凤冈三年多的杨家凤势力彻底退出凤冈。此后,史肇周拥兵自重代替了杨家凤,先后任凤冈县救济院院长、县参议长、国大代表,成为凤冈军政界的头号人物。

  虽然尚仕贤借史肇周之力赶走了杨家凤,但是他过得并不轻松,因为他有权无兵,不能从根本上左右史肇周,仍然是“受气”县长。1934年末,尚仕贤“知趣”告退。

  庞明道:沿乌江设防,力阻红六军团过江。尚仕贤卸任后,省政府任命庞明道任凤冈县长,他刚上任便得报贺龙所率的红六军团在石阡一带作战。1934年10月中旬,红六军团前卫第五十二团约180名红军战士先后渡过乌江,进入到凤冈县天桥乡境内。得报后,庞明道派史肇周召集各区乡长开会,确定每区乡建筑一个碉堡以防红军入境。据98岁的游朝佑老人回忆,1934年10月初,史肇周还专门到天桥乡召开群众大会,要求各村各寨组织力量,沿乌江设防不准红军过江。但是,180多名红军战士过江后并没有遇害,反而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救助和拥护,留下了很多救红军的佳话。过江不久,这支红军便先后离开了天桥乡,渡过乌江去追赶主力部队。

  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得知贺龙在石阡、余庆一带活动后,担心贺龙所率的红六军团突破乌江,立即命令副军长侯之担沿乌江各渡口设防,同时调黔军第八团万式炯(王家烈的亲外侄)协同固守江防。关于这段历史,解放后万式炯在回忆录《我在贵州参加阻击红军的亲历和见闻》中,讲了他阻击红军经过凤冈一事。“1934年12月31日,红军由回龙场强渡乌江,首先向北岸炮击,刘彬儒营在江边修筑的工事均被击毁。(红军)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从鱼塘子猛攻渡河,待其将抵对岸之际,我全团按预定之计划撤退,经凤冈至思南。”

  庞明道在凤冈任县长不足半年,于1937年底离开凤冈。

  李华嵩:惧怕红军携印逃走。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进入黔北,15日至17日在老城柏辉章公馆里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遵义会议),期间红九军团(军长罗炳辉)受命设防东线湄潭县、正安县一带,司令部设在湄潭天主教堂。1935年1月12日20时30分,总司令朱德签发电令《关于敌军企图及我军集中行动地域致各军团、军委纵队电》,电令中作出了“甲、乙、丙”三个方面的要求,在“乙”令的第二条写道:“九军团主力仍留永兴、湄潭、牛场地域,向风冈、编刀水等地,征集资材。”电令中的“风冈”乃笔误指今凤冈县,“编刀水”乃笔误指偏刀水,是今凤冈县琊川镇的旧称。湄潭与凤冈山水相连,1月14日,红九军团即派200多名红军沿杉树坳、十里溪、高家院、张家大土,于中午到达偏刀水(今琊川镇)。

  红军进驻凤冈偏刀水后,办事处设在“禹王宫”,部队分别住宿在刘定伦、李应周 、刘邦亮、刘汶超家。14日下午,红军战士分头访贫问苦,调查情况 ,筹备组建贫民委员会、除奸委员会、抗捐委员会。傍晚,在刘邦亮家堂屋召开会议,成立了抗捐委员会,参加会议的有贫困群众雷四、王六清等20多人,明确了周绍齐、田恒久等人为抗捐委员会委员。15日,红军带领抗捐委员会捣毁了偏刀水厘金征收处,没收了地主家的财产,开仓放粮、杀猪分肉,后因接到通知撤出偏刀水。撤出时部队经杉树坳到鱼龙山后再兵分两路,一路由偏刀水十里溪陈谷氏带路,经马鞍山回到湄潭县城;一路由干人雷四带路,经锡落坪、龙潜乡回到湄潭县永兴镇。红军在凤冈县偏刀水只驻了两天一夜。

  上任才三个月的李华嵩,当得知红军离开偏刀水后,还驻在毗邻的湄潭县永兴镇,担心红军会再来凤冈,不禁心生惧怕,于1935年3月1日携带少数枪支和县印潜逃,城内权贵富人亦纷纷逃至城外,扔下一座空城给穷人。

  陈廉矩:修建100座碉堡防备红军到凤冈。陈廉矩,思南县人,继李华嵩之后任凤冈县长长达三年,是抗战时期任职时间最长的县长。据今86岁的干国禄回忆,陈廉矩是一个跛子,他最恨百姓睡懒觉。上任第二天便手扶拐杖挨家挨户的敲门催大家早起做事,街民暗里编顺口溜讥讽他:“百姓是条龙,睡到东方红。县长是条狗,早晨满街走。”县长陈廉矩不以为然,听若未闻,一直坚持催唤人们早起,直到大家养成了早起勤事的习惯后方才停止。他还手书“早起平安”四字赠给干国禄的父亲干海臣,褒扬他早起理事好习惯。

  是时,贵州省主席、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针对红军在贵州境内“滋扰”一事,向全省发布命令:“各县均应赶速构筑碉堡;命令各县加紧训练团丁,以资防堵;派员整顿各县民团,以备联合防剿,抗击红军 。”县长陈廉矩得令后,自己兼任保卫团指挥长,立即着手落实。1935年6月15日,向省政府呈报《贵州省凤冈县碉堡楼报告表》,表中陈述了凤冈全县的碉堡建设情况,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8个字进行编号。其中“天”字号碉堡18座,“地”字号8座,“玄”字号14座,“黄”字号10座,“宇”字号12座,“宙”字号12座,“洪”字号16座,“荒”字号8座,共计100座碉堡遍布8个区,以防红军“进犯”凤冈。

  在修建“阻红”工事时,副指挥长史肇周也玩起了小脑筋,在自己的老巢花坪区石盆村修建了一座“可容万人”的大营盘,作为自己保家护宅用。陈廉矩为进一步巩固政府力量,防止红军“进扰”,还裁掉了原来的保卫团成立了保安大队,由他亲任大队长辖全县8个区队,掌管400多人枪。“防红”结束后,1935年10月陈廉矩又成立了戒烟(鸦片)委员会,在全县开展戒鸦片烟和捣毁鸦片烟馆运动。在陈廉矩任县长的三年间,凤冈连连发生自然灾害。如1935年5月,凤冈水灾后又发生是干旱,全县因灾死亡523人,房屋财产损失146720元,省政府急拨3000元予以救济。1937年5月,凤冈又发生大旱,省政府又拨发救济款800元,县长陈廉矩个人也捐款200元,及时派员分往各区发给受灾百姓。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我国全面抗战开始,为了给抗战前线输送兵员,在陈廉矩的力倡下,于当年12月迅速成立了“抗敌后援委员会”,还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抗敌后援动员委员会”,动员全县青壮年应征入伍,共赴国难、杀敌报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