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革命 实施绿色发展
贵州烟草助力乡村振兴
□黄 军
在生产上,采取“计划种植+合同收购”模式;
在组织上,采取“省市县站四级体系+合作社+农户”架构;
在投入上,实行“物化补贴+服务补贴+现金补贴”方式;
在保障上,实行“期权式价格+保险兜底”方式;
在技术上,创新“四个一”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
烟叶产业在生产、组织、保障、投入、补贴、技术和环保等方面创新发展。近期,笔者走进七星关区、威宁自治县和兴义市调研时发现,烤烟产业是我省发展较成熟的产业,属于典型的订单农业,市场风险小,产销对接精准,投入有保障,风险有兜底,农民和产业的利益深度联结。
烤烟产业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村振兴、助力农民稳定增收,使全省乡村振兴有了可靠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有了稳定的渠道,赢得了烟叶产区地方政府的好评和烟农的称赞,是农村产业革命的先行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在推动全省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选择烤烟产业,既可行又稳定。
兴农村
坚持向农村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车行在毕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硝灰洞村,机耕道四通八达,通向烟田和农户;一排排集中的空气能热泵烤房内,飘来淡淡的烟草香味;烟田里的烟水设施随处可见。
“各种设施齐全,现在农民种烟太方便了。烟草公司加大投入,推动烟区‘农业生产设施革命’,实现烟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七星关区田坝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郭璇介绍,烟草产业不仅为烟农修建了烟水工程、机耕道路、烘烤工场和育苗工场,并提供烟用农机、帮助平整基本烟田,烟草公司还与气象局一起,建立了防灾减灾预警中心,一旦遇到冰雹可以开炮防雹,减少烟叶损失。
白墙黛瓦的农房错落有致。远远看去,陈家湾组烟草新村让人眼前一亮。沥青路通到每家每户,广场边绿树成荫,村庄内闻不到猪粪牛粪的味道。
这是烟草公司援建的一个新村。像这样的新村,仅仅在田坝桥镇就有4个。
据悉,2005年以来,全省烟草行业累计投入146亿元,在烟区开展“烟水工程、机耕道路、烘烤工场、育苗工场、烟用农机、基本烟田土地整理”等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实施烟水配套工程600万亩;新建密集烤房15.5万座;修建机耕路9900公里,覆盖近400万亩;增加农机具10余万台(套);修建育苗设施385万平方米,土地整理30万亩;修复烤房约2万座,配置新能源烤房约1万座,修复育苗设施近60万平方米。投入6亿元在全省主产烟县开展烟草扶贫新村建设;投入34亿元开展水源工程援建工作,援建水源工程项目40个,极大促进、提高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
兴农民
坚持利益联结,让农民收入有保障稳起来
“每年年初,烟叶的收购价格就出来了,属于期权式价格,不受市场影响。烟叶种植是典型的订单农业,烟农不愁烟叶卖不出去。”硝灰洞村驻村烟草干部陈万谋告诉笔者,烟草公司每年按订单来组织每个片区烟叶生产,烟农可以按亩预算出当年的总收入。不仅如此,烟农都买有保险,每亩烟地投保金额为65元,而烟农只需出6.5元,其余的都由烟草公司和政府共同来补贴。
据悉,烟草公司将烟叶收购总值的约13%全部通过各种形式补贴给烟农。
“推广‘一季多收’轮作模式,科学安排作物茬口,用烤烟杆作为豌豆苗攀爬支撑物,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烟杆下套种豌豆。”兴义市白碗窑镇镇长王珏介绍,2018年,白碗窑镇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坝区,打造烟区产业综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坝区产业,利用坝区群众技术基础扎实、蔬菜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掌控能力强、烤烟生产设施完善、地处城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坝区选择烤烟、蔬菜为主导产业,探索“烟+N”特色产业组合,实现产业多维融合发展,实现一年3至4熟。
地还是那块地,将一季变多季、用空间换时间,烟农的收入就实现了增加,在划定的区块内开展烤烟、蔬菜合理轮作,烟叶得以提质增效,农户得以稳定增收。
烟区产业综合体不但考虑到轮种,农产品实行“十进”:“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超市”“进酒店”“进服务区”“进农贸市场”“进工地”,销路也不用发愁。
“种烤烟有订单,而且还有保险兜底,轮作蔬菜有市场,产业与我们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心里不发慌。”正在育苗大棚里劳作的烟农张国明告诉笔者,种植烤烟12年来,去年种植35亩,入账约15万元,亩均产值4285元。今年种植烤烟182亩,蔬菜种植15亩,相信又有好收成。
兴农业
推进现代农业,走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新路
笔者注意到,集中连片的烟叶基地到处可见。硝灰洞、岔米、交乐是烟叶种植千亩村,田坝桥、白碗窑、雨樟则是万担乡。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着力推动规模化种植,通过打造“千亩村、万担乡、单元区、重点县”,彻底改变“小、散、弱”的发展模式。
有了规模化,还需要专业化。
在威宁自治县秀水镇烟叶收购点内,70多个分级工正在熟练地对烟叶进行分级,一片忙碌的景象。
“从烤烟开始收购,我们就来这里工作,50天的时间我们可以挣五六千元。”分级工张洪告诉笔者,他们通过培训后变成了专业的烟叶分级工,不用再日晒雨淋,就能就近打工赚钱,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除了有专业的分级工,还有专业的烘烤工、专业的育苗队伍和烟草公司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
种植在户、服务在队、管理在社。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大力发展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推动专业化分工,着力培育职业烟农、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主体。
合作社的专业技师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提高烘烤水平,可减少烘烤损失。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今年七星关区烟草分公司的上等烟叶比例从去年的63%提高到今年的74.5%。烟叶等级的提高,烟叶收购均价从去年的26.32元/公斤提高到今年的29.52元/公斤,增加了烟农的收入。
技术服务人员的双脚扎根烟田,烟草行业的技术服务人员不仅多,而且覆盖面广密度大,每个技术服务人员负责一片地区,与烟农接触最为频繁,深知烟农的各种难题和需求,能及时解决烟农的各种技术难题。
有了规模化的种植,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就产生了职业化的农民。
白碗窑镇的张国明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型农民。张国明告诉笔者,他集中流转土地,请当地农民种植,由合作社安排专业人员来分级、烘烤,遇到技术难题烟草公司的技术员随叫随到,市场也不用愁,自己只要做好烟叶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就可以了。
兴生态
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烟草产业绿色发展
在兴义市敬南镇烤烟专用有机肥加工工场内,用秸秆、菌菇渣、牲畜粪便和油枯等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堆积如山。
“由于土地重复种植烤烟,再加上农村养猪、养牛、养马的逐渐少了,农家肥越来越少,每年用的化肥越来越多,烤烟反而越来越不好种,又不长又爱得病,大家对种烟是又想种又不敢种,出门打工的就多了。”工场负责人付万刚说,“生产有机肥能‘变废为宝!’”既能解决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培肥土壤。工场已经生产有机肥料12000吨,并全部用于2019年烟叶生产底肥。
而在威宁,有一个烟草生物炭基肥厂,在现场笔者看到,大量的烟秆、烟梗、报废烟叶和松塔,经过生产线后,变成了细小的颗粒状的生物炭,然后又与酒糟、酒糟粉、菌菇渣等复配混合发酵制成炭基有机肥。
“炭基肥不仅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化肥使用量,而且可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提升作物品质,减少作物病虫害发生和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工场负责人吴留春告诉笔者,炭基肥厂自2018年建设投产以来,在完成烟用炭基肥生产任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大农业市场。
据悉,为解决化肥广泛使用带来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开展“‘农家肥上山’和‘秸秆还田’”行动,发挥补贴导向作用,引导烟农增施有机肥,培育土壤肥力。
目前,全省建成标准化有机肥生产工场69个、产能20万吨以上,全省烟区累计使用炭基肥3.8万吨,示范推广面积65.53万亩。另外,贵州大力推广绿肥应用。2018年全省绿肥压青面积54.45万亩,2019年全省达到70.5万亩。
此外,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大力回收废弃地膜。全省累计建成15个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场,产能达到6000吨以上。
在七星关区坝桥镇烤烟工场,一排排空气能热泵烤房正在运行,烤房外干干净净,闻不到一丝异味。
“传统的煤原料烤房,烘烤一炕烟要花费900元,而用空气能烤房,费用只需要500元。不但节能,还减少了费用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提高烘烤质量,减少损失。”七星关区田坝桥镇烤烟工场技术员刘勇表示,用传统煤原料烤房,1人只能看守5间烤房,现在用空气能热泵烤房,1人可以看守25间烤房,而且烘烤损失从15%降到6%以内,更重要的是有害物质排放大幅度减少了。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空气能热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烘烤,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年,全省推广新能源烤房超过9300座,减少燃煤4.6万吨。遵义、毕节、六盘水等烟区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厂9家,年产能达到10万吨,有效解决了生物质烘烤燃料来源不足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
另外,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大力研发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培育蚜茧蜂、蠋蝽等虫,让“益虫吃害虫”、推广性诱剂、生物农药等,达到减量用药目的。
通过“放飞一只虫”“施好一袋肥”“回收一张膜”“升级一座房”“四个一”绿色生产技术体系,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创新,实现绿色生态发展。
黔西南州兴义市七舍烟区远眺。
威宁县秀水镇烘烤工厂内烟农正在编烟,准备分类装炕烘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