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4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12

编者按/

  据统计,贵州旅游业已连续3年实现接待游客增速“井喷”,赴黔旅游人数从5亿增至近10亿。紧扣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旅游正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但同时,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民族文化旅游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产品缺乏个性特点及鲜明特色等问题。因此,急需在推动发展中不断优化完善、转型升级。本刊撷取地方、企业及业界人士的实践及观点,从多个角度展现贵州文旅融合新面貌,并为改变上述现状提供不同视角的答案。

    (文图/本报记者 李 丽)

 

六盘水:文旅融合架构“诗与远方”

  近年来,六盘水市依托“19℃夏天”的独特气候、地域特色文化、山地特色自然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做法。

 

“旅游+”展多彩魅力

  “旅游+红色文化”热度攀升。目前,全市已普查登录革命遗址4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该市以红二六军团盘县会议会址纪念馆为突破口,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针对特定人群定制红色旅游线路,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2018年,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267.01万人次,同比增长42.67%。

  “旅游+三线文化”热潮高涨。价值不菲的工业遗产、影响深远的“三线”精神,成就了引爆城市文化旅游的“三线”文旅项目。目前,全市已查明登记“三线建设”重要建筑46处,具有代表性的25处;其中,以原六枝矿务局、水城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钢铁厂、六盘水煤矿机械制造厂等为代表的集中连片工业遗产,清晰展示了边远落后山区后发赶超的奋斗脉络。“三线”博物馆、“三线”创意小镇、六枝记忆·“三线”产业园、盘州“三线”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等一批“三线”文旅项目,已成为六盘水旅游新亮点。

  “旅游+民族文化”激情澎湃。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现有44个少数民族、总人口89.27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89%。各民族在当地创造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旅游新地标。目前,已建成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中国首个彝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全国最大的布依族铜鼓月亮河布依族铜鼓等,创作大型旅游演艺剧目《云上凉都》、彝族舞剧《支格阿鲁》等旅游演艺产品。

  “旅游+非遗文化”深化产业链条。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州羊场“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水城南开“苗族芦笙舞(箐鸡舞)”、盘州淤泥“彝族山歌”、水城“布依族族服饰”5个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钟山汪家寨“彝族铃铛舞恳哈呗”、盘州老厂“土法造纸”等47个项目已列入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六盘水夜郎风民族民间艺术开发有限公司带动水城农民画创意创新、生产加工;盘县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彝族服饰,等等。

  “旅游+农耕文化”打造农旅新名片。位于钟山的中国农耕历史文化(凉都国学馆)博览园,集中国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国学文化、度假文化于一体,充分利用“19℃夏天”黄金避暑这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了“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目前,全市已打造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产业带富成效显著

  文旅融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成果丰硕。据贵州省旅游精准扶贫云统计,截至2018年底,六盘水文化旅游发展使88699名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景区带动15317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3553人增收。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该市精心布局配套服务设施,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截至去年底,已有16个景区、9个乡镇、14个村纳入全省“1+5个100工程”名录,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19个;帮助19个深度贫困村组建33个文化专业合作社、38个文化社团、4个文化园区。2017年以来,累计获上级旅游奖补资金7050万元,惠及六枝特区梭戛乡、盘州市保基乡、水城县营盘乡、钟山区大河镇等乡镇,哒啦仙谷、韭菜坪、野玉海、廻龙溪等6个景区,盘州水塘村、钟山高炉村等11个乡村旅游点。

  突出深度开发,抓好品牌创建。目前,全市已建成A级以上旅游景区27个、甲级乡村旅游村寨6个、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8家、精品级乡村客栈7家、铜盘级旅游餐馆6家;建成水城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园等5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生态园,六枝记忆——三线建设遗址博物馆等6个主题博物(览)馆,六枝梭戛箐苗服饰传习所等11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

  按“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脱贫一批群众”思路,该市在野玉海、梅花山、落别、百车河等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目前,已开展非遗传承等各类培训200场次,培训文艺爱好者3761人次。今年以来,市、县文化部门组织开展流动文化服务60次、送文化下乡185场、送图书下乡4000册、公益性展览展示14次、农村公益放映13130场、送戏曲下乡演出45场。

  下一步,该市将从4个方面发力:一是在规划操作上突出科学性、整合资源上突出聚合性。全力打造以生态、康养、运动为主题的文旅扶贫品牌,依托“三变”改革模式,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二是在乡村文旅发展上突出精品性。大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不断夯实文旅扶贫载体。三是强化东西部文旅扶贫协作。加强与对口单位大连市联系对接,力争在旅游宣传营销、人才教育培养、管理服务输出、景区创建指导、客源输送等扶贫协作方面取得新成效。四是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为引领,扎实推动旅游业与康养、农业、体育、大数据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催生一批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以旅游产品、线路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