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绿色农产品、实体经济、大数据、休闲康养领域
黔粤拟共建“四大产业合作基地”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广东与贵州共饮珠江水、同是一家人,交流合作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两省开展了人力大流动、能源大输送、交通大畅通三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合作。进入新时代,粤黔合作已经进入产业大合作的重要阶段。”11月9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广东·贵州“东西协作 产业合作”对接会上如是说。
此前一天,由省主要领导率队的贵州党政代表团开赴广东学习考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共商扶贫协作、加强合作等事宜。
广东,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贵州,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多年的“山海结盟”中,广东带着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对贵州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仅2018年以来,粤商赴黔投资项目就达1295个,合同投资总额4770.3亿元,已开工项目1278个,其中771个已投产。
此次对接会,粤黔两地再次签约项目134个,签约总金额达874.5亿元。其中,现场集中签约项目20个、投资金额468.2亿元,涉及基础材料、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健康医养、生态畜牧、蔬菜等产业领域。
“这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先富带动后富的一个典范。”谌贻琴说。此番围绕“东西协作 产业合作”开展对接,贵州则希望以产业合作为引领,推动新时代黔粤合作迈上新台阶。
共建“四大基地”
围绕农业12大特色优势产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贵州生产的都是绿色健康的农产品。”谌贻琴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水果、生态畜牧等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基地。仅今年1-9月,销往广东市场的贵州农产品就达38万吨、同比增长29%,实现销售额31.2亿元、同比增长24%。
谌贻琴希望,广东企业充分发挥农业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参与农业种养殖,助力贵州农产品建基地、创品牌;深度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把贵州优质农产品转化为附加值、接受度高的畅销产品;深度参与农产品销售,大力实施“广进黔菜”工程,为粤港澳大湾区源源不断供应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
围绕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共建珠三角实体经济制造基地。“广东是全国工业实力最强的省份,拥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工业领军企业。”谌贻琴说,希望广东企业顺应产业大转移的历史趋势,将更多制造环节布局到贵州,携手打造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的完整工业产业集群,形成广东研发-贵州生产的产业分工协作模式。
未来,粤商可投资烟酒茶、民族医药等特色轻工业,把贵州最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投资能源工业,助力贵州打造全国重要能源基地,保障黔电稳定送粤;投资煤、磷、铝土、锰等资源深加工产业,研发生产高端化、精细化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投资装备制造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新能源汽车、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装备制造基地。
围绕大数据产业,共建中国南方大数据服务基地。“广东大数据产业规模、企业实力、应用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华为、腾讯等企业已到贵州建设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谌贻琴说,希望更多广东大数据企业赴黔投资发展,推动5G、人工智能、云计算、服务器芯片、区块链等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生产制造,合力打造世界级大数据产业集群,共同分享大数据这个“智慧树”“钻石矿”。据悉,目前贵州已有大数据相关企业近万家,数字经济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1。
围绕旅游产业,共建广东人民休闲康养基地。贵州是全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贵州旅游被视为中国旅游走向世界的“秘密武器”。近几年,贵州旅游业持续“井喷”增长,接待游人、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外省游人中最多的是广东游客,去年人次超过6000万、增速高达41.3%。
“我们将持续推出面向广东游客的门票优惠等活动,让贵州成为广东人民避暑、休闲、度假、养老的‘后花园’。”谌贻琴表示,贵州还有众多温泉、洞穴、森林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亟待开发,恒大等粤商已纷纷布局贵州旅游产业,诚挚邀请更多广东旅游企业赴黔投资,分享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遇。
分享“五重红利”
“贵州既有独具特色、潜力无限的产业集群,更有让产业迅速成长、投资者获得丰厚回报的肥沃土壤。”谌贻琴在推介中抛出“橄榄枝”说,广东企业家赴黔投资可分享多重红利。
一是战略红利。在“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引领下,粤商到贵州投资发展恰逢其时,完全符合国家战略、产业布局。
二是区位红利。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7,今年将达7000公里;高速铁路通车里程1262公里;通航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北上长江、南下珠江的水运主通道加快形成,现代立体快捷的交通网络正全面提升贵州在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三是市场红利。贵州现有3600万常住人口,人均GDP已突破6000美元,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每年还有9亿余人次游客,正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四是平台红利。目前,贵州拥有1个国家级新区、2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经开区、3个综合保税区、1个临空经济区及近100个产业园区,完全能承接广东投资项目迅速落地。
五是政策红利。贵州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享受国家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既是中国革命的福地、也是投资发展的宝地。随着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步伐加快,贵州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仅为3.2天。
始于2017年,贵州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标准,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已位居全国第3;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变更实施备案制,建立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申请“一窗受理”制度、出口退税便利化工作机制,已与全国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
今年6月《贵州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印发后,通过开通投资投诉热线、召开新闻发布会、曝光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聘请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开展暗访暗查活动等举措,贵州集中整治、监督及优化重点领域,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曝光,全省涉及投资服务领域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
“我们郑重承诺,凡是到贵州投资的广东企业,我们一定给予最优先的支持、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大家在贵州办事一路绿灯、生意一路红火。”面对包括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越秀集团董事长张招兴、宝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在内的数百位粤企及行业商(协)会代表,谌贻琴在对接会上如是强调。
赋能“山海结盟”
多年来,从输血到造血、从援助到协作、从救济到投资,一大批广东企业已在贵州投资兴业、落地生根。仅2018年以来,粤商赴黔投资项目就达1295个,合同投资总额4770.3亿元。
比如,粤旺、温氏等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推动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广药集团实施的刺柠吉饮料等项目,为贵州特色农产品增值创收;比亚迪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恒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项目,有力带动贵州智能制造发展;华为、腾讯等全球性企业持续助力贵州大数据蓬勃发展,成为大数据与电子信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典范,让大数据创造了大价值……
在黔西,广州花都区电商商会、汽车协会、同心黔行产销扶贫联盟联合百名粤商,出资10亿元到该县共建“东西部协作交流中心”。企业家以众筹模式建设,搭建起企业信息交流平台、政府与企业家沟通平台、粤黔两地交流协作平台,助力广东-贵州对口帮扶工作,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交流、项目路演与产品展示及旅游、劳务、投资服务等。
这是一个功能全面的交流平台,作为粤商反向建立的交流协作基地,亦为发达地区拉动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强劲发动机、火车头。此外,黔西大数据中心还与花都区电商商会联手打造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力求更好地打通产销通道,惠及更多当地百姓。
而这,只是2016年9月广州对口帮扶毕节以来,两地以产业合作带动消费扶贫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吸引85家广东企业投资兴业,累计实际投资33.71亿元,带动6.43万贫困人口增收;广东市场销售毕节农特产品22.02万吨、总金额14.92亿元,带动5.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广州对口帮扶黔南6年来,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亿元,援建项目400个,惠及4万贫困人口;广东社会各界向该州捐赠帮扶资金(含捐物折资)6000万元,选派41名党政干部、184名专业技术人才挂职、开展技术帮扶;有87家广东企业投资黔南,实际投资额达45.12亿元,直接带动1.76万贫困人口增收。
如今,山与海的交融愈加深入日常。入秋后的广州街头,腊味铺就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腊肠腊肉——来自纳雍的糯谷猪腊肉,首次出现在广州人的餐桌上。还有毕节的鸡蛋、荞茶、辣椒制品、特色水果、蔬菜等,也源源不断地向广州输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里的“毕节菜”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