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城历史溯源(三)
□史宏拯
(续接上期)
之后的几十年春夏秋冬,这里香火旺盛,又增修了经房、宿舍缮房等附属设施,成了佛事活动的兴隆场所。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这里首当其冲成了“破四旧”的典范,惨遭劫难,庙里佛像及经书,器物等皆被毁殆尽,房舍被用作改造“牛鬼蛇神”的食宿地。
历史翻到了新的一页,2002年,几位退休老人看上了这里幽静闲适的环境,集资将破败不堪的房舍进行修缮,开辟成休闲娱乐场所,从江西湾小巷中段修了条宽约2米的水泥石阶路直达洞口。院门上一幅对联耐人寻味:
举步上阶防脚下打滑须步步走稳;
抬头看天思民间疾苦要事事关心。
沿之字形水泥路拾级而上,第一个台阶两旁屹立着一棵皂角树和一棵沙棠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尤其是那棵一抱多粗的沙棠树,虽历尽沧桑,树干空了,仍枝叶繁茂,象威武不屈的战士,挺立道旁迎接客人。
拐一道弯,上几道坎,到了观音阁前,一副楹联跃入眼帘:
览日月风云审时度势;
观音容相貌识人知心。
再上几级台阶到了洞前,这洞长约百余米,宽约7米,高3—4米。洞口石壁上有“净心处”“善气宜人”等7个字,不知刻于何年何月。有心人用红油漆把字的笔画填了后分外醒目。当你顶着骄阳来到洞前,一股凉风袭来,使人顿感惬意清爽,有一洗俗尘除却燥热的快感。抚摸石壁,人世的纷争和红尘的喧嚣似乎在心里慢慢的净化,这里真是养心怡神的好所在。
站在洞口眺望远山,昔日农耕于野,绿水青山的景致已了然无迹,代之而起的是林立的钢筋水泥楼房和工厂里冒出的滚滚浓烟,以及汽车的喇叭声和各种噪音。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的不协调令人感慨万千……
回首这片小小的天地,几株古树和幼林用它们的枝叶净化这里的空气,给人以清新和静逸。高大的皂角树上结满了弯刀似的皂荚,风一吹,它们互相碰击发出悦耳的嚓嚓声,一只喜鹊飞来站在高枝上喳喳地叫着,给夏日的观音洞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顾玲珑洞
黔西县城西门河畔有一天然岩洞,洞顶崖壁上阴刻着三个斗大的行书字“玲珑洞”。据说是民国年间黔西颇有名气的女书法家徐银仙的手迹,富绅安金畬出资请人镌刻。
玲珑洞又叫神仙洞。相传离洞百米的崖壁上岩缝中有水滴出,仙人张三丰常仰卧于其下的平台上接饮滴水。经仙人点化的水能治百病。1936年有一王姓道人住持洞中用此水配药给人治病,无有不验,于是人们把玲珑洞称为神仙洞。是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经过黔西,有几位伤员请王道人治病,饮了神水后伤口第二日即痊愈,精神倍增。此后,神仙洞的名声就越传越神了。
孩提时我第一次到神仙洞,崖畔藤葛缠绕,林木葱笼,河两岸垂柳依依,碧水清波,离洞数百米处的河边有一架古老的水车,四时依呀转动。其下是一座三孔石拱桥 ,风平浪静、丽日晴空,河中桥孔倒影与其上桥孔组合成三个大圆,与其上不远处的水车相辉映,甚为别致美丽。对岸一片苗圊地,四时花木繁茂,蝶舞燕飞。掩隐在绿柳碧水边的玲珑洞果真是一难得的洞天福地。
第二次到玲珑洞是六十年代后期,王道人已逝,洞里装修的雕花门窗荡然无存。洞边石壁上刷满了打倒、砸烂之类的大幅标语,洞内更是一片狼藉。河边的大柳树已被大炼钢铁的土高炉吞噬,山青水秀的玲珑洞一片破败景象,偶有游人到此,无不扼腕嗟叹。
忽如一夜春风至,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常的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几个退休职工牵头联络了一批热心人,集资修复玲珑洞,经十余载的辛苦培修,使玲珑洞景观再复生机,成了远近闻名的县城游览景点。
一日,与几位好友应玲珑洞管理处主任(我们戏称他为洞主)谭先伟先生之邀请,前往玲珑洞游览。一条宽约两米的水泥路面从西门城小巷直达洞府,洞侧的石梯小径边灌木繁茂,河岩边种下的垂柳渐已成荫,有小鸟在枝头欢鸣。洞口前有一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廊台,是从河底用石礅砌上来的,廊台边的护墙上摆满了兰花、月季、文竹、菊花等盆景。洞中全浇铸成水泥地面,装上板壁,塑起大小十余尊弥勒、观音、韦驮等神像,请来几位女信士长住管理,引得游者云集,香火旺盛。
他们还通过佛教协会及政协、统战、民族宗教局等组织,与黔灵山慧海大师取得联系,大师亲临玲珑洞传经,并捐资为其兴修了一座高18米、宽约300多平方米的大佛殿,塑了一尊大佛像。大殿两侧各有一间小屋为藏经室和会客室,布置得古朴典雅。玲珑洞周围树木成荫,门前河水如玉带轻飘,洞中香烟缭绕,大佛殿里钟磬声之声不绝于缕,2006年,谭先生多方集资,在洞顶山头征得一片数千平方米的土地,修起了饭厅和接待室,致力公司捐资在门前修了一尊净水观音塑像及水池,周围种上花草树木,经过几年辛勤培植,已成为一旅游休闲场所。还愿许信的香客信士往来不断,若逢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的农历“观音会”,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远道而来的香客信士用餐,洞里特意安排了可口的包谷饭水豆腐等素食供游人香客享用。
洞主谭先生特意备办了一桌别致的素宴招待我们,没有鱼虾和肉,全是清香的四时鲜菜,光豆腐就做出好几个花样。酒本为佛门弟子第一戒,洞主却信奉的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禅理。但为了不亵渎神灵,他把席面安排在洞前廊台上的柳荫下,面临河水清波,哗哗的水声,婉啭的鸟鸣与诵经声,敲木鱼的邦邦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这里虽近邻城镇,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置身于清幽脱俗的洞天福地,其心灵也为之净化。就拿玲珑洞的修复为例,如果要国家投资,数百万元也修不成今天这个规模,可他们没要国家一分钱,全是香客信士的“功德”及各界人士的赞助、办会的收入等慢慢筹集,逐年修缮。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佛学博大精深,不论古今中外,都不是任何一门学派所能取代的。
告别玲珑洞时,酒微醺,霞满天,人人都成了红脸关公,乘着酒兴,你一言我一语,凑合成一首顺口溜:
玲珑洞里洞玲珑,几度萧疏几度兴。
佛因天时地利出,人借佛语唤人心。
人佛共创清静地,感化尘世痴迷人。
功名利禄云烟过,贤孝慈善留美名。
印山浮玉和诗社
在九狮环抱的东郊田坝有一小丘名印山,又称印盒山。清康熙《贵州通志》称“印山毓秀”,《黔西州志》誉之为“印山浮玉”,列为黔西古八景之首。明末“黔阳王”、清初水西宣慰使安坤的岳父皮熊曾作诗赞颂:“绿水托白玉,环屯柳成荫。荷池绕亭阁,花下鱼自宁。朝吟随雾散,夜火留书声。水西多奇景,印山甲头名。”山上建魁阁,又称“奎楼”,奎楼是当时黔西城的最高楼。奎楼圆形八柱三楼,六角翘檐,翘檐角尖有风铃,四围有水池种荷,植垂柳。民国末期柳树粗约两人合围,奎楼掩映在荷池碧水绿柳之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人雅士邀约闲吟的好去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州人赵文光与高文亮两进士发起,在印山魁阁创建诗社名“印山诗社”,州之名士刘应华、史纯武、史宗贤、谢扬声相与定期酬唱。诗社同仁常邀集州之文人雅士和流宦名贤,定期登楼吟唱,集会赋诗,留下许多佳篇名作。如陈旭(正安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曾任黔西州训导)诗:“花楼通碧落,登眺远离城。彩笔从空扫,青云傍足生。铃摇风外响,窗映月边明。缥缈身何似,宛若天上人。”州人张焕,雍正五年丁未科举人,官知县。诗曰:“高吟挥彩笔,泼墨渍银河。气象终南胜,光辉月殿多。六鳌浮欲动,七极对如何。独在青云上,千山似水波。”
州人徐性夫,雍正七年乙酉科举人,曾任贞丰县训导,也有遗诗:“纡行原石磴,览胜涉奎楼。谁说人间境,宛疑天上游。云飞三岛近,路接九宵幽。应有嫦娥会,宫花插满头。”
李枚,雍正己卯科举人,七绝二首:一、“杰阁凌空入紫微,凭临北斗近光辉。白云爱客常为侣,留卧烟霞不放归。”二、“石磴行行上岩岭,凭窗临目四山新。人间原有登云路,试看高楼近北宸。” 文渊,乾隆元年岁贡,曾任训导,也在奎楼有诗:“直从空际耸奎楼,多士题诗在上头;阁邑朝回云汉锦,应知千载颂贤侯。”
道光十年(1830)江西东乡吴兰雪又名吴嵩梁,出任黔西知州,吴系嘉庆年间举人。青年时期以诗文著称乡里,未出任黔西知州前,已是诗誉满京都,他的诗被来华的朝鲜人索去作诗佛设诗龛供奉。兰雪来到黔西,得知州之文士多好诗,便重振印山诗社。他捐廉俸,添置桌椅,购置诗笺、诗简、纸墨笔砚于奎楼,诗人云集,诗社盛况空前。黔西山水民俗、风情活现在诗人笔下。在任知州期间有诗:《州廨后即狮山、旧有草亭、可以观稼》:“官阁如村舍,开门即后山。缓行红树下,深坐翠微间。谷暖群莺出,田平一鹭闲。遥观禾锄者,臼暮踏歌还。”雨后踏青至西门桥,有石崖临水,地甚平旷,徜徉其间,两岩杂花盛开,灿若锦绣,顾而乐之。五律选一:“桃坞红成海,梨花白照天。一弯芳草路,十亩菜花田。诗和惟彭泽,图成即辋川。归耕吾未果,惆怅听啼鹃。”《刺梨花》绝句一首:“嫩朵繁枝剧可怜,乱山深处马蹄前。水西已悔寻春晚,辜负青旗买酒天。”《救军粮》俗称“红刺果”一绝:“方言曾传解军饥,秋深寻子爱离离。山间富贵人间少,红缀珊瑚十万枝。”
吴兰雪还邀集州人史胜书、张琚瞻仰修文阳明洞,登遵义太白楼,凭吊奢香墓。吴诗中有:“惭愧筱骖迎送远,旌旗半卷出龙场。”在《留别播州诸同好》中:“忽唱骊歌仆在门,低头无语对离樽。箧中画稿兼诗稿,足底云痕杂藓痕。良友订交堪共命,名山欲别合销魂。酬知有泪无多酒,悔种痴情不断根。 吴诗中有“水西故事记奢香,戈马前朝旧战场”。“九驿路开山失险,一坯一拜土留香。崇祠未建吾滋愧,衰草残烟泪两行。”史胜书有“新诗敢理宣成句,寿酒初斟太白楼”“随意自来还自去,谪仙应许续清狂。”诗句:《登芙蓉楼》“冰心一片酬辛渐,绝句三唐比谪仙。”“杨柳连江犹带雨,芙蓉出此尚含烟。”杨春谷:“谪仙拱手送殷勤,饮罢离樽瘦几分。”
“印山诗社”开一代诗风,继往开来,诗人们在万山丛中,在深箐崎岖路上,豪情满怀,诗兴大发,风流雅趣,尽在吟唱中。道光年间“印山诗社”进入鼎盛时期。诗社的《水西杂咏》《印山诗稿》北京图书馆有藏本,吴兰雪的《香苏山馆诗钞》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刻本尚存,《黔中二子诗钞》贵州省图书馆有藏本。
印山诗社诗友的吟唱结识省内诗坛许多知音。黔西诗社与遵义的郑珍、独山的莫友芝、毕节的吴湛溪、清镇的戴禾庄等名士酬唱频繁、交情深厚。史胜书、戴禾庄、吴湛溪等在贵阳贵山书院结“桐荫诗社”。张琚等在赴京会考中对名山大川,事物风景的吟唱,留在“黔中二子诗钞”和其它手抄本颇多,堪称诗中上品。
观农台畔诵遗诗
在黔西老城区,原县委大楼后有一状如卧狮的小山,人称狮子山,又称后山。登临其顶城市郊野历历在目。原东门、南门田坝尽收眼底。农民在田畴间辛勤耕耘,游人在阡陌间往来如织,因之又称观农台。
据黔西州志载:“州署后山有屏石,瑰丽伟然……”狮山下是历代州署所在的“风水宝地”。州志称:“州署,后枕狮山,前襟龙水,坐北向南,群峰环绕,沃野万顷,印盒山,太极水次第位于大坝中央,人称‘天庭秀,地钟灵,人称瑞’。”
黔西置州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安陆侯吴复选地建水西城,就看中这里建署衙,历代相袭。传说,仙人张三丰曾在狮山上结庐纳凉弈棋。夜晚山顶常传来悠扬琴声。公元1726年,即清朝雍正四年,知州陈德荣常于闲暇时登临狮山观农耕作,性之所至,便在石壁上题诗一首:书“民依在目”四字刻于石壁。
爱民前哲是吾师,少长登临一赋诗。
庐舍参差楼阁翠,山川环绕树云移。
吹邠喜悦冬三戌,击鼓欢歌腊八时。
共乐升平尧舞日,梅花春信岭头知。
陈德荣在这首诗里描述了站在观农台上看到的黔西州城全景。山川环绕,柳暗花明的州城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自此之后,观农台的名称就沿袭下来了。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春,知州赫霖泰以修署余材建了一座朱栏草亭于狮山平台上,形以舟船,落成后邀其同僚好友登临观赏,即兴赋诗,其中一首是:
观农台上望农田,一片黄云蔽陌阡。
远近岚烟秋色里,前山樵歌夕阳还。
以后的州官对草亭不断修缮,并在上面植树种花观赏。至清道光年间,观农台景色已蔚然可观了。我们从《黔西州志》上吴嵩梁的一首诗中就可看出当时风貌——
官舍如村舍,开门即后山。
缓行红树下,深坐翠薇间。
春暖群莺出,田平一鹭闲。
遥看荷锄者,日暮踏歌还。
吴嵩梁自道光十年任黔西知州,前后共14年。是历届州官中任职最长的。在这14年时间里,他除了安抚百姓,劝农耕桑,发展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兴办教育,筹资在东山开元寺旁创办了“阳明书院”,在州城南北各创办了“南书院”和“北书院”,在打鼓新场(今属金沙县)创办了“玉屏书院”。把后半生的精力全用在治理黔西州上,为黔西人们爱戴,去世后人们在“阳明书院”旁为他建了一座“有生祠”,四时香火供奉不断。
自陈德荣书“民依在目”四字以来,历届州官登其上观景赋诗题字,仅载于《黔西州续志》上的就有十多首。这些诗有借景抒情的,如知州俞汝本的:
一览天地小,平畴十万家。
烟消蓑笠出,风古画图开。
城廓苍茫见,林峦次第回。
斯民方得饱,谁见济时才。
有感叹情怀,抒发心胸的。如知州扎拉芬的诗:
九狮山色望崆峒,聚散频经廿岁中。
两任官情三世好,惭无益政去匆匆。
赫霖泰和拉扎芬都是来自东北的满族州官,他们在黔西任职期间留下不少诗文,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拉扎芬还有一首咏诵观农台的诗:
观农台畔颂遗诗,香海棠巢忆旧时。
剧任代庖才狠短,空杯胞与一莫施。
这位从长白山来的满族州官,任职时间才3年。但他在这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力所能及地为黔西人民办了不少好事,是民众公认的清官。他走后,黔西人民特意为他立了功德碑。可他还自感惭愧,在离任前写下了“两任官情三世好,惭无良政去匆匆”的感叹。
有推崇前者,激励自己、后人的。如知州鹿丕宗的诗:
前事原为后世师,观农台畔诵遗诗。
化裁政体存乎变,惭愧民风尚未移。
屈指罕逢无讼日,忽肩恰好及瓜时。
官声敢望乡先哲,勤苦年来只自知。
前人所作诗赋,其中大多刻于观农台石壁上。后因开山炸石,毁了不少。现尚存五方诗碑及观农台石匾,除石匾字体较大尚还清晰醒目外,其余诗碑字迹已多模糊。
观农台于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弥补文物残损的不足,县保险公司于1988年投资12000元在此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浇铸的仿古凉亭。并在石壁上组装了8块红石浮雕描画黔西新景,分别是:狮山披彩、福泽流光、百里杜鹃、云塔艺苑、渭滨浩魄、八仙过海、龙水戏珠、松屏渔浦。既保护了古观农台上尚存的五方诗碑及字刻,又装点丰富了景点内容。“八仙过海”景点在东风湖畔,形态各异的八座山峰排列有序地横卧在湖的两岸。传说八位神仙巡游到此时被这里奇特秀美的风光陶醉,逐化作八座山峰留下来。这八座山峰与东风湖相映生辉,即为“八仙过海”。“八仙洞”里还有八位神仙饮酒论道的石桌石凳和酒盅呢!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如今登上观农台,目之所及是林立的高楼,昔日观赏田野风光、渔樵农耕的景致已一去难返了,但观农台及昔日的风光尚留在诗里和史书中,留在老人们记忆的深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