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贵州旅游业已连续3年实现接待游客增速“井喷”,赴黔旅游人数从5亿增至近10亿。紧扣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旅游正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但同时,也存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民族文化旅游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产品缺乏个性特点及鲜明特色等问题。因此,急需在推动发展中不断优化完善、转型升级。本刊撷取地方、企业及业界人士的实践及观点,从多个角度展现贵州文旅融合新面貌,并为改变上述现状提供不同视角的答案。
黔西南:“旅游+N”迈出矫健步伐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组合部,境内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仡佬、瑶等30多个民族。这片神奇土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珍贵的红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突出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集历史、民俗、生态于一体,旅游资源组合良好,是贵州西南部发展民俗、生态、乡村旅游极具潜力、开发前景的黄金旅游区。
近年来,该州依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山地体育、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及充足的气候条件、交通区位优势,借助众多美食品牌效应,大力推行“旅游+N”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全域化发展。
该州坚持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地区特点,以发展“全域旅游”为理念,围绕“旅游强州” “旅游贵州”的目标,提出“123”旅游发展思路(即以山地旅游为中心,强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宣传,着力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乡村旅游档次、旅游服务力量),全面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积极创新旅游开发和管理体制。
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风情、传统村寨等人文资源及高原山地、峡谷峰丛、地下溶洞等自然景观,黔西南以打造乡村生态民俗旅游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参与”的旅游开发模式,引入一批实力强、有经验、懂管理、会宣传的旅游开发企业,深入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升级建设,以“大招商大带动”理念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大旅游发展战略实施,该州推动现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配套功能完善,景区接待能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完善,达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硬件要求。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黔西南高起点、大手笔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拟建成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家山地旅游示范区。预计到2020年,打造一个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一个国际山地旅游城市、一个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个世界地质公园、5个康养旅游示范基地、5个绿色旅游示范基地、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5A级景区、15个4A级景区、2个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0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100个州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寨、1000户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户。
现实美好、前景可期,但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因旅游发展起步较晚,黔西南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娱乐设施尚未建成,导致节假日娱乐项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旅游基础设施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全面发展,接待能力及水平难以满足旅游市场总体需求;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除以传统民族节庆为旅游品牌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外,其它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很薄弱;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程度不够,导致许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藏在深山人不知”,尚未发挥应有作用。此外,专业人才缺乏、投入单一等,也是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针对现状,黔西南州政协建议,应切实提高对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的认识,精心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利用本土民族历史文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按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引资建设的思路,加大政府建设性投入,全面实施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推进景区(景点)、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围绕旅游经济“吃、住、行、游、购、娱”积极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提升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以民族节庆等文化活动为平台,推动旅游产品、策划、宣传向纵深发展,打造让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并注重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相结合。
黔粹行:让贵州民族特色放异彩醉游人
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黔粹行”)是一家专营贵州民族特色商品的本土企业,致力于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传承发展。创业30年来,从最初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为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贵州特色产品专营企业,经营着上万种商品,成为一个展示贵州风情的窗口;自主研发的产品有些被选为国礼,许多国内外政要名人、影视明星来到黔粹行总店及分店、民艺客栈,购物参观、住宿体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有效带动数以万计的农户增收。
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付国艳说,黔粹行的目标是要把贵州民族工艺品全面推向世界。多年从事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事业,她有着自己的独到见地。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旅游不再只是打卡式的看景点、拍照了,未来旅游更需要的是身心愉悦、精神获得。游客会更趋向进行深度游、文化游,深入地去感受当地的大自然和文化,静静地享受自然和独特文化的陶冶。”付国艳认为,在更好挖掘自身特色、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贵州应从人文、自然两个方面着手,保留原生态、保持并提升各地优良的传统风俗;增强民族性并挖掘差异性、唯一性,让地方特色各放异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文化特点、做好相关配套,让文旅产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价值,在于让游客体验与其居住地不一样的文化情调。这种文化资本,就能更好地为旅游区带来经济、社会效益。”付国艳表示,加强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鼓励发展与原生态相关的活动及产业,需认真梳理民族地区的文化、风俗,保留并宣扬优良的风俗、传统,逐步摒弃粗鄙的风俗、传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参与特色活动之时,可陶冶情操并获得精神享受,从而使民俗旅游实现持续良性发展。
黔粹行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工艺品着力体现民族特色。该公司自主设计的枫蝶梦系列丝巾,将苗族枫树与蝴蝶相恋的神话故事以蜡染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彰显民俗文化之美,还将这种美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广受游客喜爱的明星产品。“只要用心梳理民族特色,一村一寨都有它的文化独特性。应该让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各放异彩、和谐发展、去同质化,才更容易调动起当地人民的热情度、积极性,增强贵州旅游业的活力,更好地做到农旅结合。”付国艳说。
黔粹行作为贵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直重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在贵阳市瑞金北路总店、花溪黔陶民艺基地、天河潭景区均有不同实践。该公司建立的民艺基地,因体验性、互动性强而颇受外地游客喜爱,已从基地逐渐变成旅游景点。这种集民艺培训、民俗体验、非遗保护、人文及自然观光于一体的基地实践,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对于打卡式的游玩,我个人更赞成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游、静态游,深入感受当地的自然、人文气息,静静享受自然的馈赠、心灵的洗礼,体会旅行对身与心的滋养。”付国艳认为,推动文化生态与农旅有效融合,是体现多彩贵州公园省独有魅力的重要抓手,必将带来贵州旅游质的升级。
申辽原:发展乡村旅游需守住“两条底线”
“贵州的生态、民俗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民俗的范畴与文化、生态也都有交集,必须从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入手,才能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贵州省政协委员、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申辽原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应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保障,在此基础上以总体规划为统领、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布局为前提、精品打造为追求、成本控制为原则、宣传推广为助力,用先进管理推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助力脱贫攻坚。
具体而言,贵州乡村旅游应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保持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意识在乡村营造一种整体的意向氛围,避免硬件设施打造、外在生活方式城市化,防止旅游项目孤立化、小型化;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层次、全方位设计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申辽原表示,乡村意象即人们对乡村的传统印象,主要表现为乡村的景观意象、文化意象。优美的田园风光、自在的生活方式、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都是吸引都市旅游者赴乡村旅游的主要因素。保持乡村浓郁、真实的乡土气息,是确保乡村旅游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基础。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保护原有特色,充分绽放自身独特的魅力。
“旅游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高度协调,推动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在经营运作上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旅游管理上注重加强对管理人员、游客的文明素质教育,如此方可确保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申辽原说。
兴义万峰林景区的民族工艺品体验区
(文图/本报记者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