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4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1-01

黔西县城历史溯源(一)

 

□史宏拯

 

  据《贵州通志》载:洪武十五年(1382),明征南将军傅友德和随同出征的安龙侯吴复于三月五日“领贵州等卫官军,钦依御旨至水西拣地名郭章(彝语)兴工筑城,至五月十八完备圈门(土墙)”。这次建城,围地宽大,沿今城四围山岭建造,是应急城堡。

  乾隆《黔西州志》载:明洪武初年都督马晔建(土城),周围九里三分,墙高一丈八尺,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后毁。清康熙三年(1664)水西乌撒反,清廷令吴三桂率大军入水西分兵进剿,12月擒安坤诛戮,平定水西。四年(1665),吴三桂在《请设新疆(水西)三府疏》中说:“臣拟将十一则溪设三府……”但“不便以比喇、水西、大方为称,宜改新名”。是年(1665)五月,清廷议复:“其三府应易新名,即令该蕃拟定具题”。吴三桂将比喇易名平远府,水西易名黔西府,大方易名大定府。五年(1666)二月清廷议复,依题下达正式启用。二十三年(1684),改黔西,平远为州,隶大定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州何缙,副将谢吴复修。雍正四年(1726年〉、知州陈德荣重修东西城门,城门镶石匾东曰“旭升”,西曰“宝城”。八年(1730)知州鲍尚忠维修,四围土垣。

  乾隆七年(1742年)知州冯光宿重修西门城楼,门额匾石刻“黔阳锁钥、水西保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赵廷楠复修,改土墙为石墙。东北面缩小,城围四里三分八百六十七丈,城厚三尺,雉堞五百八十个,炮洞八百四十九个,分五门。城门拱石,东嵌石匾“迎晖”,西嵌石刻“宝成”,南嵌“向化”,北嵌“拱宸”,另开小东门嵌石匾“凝霞”。至清代末期,经历代州官新修、重修、增修,黔西州城已基本定型。南门城楼(城门)在今环城南路口与原医药公司出口交汇处,城墙沿环城南路往东,经原小五金厂与织带厂间至农贸市场出口与环城东路交汇处为东门城楼(城门),环城东路入口处仍存古城墙遗迹。环城东路城墙经县机关职工宿舍(也称“统建宿舍”)转向今油榨街口为北门城楼(城门),北门城墙沿今北正街口,转向原五金公司仓库后山,经过现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下到西门(现城关六小上方坡上)为西门城楼(城门),南门城墙从西门城楼沿山经现三小操场下(此处城墙保存最完整),经过原公安局后坡再经现商业街转入原医药公司出口处。

  水西为什么改名黔西,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述。而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二:其一为“方位”说。水西改土归流后,水西地域不复存在,而过去以“鸭水”(鸭池河)为界划分的“水东”、“水西”已隶属贵州省辖地,而贵州又简称“黔”,水西城地处黔省之西而易名“黔西”;其二为“地域”说,清顺治十五年(1658)冬,吴三桂率大军出遵义向西进发,途经“郭张”地河边时,见一彝妇正在河边洗线,便吩咐马弁去打听地名,彝妇不懂汉语,只按她正在干的活用彝语回答:“呐马阿拿切启”,其意思“老娘在这里洗线”,马弁也不懂彝语,只记住尾音“切启”回报吴三桂,吴三桂便将其牢记在心。康熙四年吴三桂将比喇、水西、大方易名设府时,回忆起前路过“郭张”时彝妇回答之“切启”音,便将“水西”易名为“黔西”。两说中,“方位”说较为人们接受并常引用之。

  黔西县位于省城贵阳西部,地处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东临修文,南接清镇、织金,西及西北与大方为邻,东北与金沙县接镶,总面积2554.1平方公里。

  黔西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清代兵部尚书李世杰为官五十余载,勤政清廉,逝后乾隆皇帝赐御葬,谥号恭勤。1936年2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黔西县城川祖庙内召开了有名的“黔西会议”建立黔(西)大(方)毕(节)革命根据地。

 

大府坝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初设黔西府时知府衙门设于此(原影剧院处)。不多久,知府王命来请大名鼎鼎的皇室风水先生陈某观测,择到九狮闹莲的中心吉祥地(原县政府处)修建知府衙门。

  原知府衙门遗地坝子称为“大府坝”,一直延称至今。

  原大府坝街心中建有一排房子,靠武官衙门(今二中处)一边称“上排街”,靠“财神楼堂(南大街口)一边称“下排街”,东西南三条大街交汇处构成丁字形,除三条街交汇处较宽大而外,其余都很狭窄。街面道路全用石板铺成。大府坝中心处地下有个能盛上千担水的大消防池。几条街的地下水全经此消于南郊大田之中。东南街尽瓦房,西街除几处瓦房外,茅草房甚多。其街道只够两匹驮马对向而过,经常出马祸。

  民国二十九(公元1940)年,遵义洗马滩人唐绶来当县长,他为了使黔西城内街道扩宽,决定将汽车站迁进城,设于大府坝老川祖庙(原影剧院处)。刚规划筹备好,唐县长因长时间下乡工作,步行劳累过度而吐血死了。后继县长刘守刚,在广大民众的要求与支持下,按计划完成了汽车站搬迁任务,扩宽了街道。民国三十(公元1941)年春上,县政府派人由东门城门起,至大府坝鄢家巷一段,按设计路面宽度,牵线用石灰洒于街道两边的房上,限定40天内拆齐白线处,工费自理。先拆除大府坝街中心的一排房子,继之从东到西挨户拆除,不到40天就全部拆除完毕。紧接着将东西南三条大街改造成水石泥结构路面,以便汽车通行。南门为了改直,由城门对着大桥的田坝中间新开一条大路,直达油榨房与清毕公路相接。当年农历九月重阳节的第二天,大府坝汽车站建成开业。当夜,贵州省教育厅的“巡回施教电影放映专车”开到车站门前,为庆贺车站落成放映有声电影——此为有声电影传人黔西之始。

  车站迁进城后,城内三条大街全面改观。特别是大府坝周围一转,家家深受大益。首先是省立中学(今二中处》东侧号称全城第一的冯氏大洋楼一下显露出街面了,其楼设计新颖,楼上楼下安的玻璃大窗,一楼成了临街四大门面,被贵州银行黔西分行租用,成为首屈一指的商业重地。隔壁冯、杨、张三家,开了冯氏客栈,杨氏大安旅社,张氏大餐馆。对排郭氏开设商品大货栈,西医诊所;王氏房出租给北方人孙姓开津津食堂,唐家开合乎餐厅。原财神堂后院由王姓人家租得开设洗澡塘。最得益的要数魏姓一家,原来是面对老川祖庙的独间经营铺面,后进花园直抵财神楼堂,财神堂一拆,进身最长的花园完全露出街面,他家急忙请来四川木工技师蔡春廷,带领上百四川石木工,于三个月之内赶修一排共有8个铺面的街房出租,地处丁字路口,首当其冲,最出生意,租金较多,收入不小。还有下排街西头,原是猪市、茅草市。车站搬进城后,为了美化市容,将猪市迁出城外,将茅草市迁进大阳沟(今茅草巷)。这里小小的周家饭馆,变成了大饭馆,年收入超过常年好多倍。从此大府坝成为黔西城的商业中心,比原来的商业中心东正街热闹多了。最冷落的南街也一天天繁盛起来。

  抗战时期,华北、华东等地许多城市被日宼侵占,难民们只得往大后方逃走,清毕公路车辆流量不断增多,难民纷纷涌来。大府坝一带的餐馆,开设便餐,家家毎日要卖几大斗甑糙米饭,通宵有人来吃饭,不做生意的人家也卖起饭来,不开旅社的人家也开临时食宿店,大府坝一圈住房,无一家不增收的,甚至有些人家由小摊贩一变而为大商店老板。

  解放后的1956年,省交通厅拨款,在南门外原汽车站处扩大地盘,新修车站。九月,迁新站营运,原大府坝车站交其他单位改建使用。1958年“大跃进”时期,又拆原房,修建电影院,西边是农业银行,东面是百货大楼。大府坝仍然是黔西县城最为繁华的中心。

  如今的大府坝并不十分华丽,也没有较多的高楼古迹,一排排沿街的小门面,多是两层楼房,一楼的门面经常被装修得焕然一新,抬头间,“上了年纪”的老房子还是隐隐约约掩映在梧桐叶间,青瓦、板房和老墙,折射出了它的旧貌,然而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它夜间的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从丁字口至老公安局的各种摊店,有的搭上帐篷,排成长长的巨龙,有卖饭菜的,有卖面(粉)的,有卖羊牛肉串的,有卖卤菜的……电影院门口至金叶宾馆路段有卖冷水汤圆的,有卖甜酒煮鸡蛋的,有卖“擂茶”油炸糍粑的……电影院和农业银行门前有卖螺蛳、螃蟹、小龙虾的……两千平方米范围的大街上回荡着欢声笑语,弥漫着融洽温馨,大家不约而同地齐聚一堂,亲身体验轻松、自在的生活,共渡美好的初秋之夜。

  走进晚间的大府坝,仿佛是走进了别样的生活,这里有猜拳喝酒的,有谈生意的,有讲故事的,有商量工作的,有叙旧的,还有谈情说爱的。各种美味的烧烤、螺蛳、小龙虾、卤鸡、卤鸭和冰爽的啤酒,使大家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深地了解和体验现代人所需和追求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夜景中领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时在微风习习的氛围中,体验生命的奔放和张扬。

  “每逢赶集天,大府坝总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大府坝,那可是周边乡镇来的老百姓在赶集天必须到的地方。原来的电影院被改造成超市,当时算是黔西的第一家大型超市了。”黔西的老住户回忆起当时大府坝的热闹情景。顺着超市旁边的巷子往里走,只见爬满青苔的老电影院的旧墙壁和门窗,透出了满满的岁月流逝的痕迹,“想当年,电影院的大楼在黔西县城可算是数一数二的好建筑。”城内有东南西北四条街,均以大府坝为中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府坝还是召开万人批斗大会的场所,当时还有台子,正中挂起“打倒×××”的大标语。同时也是公检法三家召开公审和宣判大会的地方。如今,黔西县城的新城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区域,然而,位于老城区的大府坝,这个水西城曾经的中心地段,平日里已不见它曾经的繁华,只有华灯初上,夜幕降临之时,它才慢慢恢复往日的热闹。

 

黔西县城的同乡会馆

  清康熙三年平定水西土司安氏之乱,到五年(公元1666)改土归流——废除原来的土目和土官,不论何族人都可派任为行政官员;凡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官吏,其任免升迁调遣都由中央政府决定,不得世袭。最大的进步是取消了农奴制。这时,清廷下旨建立了黔西府。外地移民源源不断来黔,开始与中原各地通商。

  黔西知府为了商业的开展,下令开设了狗场、蛇场、谷里场、滥泥沟场、朵朵坝场、火石坝场、中场坡场、三重堰场、中果河场、革木场、新场(又称打鼓新场一今金沙县)、遇母洞场、凹脚场、安底场、长坝场、沙土场、老木孔场、园村场、苦茶园场、清水塘场、石革闹场、铸钟场等22场。大多数以十二地支分配为场期,故有些地名都由场期转变而来,如沙窝称“蛇场”,林泉称“狗场”等即是。

  从此,各族人民都在定期市场上出售农产品、土特产、家庭手工业产品以及马牛羊牲畜、鸡鸭鹅家禽和猎物等;同时买进食盐和生活、生产所需用的物品。据文献记载:“大多数农村集市,开初进行交易时用饭碗计粮,四小碗为一升;用手量布,大指至中指间的距离为五寸,称为‘一卡’,两卡为一尺;用拳量牛,高十三拳者为大,齿少拳多者价高……。”到了康熙十七年,“开店招商生理,才使用升、斗、尺、秤等度量衡。”〈《贵州通志·土民志》)

  继之,外省移民越来越多,城乡街道增修的民居,家家都修有做生意的柜台,那就是商业发展的见证。对黔西商业发展最有贡献的,要算几个较大的同乡商务会馆:

  江西会馆——“万寿宫”。清康熙年间修建,位于黔西城内东正街(今电信局处),是座建筑别致的庙宇,设备较为完善的堂馆。分左右两个大院:左院有间大的戏台,中间坝子及两厢长廊以及正殿楼厅,均可设座看戏。外地来黔戏班、杂技等民间文艺团体,四季轮回不断地租用。右院四方排楼为两层,安设会馆各办事机构;首士房以下,有士绅、商贸、农桑、士匠、医士、军旅、教育、驿运、星象、慈善、流寓、孝义、乡访等办事室。江西商会印发给各同业公会的账簿封面上,用红色印有两行文字:“预付订金扶农桑,为有源头活水长。”这是条培养货源的经验。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务商者仍然值得借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