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63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15

锦屏县委统战部:奏响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四步曲

 

□李才美 刘荣盛

 

  今年以来,锦屏县委统战部以创建“同心·示范村寨、示范企业、示范社区、示范车间、示范校园、示范商会”等“六大同心”示范工程全力助推脱贫攻坚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产业带动、提供就业、教育培训等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四曲奏响大公田“同心·示范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一曲强引领,奏响后续扶贫奏鸣曲。将大公田移民新村作为示范点,以创建大公田“同心·示范社区”为目标,开展统一战线政策及党的扶贫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引领社区群众树立和践行“同心”理念,增强“同心”意识,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大公田社区成立党支部,根据支部职数设置,党支部从易地搬迁贫困群众中选举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支部班子成员。支部成员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目标,开展社区治理、公共服务、就业创业培训、文化服务活动等,让搬迁群众卸下的是贫困,搬进的是幸福。目前成立党支部1个,中共正式党员62人,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搬迁群众5人,后备干部5人,充实了后续扶贫党建工作队伍。

  二曲强感化,奏响后续扶贫管理协奏曲。一是转变搬迁群众的观念。依托安置区墙体文化、统战“同心”元素、“四下乡文艺活动”“楼长会议”、党员学习会、知识抢答为载体,以道德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为媒介,在安置点内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思想素养,扭转易地扶贫搬迁思想观念。二是转变搬迁群众的陋习。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勤劳致富模范户”评选活动为契机,对易地扶贫搬迁的乱丢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进行整治。并将移风易俗、社区环境卫生管护、公共设施维护等写入社区居民公约,引导搬迁群众破除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提升搬迁群众文明素质。年内搬迁社区开展文艺巡演3场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知识抢答1场次,党员大会5次、 群众代表大会及楼长会议15次,接受思想教育群众达15000余人次。

  三曲强服务,奏响搬迁后续工作交响曲。一是网格精细化。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社区的公共场所、楼群院落等纳入网格范畴。实行社区服务“楼道化”管理、“楼长”负责制、家庭成员台账管理制,做到“家庭情况清、服务需求清、隐患矛盾清”,实现服务管理的动态性和有效性。二是服务精准化。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成立社区服务中心(站),聚焦搬迁群众需求,配套建设党群活动室、社区诊所等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精准服务,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三是资源共享化。组建工青、妇、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等群团、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分类教育管理、纠纷调解、志愿服务、教育培训、邻里互助等活动。年内解决搬迁群众就医220人次,解决搬迁学生城区内就近入学559人,社区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服务500余人次。

  四曲强增收,奏响致富同心曲。一是就业培训,掌握技术确保搬迁群众会赚。结合易地搬迁群众的培训意愿和就业意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民宗局、县科协、县妇联、团县委、县总工会等统战成员单位联合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大公田同心·示范社区)内开展服装制作、电子产品(焊工)、“双培”、刺绣等培训,争创“一户一人掌握一门技术”的目标。目前安置点内已进行服装制作培训2期、电子产品(焊工)培训1期,“双培”1期,刺绣1期,参加培训搬迁贫困群众230余人。二是引进企业,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有钱可赚。在大公田社区内建成“同心·扶贫车间”3688平方米,贵州飘雅服饰有限公司、锦屏富永昌电子有限公司、锦屏福鑫服饰有限公司、锦屏县精工镜配件有限公司、贵州荣帆电器有限公司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签约入驻,并进行电子产品、服装加工,解决了大公田社区就业岗位160个,通过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入住社区贫困户家门口就业116人,实现“楼上住房、楼下就业”增收脱贫。三是借林下中药套种基地,解决50至60岁搬迁群众不出远门也有机会赚钱。以潘寨村红豆杉合作社为平台,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240亩的红豆杉下套种中药材“一枝黄花”。合作社解决易地搬迁50至60岁中老年人务工85人,劳务创收82000元。

  站在大公田社区,放眼四顾,四面翠峦环绕,山清水秀,社区绿树成荫,一张张发自内心满意的笑脸迎面而来,可以想见,就业增收无了后顾之忧,群众欢声笑语自然长久,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