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2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1

改革创新提质升级 培育更多优秀企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回顾及反思中国企业尤其是贵州企业70年的成长、变革历程,并展望未来前景,显得格外有意义。

  搞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做企业,活着是硬道理,活得更好是大道理。70年来,中国企业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不断革新、持续升级,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回首来路,可见在做大做强、规模扩张上,中国企业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管理上,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管理水平、效率持续提升。随着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顺应历史潮流而生。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成果质量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经营稳步推进,跨国指数显著提升;文化、价值意识进一步增强,品牌影响力得到彰显;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成为就业、税收的“主力军”;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做出了应有贡献。

  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目前尚未全面步入小康,企业整体实力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差距,这也意味着拥有极大上升空间。展望未来,可从多个方面实现突破、取得进展——

  谋求量的增长、质的提升双轮驱动,实现从“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转变,做好企业布局、产业布局,注重利润率、产出率等重要效益指标,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实现健康、科学发展。

  谋求从“模仿追随”到“创新引领”转变,缔造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内功,构建自身独特的文化、人才、制度优势,并形成良性机制,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谋求从“本土企业”到“全国(全球)企业”转变,从地方性企业上升为国家级企业,力争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在思想、言行、战略上做出相应变革、全面升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自身特点,打造独特的经济高地、发展优势。

  站上新起点,只要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全省、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坚持长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就一定能活着并活得更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创全国乃至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取得新成就,续写新时代贵州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神奇制药:争创民族医药中国品牌

  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到中国梦的复兴征程开启伟大篇章,跟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神奇集团从一个在贵州贫困山区里以20元投资起家、靠家族式管理、生产单一产品的小厂,成长为上海证交所A、B股上市企业——上海神奇制药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神奇制药”),旗下企业包括贵州神奇药业有限公司、贵州金桥药业有限公司、贵州柏强制药有限公司、贵州君之堂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盛世龙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从事抗肿瘤、心脑血管、感冒止咳、儿童用药及抗真菌等类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

  “神奇”品牌拥有30多年经营历史。早在2002年,就被原国家工商总局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至2014年,连续4年登上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2015年1月12日,神奇制药斩获“2015福布斯中国上市潜力企业100强”的桂冠;2012年至2018年,连续7年入围中国医药最具影响力“中国制造100强”“中国医药行业成长50强”。如今,“神奇国药,贵在疗效”的品牌文化已渐入人心,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

  神奇制药现有贵阳、龙里两大生产基地5个厂区,占地面积约600亩,拥有10多种剂型、42条生产线,均已通过国家GMP认证;正在贵阳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的新厂区占地300亩,将打造成高效经济、绿色环保、人本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神奇制药生产研发产业园。

  多年来,神奇制药始终秉承“为民众健康,我们不断创造神奇”的企业愿景,以“质量为神、疗效必奇”为发展方针,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赢得社会广泛认同;经与国内外著名药物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已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药14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7项。

  神奇制药的产品兼具OTC、处方药品种,在销品种主要有抗肿瘤系列、心脑血管系列、止咳感冒系列、神奇娃娃小儿系列、抗真菌系列、补益类等八大领域143个国药准字号产品,其中35个已进入医保目录或基本药物目录。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设立销售网络。

  神奇制药紧紧围绕医药主业,做好生产制造、医药流通、医疗机构配送、连锁药店、品牌输出等业态发展布局,并借助资本市场力量,采取投资、合作、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整合资源、品牌、文化,致力于发展国内制药行业领先、以现代特色中成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神奇制药始终保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后捐资2亿余元在贵州铺路架桥、修建学校,并出资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设立贫困学生助学金。去年,其子公司柏强制药、孙公司盛世龙方分别捐款助力龙里县脱贫攻坚项目, 被该县工商联授予“全县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企业”称号;孙公司君之堂还帮扶花溪区高坡乡石门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

  “未来,神奇制药将继续通过持续创新,致力于为民众健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成为中国健康行业值得民众信赖的神奇企业。”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海宇建设:知行合一 精品报国

  贵州海宇建设集团、中勘基建集团董事长胡正森是一名“60后”,1987年7月进入中建四局工作,2008年辞职下海、自主创业,用11年时间打造了贵州建设行业经营业务最广、资质范围最全的大型综合性集团(贵州海宇建设集团、中勘基建集团、中勘建设咨询集团),涵盖建设投资、房地产开发、工程总承包施工、招投标、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建筑设计、地质勘察、投资估算等领域。

  “民营企业发展必须与国家步调一致,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多年来,胡正森懂得深入学习国家大政方针,看清大局形式、抓住大好机遇,破解大量难题、谋求稳健发展,使企业一直保持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态势。他创造性地探索项目“直管严控”模式,提出“两跨三上、四化六型”的战略目标,制定并实施“五奖五不、十心行动、十不准十做到”等管理规定,组织开展“八治”行动;将阳明心学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践行“良知施工、精品报国”理念,确立并倡导“经营即修行”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成功开拓并抢占柬埔寨市场,实现集团年营业额36.3亿元、纳税3.2亿元。

  因各方面表现出色,海宇建设获评贵州改革开放40周年“十佳民营企业”等诸多荣誉,先后斩获全省建筑业最高奖“黄果树杯”“结构优质杯”及“省级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等多个专业奖项。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胡正森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教育、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产业扶贫方面,对口帮扶纳雍县猪场乡增力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个,安排贫困群众就业1200余人。此外,他还先后向省市红十字会、贞丰县鲁贡镇者央村、黔西南州慈善总会捐赠扶贫物资累计600多万元。

  胡正森对阳明心学的推崇,使其企业文化独树一帜,呈现出显著的阳明特点。2016年,他投入130余万元打造阳明大讲堂,自主开设致良知学习班,截至目前已开设12班、每班50人。他还在多个场合讲述“企业致良知”的经验、心得,并组织开展学习阳明文化主题活动。

  海宇建设每次组织培训、召开会议之前,必唱《歌唱祖国》、必读《教条示龙场诸生》,至今已累计2000多次。集团高管、骨干员工多次到修文龙场开展“悟圣道·致良知”学习活动,多次外聘阳明文化资深研究学者、专家、教授到企业宣讲、座谈,并向客户、业主及社会各界人士赠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觉醒》等书籍,倡导胸怀国家、心系天下、看清大势、心明眼亮、正心奉道的理念。

  “只有建设心灵品质,才能建设项目品质。人品决定产品,产品反映人品。没有比致良知更伟大的力量,没有比责任更高昂的建筑,没有比胸怀更宽广的空间,没有比梦想更远大的目标。涓涓细流汇成滚滚长江,人人良知凝聚磅礴力量。”胡正森说,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如此,天下便会更和谐、世界便会更美丽。

 

贵州同心商贸城:同心筑梦共黔进

  “以前黔西商贸很落后,年轻人的结婚用品都要到贵阳采购。”回顾往昔,贵州同心商贸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彬颇为感慨。

  2013年,他带着先进的市场思维、经营理念及多年创业积累的资金,从老家浙江义乌来到黔西,为尚处商业发展起步阶段的小县城开启崭新篇章。当年9月23日,贵州同心商贸城正式开工建设。

  该商城集建材家居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矿机五金机电市场、汽车综合市场、休闲餐饮街区、城市综合体于一体,占地面积800亩、建设面积328611平方米;2015年9月投用以来,已开业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入驻商户407户,年交易额达8350.9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万余人。作为为黔西人民搭建的吃、喝、玩、乐、购、衣、食、住、行、学及创业平台,同心商贸城实行“城”“市”融合、“物”“商”联动、“游”“购”一体、复合共生,有力提升了黔西南部新区的区域价值。

  “最终,这里将成为以综合商贸、高新商务、展销洽谈、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等几大功能为主导的大型商贸城。我们还会引入大型城市综合体,助力黔西商贸业朝着更加高品质的方向发展。”陈海彬介绍说,目前在建项目有75257.63平方米的毕节高端人文社区“同心·锦绣城”、120054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同心·钻石广场”,更具现代化的黔西将给本地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同心商贸城邀请国内专业的市场管理团队——义乌市场管理团队入驻,负责市场运营及管理,借鉴“义乌模式”整合华南、华东及国内各大专业市场资源,以国内专业市场领先设计为标准,建设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监控系统、播音系统、停车场等硬件设施,满足餐饮住宿、贸易金融、会展交流、仓储物流配送等全方位的商贸需求。

  在做大项目、促进黔西商贸业繁荣的同时,同心商贸城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投入800余万元用于黔西的教育、留守儿童、精准扶贫等公益事业;公司还专门设立扶贫办公室并专人负责,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采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生产及收购等方式助农脱贫:投资20余万元,帮助钟山镇箐山村、猫山村、乌木村的50余户贫困农户发展生猪养殖;投资15万元,在新仁乡长井村流转72亩土地建设苗木种植基地,带动25户农户发展;与协和乡化甲村共建蔬菜种植基地。此外,整合资源合力助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贫困村8个。

  “公司的愿望是通过产业引进,推动黔西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采取以商招商模式,协助县政府把全国最大的广东中山江门红木产业引到黔西来,依托红木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将‘输血’变为‘造血’,深刻改变黔西的经济发展格局,从而真正让本地群众致富奔小康。”陈海彬说。

  为促进黔西教育事业发展,该公司于2017年11月投入150万元,与县教育局合作设立“同心攻关班”;2018年6月,为推动“中西部产教结合”,与义乌工商学院合作设立同心助学金、成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即为考入该学院的黔西籍学生提供每人8000元助学金,为黔西学子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接受先进教育理念提供平台,进而为黔西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历经6年稳步推进、建设发展,目前贵州同心商贸城团队规模已超300人。“我们立足于做百年企业,以‘成为区域最受人尊重、最伟大的民营企业,立足黔西、布局贵州、进军西南’为使命,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商业品质、生活品质,搭建区域商家提升档次、弘扬品牌、拓展营销、成就辉煌的大舞台,打造区域标志性品牌。”陈海彬说。

 

贵阳汽运:顺势而动 大有作为

  “从企业视角回顾祖国70年的奋斗征程,企业跟随国家的建设发展而成长壮大。作为千千万万奋斗者的一员,我们深感艰辛与不易,同时豪情满怀。”贵阳汽车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凤萍感慨地说。

  该公司前身为贵阳客运站。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的国民政府第十运输处贵阳总站(即大西门车站)建立而成;1954年,位于贵阳市延安西路新建的贵阳汽车站落成,定名为贵阳客车站。

  1981年,贵阳客车站与贵州省汽车一场合并;1997年4月兼并贵阳市运输公司,组建贵阳汽车客运总公司;2001年完成第一步改制,将原国有独资公司改制为国有资本相对控股的产权多元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完成第二步改制,国有资本从企业全部退出,成为产权多元的非公有制企业。

  经历计划经济时期的初始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期,而后迎来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快速发展期,贵阳汽运从当初只有40余辆营运客车、日发班车30余班,发展到进站经营管理车辆2000余辆、日发班次1000余班、日均客运量35000人,产业拓展为长途客运、汽车站服务、出租车客运、定制客运、汽车维修、旅游服务、汽车检测、驾驶培训、日用百货销售等多产协同格局,公司成为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企业、贵州骨干运输企业,每年上缴税收2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

  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贵阳汽运顺势而动,扮演着正能量、助力者的角色。2010年,按贵阳市委、市政府“通老城、活新区、利百姓、强企业”的要求,贵阳客车站从延安西路迁至观山湖区金阳南路;2015年按省、市两级党政要求,从金阳南路迁至西南商贸城。以车站为中心,先后带动形成延安西路贵阳客车站商圈、观山湖原金阳客车站商圈、西南商贸城客车站商圈,为贵阳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处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深感自豪、又觉责任重大。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和主体,主要任务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好,把经济发展好。”马凤萍说。

  当前经济面临诸多挑战,贵阳汽运结合市场变化,积极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发展。一是根据广大旅客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乘车需求,开展定制客运、校园直通车、大学城及职校城校园巴士业务;承接党政事业机关公务车改革,开展公务用车、会议用车、接机送机、调研考察用车等业务。二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运输业,开发“贵州畅行”网络服务平台,集成运输、旅游、汽车维修、汽车检测、驾驶培训、出租车等12项板块业务,顾客通过手机登录平台就能查询、办理相关业务。三是促进道路运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成立贵阳市旅游集散中心,联合全省9个地区骨干客运企业成立贵州旅游集散中心联盟,开通景区直通车,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四是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在火车站、高铁站、原贵阳客车站、机场、花果园社区、未来方舟社区等重点交通枢纽、人员聚集区设立车站延伸服务点,方便旅客免费换乘。

  “这些业务有的从2016年就开始实施,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做了有益探索。我们深知,在前进道路上、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坚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支持,有各方互动协作、共同努力,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马凤萍说。

 

三联乳业:助力升级全民营养价值观

  每天早上,商店、超市等都会陈列当天的新鲜牛奶供市民购买,各种包装、口感的牛奶是人们手中的寻常品。但几十年前,牛奶还是稀缺的“奢侈品”。

  上世纪50年代初,贵州引进几头荷斯坦奶牛,于1953年成立花溪奶牛厂。该厂技术人员将荷斯坦奶牛与贵州黄牛进行杂交,繁殖出贵州黑白花奶牛。一直到70年代,都是用此奶牛产奶供应少量消费。改革开放后,贵阳市发展出3家奶牛厂——花溪、乌当、阳关奶牛厂,它们分别从新西兰引进荷斯坦奶牛,各自发展直至2001年,3家乳业才合并组建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

  随着市场不断开放、规模持续扩大,牛奶市场经历了凭票买到80年代普通市民可自主购买的历程,但当时市场供应量仍显不足。80年代末,全省奶牛的产奶量一天还不足50吨。2000年以后,国家提出牛奶强壮民族体质的重要性,全民健康意识逐步提升。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各乳业企业也扩大规模,牛奶在市场上的定位慢慢发生着变化,从营养品变成了日常消费品。

  如今,三联乳业每天都有300吨鲜奶走向市场,鲜奶日配到贵州88个县、60%的乡镇及周边省份,实现了“天天直达”。“尽管日配送会增加物流成本,但每天都为全省消费者提供极具营养价值的鲜奶,实现了可观的社会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张定奎说。

  目前,三联乳业已建成日处理原料奶1000吨的清镇石关现代化乳品加工厂、6个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基地。三联乳业六大牧场依托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形成了生态环境优良的高原生态牧场圈。牧场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质高产荷斯坦奶牛、娟姗牛,极大提高了“山花牛奶”的奶源品质。牧场总体可饲养20000头优质奶牛,是贵州存栏数多、设施先进、生态优良的核心牧场圈。

  三联乳业旗下的“山花”牌、“花都牧场”牌系列产品,有爱克林、屋顶盒、利乐砖、玻璃瓶、塑瓶、纸塑杯等13种包装形式,乳制品多达70余个品种、合格率达100%,先后获评“中国奶业协会最具影响力品牌”“贵州省名牌产品”等。2018年,该公司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成长在贵州“十佳创新成长型企业”、中国奶业优秀乳品加工企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企业”等殊荣;三联乳业还是贵州唯一一家获学生饮用奶生产认证的企业。

  2016年初,三联乳业举行“工厂、牧场游”活动,邀请消费者参观生产线参观通道、牛奶文化科普馆、mini牧场、消费者互动体验中心四大“工厂、牧场游”功能板块,让他们零距离了解奶牛品种、奶牛喂养、乳制品加工、乳品营养知识、贵州乳品发展历史等。山花“工厂、牧场游”将乳制品相关知识、乳制品对生活健康的影响深深植入消费者的内心,倡导了健康的生活理念。

  面对经济新常态,三联乳业谋划着新时代的新发展。目前,正着手上市前期准备工作——实施股份制改革,深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力争成为贵州农垦系统首家上市企业。

  “现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去年实现9.3亿元销售额,今年估计有10亿元销售额,近几年实现了每年15%-20%的增长。”张定奎说,三联乳业的市场布局除贵州外,还走到了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周边市场。

  作为一家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三联乳业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张定奎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五六吨青贮玉米,公司实行保价收购,一吨约卖600元、产值达三四千元,一年可卖几季,对农户的带动性十分明显;而之前,每亩苞谷产值还不足800元,种苞谷不仅产值低,还需很多道耕作程序,耗费了大量人力、精力、财力。

  近年来,三联乳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及“订单种植+保价收购”方式,带动上万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涉及独山、开阳、安顺、毕节、息烽、修文等地,每年仅原料采购费就支付八九千万元,在助力脱贫攻坚上彰显了一家优秀企业的社会担当。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李 丽)

 

 压题图:9月20日,贵州省企业.jpg

  9月20日,贵州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召开全省优秀企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会上,贵州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获评“2019年贵州省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