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2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1

从经济发展配角到撑起“半壁江山”

 

民企晋升富民兴黔“生力军”

 

□本报记者 田锦凡

 

  1996年成立以来,从一个街边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辣椒制品生产企业,贵州知名品牌“老干妈”用23年的努力拼搏,演绎了一段“金凤凰”从大山里展翅腾飞到风靡全球的不朽传奇。

  这家名为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企业,近5年实现销售收入已逾200亿元,上缴各项税收近32亿元;现有在册职工5000余名,其中8成来自省内贫困乡镇,通过吸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了稳定收入。

  曾因“三不沿”(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而无区位优势的贵州,自古并非商贾繁荣之地。但改革开放后历经数十载市场风云变幻,敢闯敢拼、诚实守信的贵州企业家逐渐成长,涌现出了一批杰出黔商。2018年10月,“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连同贵州神奇集团董事长张芝庭、贵州兴伟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伟,光荣上榜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认定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持续增长的民企,正在改变贵州的经济发展格局。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55%,已然撑起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显可贵的是,以“老干妈”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民企在政策激励、扶持下,正不断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为贵州决胜同步小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增加值逾8000亿元

  近些年,曾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2012年以来,这个相对而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省份,仅用8年时间经济总量就突破1.5万亿元,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民营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

  “民营经济是推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贵州省工信厅副厅长敖鸿评价说。

  统计数据不难佐证:2018年,贵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121.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4.9%,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7%,拉动全省GDP增长5.8个百分点;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2.3%,其中一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1%、二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三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1%。

  截至去年底,贵州拥有民营市场主体260.96万户,注册资本达3.79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60.57万家、个体工商户193.58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81万个。当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

  随着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推进,去年贵州城镇新增就业77.71万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已连续4年保持在70万人以上;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突破80%,一大批老百姓通过自办企业或在中小企业工作,有效改善了生活条件。

  今年以来,贵州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近4050亿元、同比增长9.5%,比全省GDP增速高0.5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达56%;全省有民营市场主体265.02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95%,民营市场主体注册资本3.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省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的60.27%……

 

富民兴黔“生力军”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840余万减至2018年的155万,尤其是近5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768万,每年实现减贫100余万人、脱贫摘帽33个县,贫困发生率从26.8%降至4.3%,民营经济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经济成为富民兴黔的‘生力军’,有力推动了全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敖鸿说,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作用突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更是勇当先锋。

  产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受益于诸多政策激励、扶持,贵州传统品牌企业与新兴信息化产业同频共振,携手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电商扶贫、健康扶贫等,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

  位于贵定县的贵州山王果健康实业有限公司成立9年来,坚持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刺梨种植,惠及农户近2万户,其中精准扶贫4223户;作为专注于数据服务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贵州白山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打造数字农场、电商平台,为省内4个区域农场完成1.5万亩耕地数字化改造,并指导农户实施精准种植、培育优质农产品,畅通产销对接渠道,助推“黔货出山”;扎根本土的蔬菜产业龙头贵州长津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联结300余户农户发展科学种植,提供种子、种苗、信息、技术等支持,并回收农户种植的蔬菜,带动户均增收2万余元……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来自贵州省工商联的统计显示,始于2015年底的全省民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成效显著。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本地参与帮扶企业5064家,参与帮扶企业数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帮扶5738个村,帮扶贫困人口总数达121.3万,投入资金共计208.6亿元。

  在“千企帮千村”等扶贫品牌行动推动下,贵州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速。仅“十三五”前两年,全省贫困人口就减少240.8万,贫困发生率从14.04%降至7.75%。同时,122家世界、全国500强企业入驻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37%,减贫、搬迁人数全国最多,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筑巢引凤”助腾飞

  快步走在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贵州,融汇了无数民营企业发展、奋斗的力量。而民营经济所彰显的强劲正能量,得益于政策红利助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强化督促检查、发挥职能作用等措施,努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各项政策红利向脱贫攻坚战场释放,为全省脱贫攻坚做好服务。”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姚元怀说。

  据介绍,为着力营造民企良好发展环境,贵州省委、省政府先后于2011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召开4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制定出台“1+6”等政策文件,启动实施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加大企业培育、资金扶持、权益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条件、排忧解难,让“输血”与“造血”互通,助推民企挑起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梁”。

  同时,贵州力促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连续5年成功举办国际级的“数博会”;建成政务服务“一云一网一平台”,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广电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大力实施“千企引进”“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工程,推动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挺起了实体经济的“脊梁”。

  各级政府的精心培育,使黔贵大地硕果累累,企业家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倍增。据第三方机构评估,去年底贵州营商环境的“前沿距离”得分为66.81,优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贵州深入开展产业大招商突破年活动、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开通“服务民企省长直通车”,引入世界500强企业21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15%……

  另据统计,去年科技进步对贵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68%;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64.42亿元、同比增长20.2%。

  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创造力,政策红利的浇灌还会继续。“下一步,贵州将从深入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抓好‘服务民企省长直通车’受理事项办理、促进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发展、加强民营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四大方面着手,持续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敖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