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227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19

在贵州——一万种辣椒吃法向你奔来


  尽管漂泊在外,思乡心切的时候,这一罐代表中国味道的“女神辣酱”足以安抚肠胃;但回到贵州老家,随意到菜市场买上一把干辣椒,与花椒、芝麻一同捣碎,过热油烹炸——就成了“老干妈”的原型:油辣椒,而香气、口感、风味尤胜。

  从这个角度看来,对于贵州人来说,“老干妈”只是乡愁中的一味;而对外乡人而言,来到贵州, 会有一万种吃辣的方式扑面而来。

 

辣椒,为贵州“代盐”

  中国到底哪里最能吃辣?在这个问题上,各省人民恐怕谁也不服谁。

  但如果问哪里的人最先开始吃辣?不爱吃辣的广东人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论述道:辣椒广泛地进入中国饮食,当始于贵州省。

  当年这位远渡重洋而来的“辣妹子”,最先在东南沿海登陆,浙江人却只将她当成一个用来观赏的“花瓶”,不知其威力几何;而后,辣椒经长江航道入湘,湖南人竟也与这位他们日后饭桌上的“真命天女”擦肩而过。直至传到贵州的苗族土司地区,才产生了最初的食辣风气。

  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成的《思州府志》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是辣椒最早的食用记录。贵州古来就缺盐,先民们经历无数次尝试,终于邂逅了这位能为食物“代盐”的辣妹子,而后在漫长的时间里,食辣之风逐步点燃了四周的省份——到今天看来,贵州正好就处在西南食辣地图的中央,被辣界前几位的川、渝、滇、桂、湘所环绕。

  而贵州作为最早吃辣的地区,首先也是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环境,适宜于辣椒生长,并由此产生了丰富的辣椒品类。

  在黔中,贵阳的花溪辣椒状若牛角,色泽深红,尾部还带有一个小弯钩,使人看见就头上冒汗。可其最显著的特点并非在辣度,而在绵长醇厚的回味,花溪辣椒肉质肥厚且富含氨基酸,因而香气十足,甚至被称为“辣椒中的调味剂”,令人尝之难忘。

  到黔西北,毕节的大方辣椒通体细长,外皮起皱而辣味纯正,尤以鸡场乡的“鸡爪辣”最为知名,据传一直是“辣酱皇后”老干妈的秘传原料,随之远销海外;而黔南的独山皱椒个头不大,同样外表皱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圆润,食之不觉辣味太甚,吃完额上早已冒出一层薄汗了。

  说到贵州辣椒的圣地,却非黔北的遵义莫属。在这里,成片的朝天椒直指苍穹,红透了半边天,其中本地人唤作“团子”的朝天椒,堪称辣椒界的“贵族”,不仅辣度惊人,且集色、香、味于一体。晒干后通体红艳诱人,形似子弹头而光滑流畅,捣碎后天然带有醇厚而炽烈的香气,入口则似一把火点燃了香料房,在舌尖持久地激荡。

  在遵义的虾子镇,天南海北的辣椒在此汇聚,济济一堂,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在这里,几乎每一位老饕都能邂逅自己心仪的那一款。坐拥此等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关于吃辣这件事,贵州人的创造力得到了无限的发挥,花样之多足以笑傲辣界江湖。

 

贵州人的清晨,有时从一碗羊肉粉开始

  煳辣椒讲究的是“本真滋味”,得用小火慢烘,最好是柴火,熏出来的辣椒带有些草木香气;而火候和时间的掌控至关重要,增之一分则太糊,少之一分则太生,须不偏不倚,点到为止。深谙此道的高手不需眼观,闻香可识,待鼻子捕捉到恰到好处的焦味,即转入擂钵碾碎。

  相传这种闻香知味的手段,来自最初的农家制法——把干辣椒直接丢进灶台的柴火堆里,只能凭气味把控什么时候该刨出来。这样捣碎而成的煳辣椒,带有真正的“人间烟火”之气。

  而油辣椒则是最经典的辣椒制法,是 高温对辣味的“极尽激发”。在 煳 辣椒制成的基础上,将其下入滚油之中,还可根据喜好添些 花生、肉沫、 香菇丁等等,丰俭由人,花样繁多。最初的 “老干妈”以这个形态问世,大抵是过油之后有利于保存,受到了以前贵州人外出都会 带上一罐油辣椒“行走江湖”的启发。

  而源自川渝一带的辣子鸡,在贵州也找到了新的 “灵魂伴侣”—— 糍粑辣椒。多选用以香气著称的 花溪辣椒,连同嫩姜、蒜瓣一同舂至糊状,过程如同把糯米捣成糍粑似的,故有此名。当鸡块在油锅中与糍粑辣椒一同翻炒,辣味连带着 姜、蒜的香气缓缓入侵其中,均匀地渗透到鸡肉的每一个角落。 故贵州的辣子鸡虽不比川渝那般火爆热辣,却胜在回味悠长。

  至黔东南,凯里的酸汤鱼在糟辣椒之外,还添入了“毛辣果”以增强酸味。贵州的糟辣椒,以新鲜辣椒与姜、蒜一同剁碎,并加入糖、盐、酒置于坛中腌制,经时间发酵,本就辣中带有酸甜,兼之毛辣果的辅助,更在辣味里突出了酸。且与山西人钟情的醋不同——如果说醋味儿是轻灵的,使人浑身舒泰,飘然欲仙;那么这一碗红酸汤的滋味则让人厚重,好似扎根在大地,走山路的步伐也稳健起来了!

  贵州辣椒的吃法,自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还有当零嘴儿吃的“香辣脆”,就是辣椒拌上了花生、芝麻入锅炸脆,撒上糖和盐;黔北据说更有种海椒鮓(zhǎ)(也有唤作“鮓海椒”的),用粉状的鮓面拌上新鲜辣椒和红苕丝腌制,取出来先蒸后炸,滋味也是非同凡响。而在各家各户,又都有一本独门的“食辣经”,故说黔人食辣之法有千百种,也并未夸张。

 

蘸水,辣椒的灵魂

  如果把贵州的食辣文化比作一篇锦绣文章,那它丰富的辣椒品类就是先声夺人的“凤头”,辣椒制法之妙则如中间“洋洋千言”,道之不尽,而蘸水才是最后的“点睛之笔”,堪称黔人食辣之魂。

  贵州人吃涮菜、煮菜,蘸水主要由汤决定——先是一小把辣椒铺底作为“主调”,再伴以葱花、姜末、酱油、食盐等调味,最精髓的在于舀上一大勺锅里翻滚的汤汁,浇在碗里将底料化开。吃什么锅就得放什么汤,用“时髦”的话说,这叫“调性一致”。

  吃火锅则花样更多,贵阳的豆米火锅汤汁醇厚香浓,里面还藏着一粒粒脆哨,蘸水则宜用剁辣椒或糟辣椒,是“爽爽”的贵阳风味;若要吃凯里的酸汤鱼,则还需在蘸水上放几片薄荷叶子,再浇上鲜浓的酸汤,当清凉的薄荷遇上狂野的辣和彻骨的酸,口腔里仿佛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冰火大战”,全面冲击着味觉感官。

  到遵义人的豆花面,干拌的尚且不论,有蘸水的就必须得用油辣椒为底子。鲜嫩的豆花和筋道的面条上下一白,浸在豆浆之中,淡香素雅;蘸水则包罗万象,除了各色香料还放入了脆哨、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等。吃的时候用筷子尖儿挑起豆花,经蘸水碟裹上一层辣椒油,颤巍巍地送入口中,这是独属于遵义人的“伟大发明”。

  对于折耳根,贵州人更是有着如同初恋般的执念。拌上以煳辣椒为主的佐料,凉拌着就可端上桌;而将煳辣椒面洒在切碎的折耳根上,浇上一勺汤,就成了直击灵魂的折耳根蘸水。尤其在小吃里用的多,豆腐果、洋芋粑、丝娃娃、狼牙土豆、豆腐圆子……全部都离不开这味特立独行的食材,它与辣椒形影不离,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版的“贵州味道”。

  学者曹雨在《中国食辣史》中提到,辣椒作为某种廉价的调味品,其实带有一定下层阶级的印记;而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正是因为它的实惠易得,帮助黔地之人度过了古时候缺盐的困窘,能够使千千万万人大碗下饭,也带来了如此丰富的饮食文化。

  (据时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