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遵义的统战工作
□曾祥铣
长征在遵义,无疑是遵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丰厚历史中最大的亮点。中央红军长征1年又10天,有3个多月转战在遵义地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创建黔北苏区等都发生在这里。在长征的艰难时刻,遵义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热烈欢迎红军、积极支持红军,4千多遵义儿女走进红军队伍,随军北上抗日。其间,统一战线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统一战线能发挥其作用,首先基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民的根本宗旨及相关方针政策的巨大感召力。如针对社会各阶层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针对白军的《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政纲”第一条“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指示”口号部分第一条“不打抗日红军,譁(哗)变拖枪当红军打日本”表明了反帝抗日的主张,得到遵义商界、知识界的广泛支持,这就是最大绸庄老板刘芷庄、最大药房老板谌明道、教育界名流刘伯庄等等和“干人”一起在丰乐桥热烈欢迎中央红军和红军领导人入城的重要原因。
将方针政策付诸实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1935年1月5日深夜红军先头部队智取遵义城后,此前已在城内活动的共产党员周济、周司和,与青年学生组成的红军之友社的成员,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带领群众去迎接红军;红军到来后,广泛发动群众,除建立中共遵义县委这一贵州最早县级党组织外,还建立了6个县级革命政权,44个区、乡级革命政权,40多个各类型群团组织,22支区、乡革命武装;黔北苏区人民给红军带路、摆渡、运物资、抬担架,帮助红军筹粮筹款,赶制服装鞋袜;红军撤离后,掩护、救治伤病员,掩埋烈士遗体……有成效的工作调动了巨大的革命潜能。
党和红军的主张能迅速有效调动起积极性,也和黔北人民的革命传统有关。民主革命时期的每一个全国性的重要历史节点,黔北都没缺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五四、五卅、九一八等等,遵义都有强烈反响,反帝抗日意识较为强烈。长征在遵义时期十分活跃的红军之友社,其前身为1933年建立的遵义三中学生文艺研究会,1934年改建为抗日反帝大同盟,得知红军进入贵州后改名红军之友协会,红军到来后按指示改为红军之友社。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遵义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长征时期形成的优良统战传统,得到传承与弘扬。作为抗日后方重镇的遵义,对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统战工作成效显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方组织按照中央方针,瓦解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护城、护厂、护库、护路、护桥,将一座完好的遵义城交到人民解放军手中,遵义人民再一次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迎人民的军队进入遵义城。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统战工作得到全面展开。70年来,克服困难,跨越曲折,创造了壮丽辉煌的今天。
(作者系遵义市政协原副主席、民盟遵义市委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