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规模化大产业,带动364万农民增收
黔茶醉染千畴绿
□冯 倩 金忠秀 卢世容
黔茶出山,风行天下。8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贵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黔茶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惊艳亮相。
随着贵州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黔茶产业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特色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一张靓丽名片:截至今年5月底,茶叶总产量达15.86万吨、总产值达2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16.1%;农民来自茶产业的收入达157.8亿元,364万涉茶农民人均收入4334元。
政策优做强规模化
贵州是茶叶的发源地、优生区。立足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贵州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
产业要发展,规模是基础。为加快扩展全省茶叶面积,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把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
2014年,《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出台,全省整合资源、合力推动,让茶产业实现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快速转变。
2017年,《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正式出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3年全省茶产业发展的目标。
2018年8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茶叶产量达到5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截至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逾700万亩,连续6年位居全国茶园面积第一。贵州茶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快速发展态势,在全省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现有茶园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4个、20至30万亩的县8个、10至20万亩的县19个、万亩以上的乡镇230个、万亩以上的村86个,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4990家,茶产业成为43个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去年,贵州实现茶叶总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
“干净茶”赢来大市场
从百余万亩到700万亩的绿浪滔天,贵州茶叶生产规模飞跃扩展;同时,贵州顺应健康消费的市场趋势,充分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贵州制造、贵州品牌、贵州创造的茶业市场化道路。
依托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贵州坚持为世人奉献一杯绿色、健康的“干净茶”。为挖掘黔茶的生态价值、成就这杯“干净茶”,贵州实行一项项严苛措施,织就了一张绿色大网:
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在国标基础上多出63项,率先于全国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在179个种植面积1万亩、125个5000至1万亩的乡镇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从源头强化农药等投入品监管;全面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建园模式,大面积推广黄板、蓝板、杀虫灯及生物农药……
从质量安全上的严防死守,确保了黔茶的极高品质。去年,贵州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茶样660个,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合格率达100%。
目前,湄潭、凤冈、正安、松桃、雷山、思南、普安、余庆、瓮安9个县已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占全国示范区总数的1/4;60家企业上线的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运行正常,121家企业已录入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通过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商与贵州茶企签订1万吨以上的CTC红碎茶,山东名士多公司订购50万斤大宗绿茶,凤冈茶企收到5亿元订单,茗之天下公司在摩洛哥签下2100万美元订单……
2016年12月,“贵州绿茶”正式成为我国首个省级大区域品牌地理标志茶产品,开启了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今,随着英国联合利华、太古、中粮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入驻,不仅为贵州绿茶赢得了商机,亦为贵州绿茶开拓国际市场打开了思维空间。
今年以来,贵州的省外茶叶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20%。其中,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经销商纷纷提高茶叶采购量,西北、东北等区域的经销商也开始进入贵州茶业市场。
产业强齐心战贫困
贵州茶园遍布全省农村山川,茶产业因此成为最大的一个扶贫产业。随着茶业经济持续发展,不仅解决了数百万茶农的增收问题,亦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为让茶产业发展提升更多农户收益,在贵州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更好作用,全省各地积极采取多种方式,让广大农户参与其中,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夏天的水城县勺米镇坡脚村茶叶基地雾气腾腾,茶叶让这匹山坡披上了绿装。一位妇女一边采摘茶青、一边乐滋滋地说:“今年茶树长高了很多,我每天能采2斤茶青,收入就是150元。”她是村民刘支妹,原来做过挖煤工,现在改行采茶人,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2 007年,为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坡脚村在“转”字上下功夫,采取“三变”改革模式,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叶种植3200亩。据村党支部支书张云介绍,整个基地可采摘独芽茶青1.5吨,务工群众人均可获1500元工钱,全村200余户群众户均可增收4000余元;茶叶基地全面进入盛产期后,加上20%的入股分红,收益还会成倍增加。
如今,勺米镇已发展茶叶种植4200亩,主要分布在坡脚、梭沙两个村,茶叶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茶”,像刘支妹这样的采茶人全镇就有400人。
目前,在全省近5000家茶企(合作社)中,70%都与合作社或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各个茶区按市场机制组织企业生产、加工、销售,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形成辐射带动型、吸纳就业型、入股分红型、合作发展型4种利益联结机制。这一系列机制,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户的收益。
威宁自治县香炉山茶园一角
(刘军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