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60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16

跨越“千亿”规模后,阳光城刹车“求稳”

朱荣斌年中变革

□李艳艳

  “我脑袋里也不知道我是什么系,我们什么系都不算。”面对“闽系房企当下如何承压”的相关疑问,阳光城集团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并未直接回应,他干脆否掉了外界对阳光城的一贯定性。

  同样,在阳光城今年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现身的7名阳光城高管均未提及闽系。外界不禁质疑:阳光城撕掉闽系标签了?

  1995年成立的阳光城,显名于闽系房企的“千亿”追逐战中。较之世茂、旭辉等闽系房企,它的成立时间、扩张节奏迟得多,但达成千亿规模几乎相近。得益于“双斌”加持,2018年阳光城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位列闽系房企第一梯队。

  有预测称,阳光城今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不成问题。不过,1800亿元——这是今年初阳光城管理层制定的全年销售目标。如今时间过半,业绩任务也已过半。半年报显示:阳光城录得合约销售金额900.73亿元、同比增长约28%,达成预定目标的50%;合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4.49亿元,同比增长40.52%。

  “激进”是闽系房企的标签,“规模”是其扩张的执念。不难发现,去年以来阳光城的发展策略似乎在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规避刺激打法。在政策因素、市场环境的双重作用下,目前房企普遍资金承压、步履艰难——阳光城以“变”提前应对,去杠杆、抓回款、慎拿地、调激励。

  阳光城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朱荣斌说,这个问题曾困扰他很久。“未来怎么再给大家一个期许,就像过去两年再翻一个台阶?”

  朱荣斌觉得,自己已找到方向。“未来两年,我不敢再承诺规模有多大提升,但在品质管理、公司管理上会有相当大的空间。”

  此前,阳光城内部进行过反思,朱荣斌发现公司对品质的努力程度不够。最近,他带领团队密集考察国内优秀项目及同行,发现了更多差距。阳光城的品质工作由他亲自抓,业绩会上已然化身“产品经理”的朱荣斌谈及项目时兴致勃勃,还专门拉出一段集有数十项目的视频一一介绍案名。

  他所关注的另一问题,就是激励机制。“上半年管理层做过一次检讨,发现激励体系与规模挂钩的指标比重太大、与战略目标不匹配。下半年,我们将调整激励体系、平衡规模与利润,体现当期创造;同时强化品质导向,加大品质、利润考核力度。”

  在半年前的2018年度业绩会上,朱荣斌曾提及今年是公司的管理、品质提升年,希望做到“有一点强”。在他看来,公司规模现在有点大,目标是“再过两年真正做到有点强,最终把公司做成又大又强的企业”。

规模“降速”

  阳光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林腾蛟,一直对阳光城的规模发展抱有期望。去年,他曾给46岁入职的朱荣斌提出“天命计划”,并将激励他的“小目标”挂在公司屏幕上,后者对此颇感压力。

  “从他提天命计划、写在屏幕上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不开心,(心情)非常沉重。后来老板尊重我,把那个撤掉了。其实,我们团队是有目标的。”朱荣斌坦言道。过去两年,阳光城的规模较此前已有大幅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定下的1800亿元年度目标,比去年提高还不到两成。

  “上半年我们签约完成900亿元,加上已认未签,内部考核口径其实完成了千亿元销售目标。”据朱荣斌介绍,今年初阳光城抓住楼市“小阳春”机会,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我们在4月份就预测政策会收紧,所以内部提出‘五一行动’,要在5至9月实现千亿目标。”营销策略调整后,阳光城6月单月销售额突破200亿元。

  规模“降速”,也直接体现在阳光城的负债水平上。中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阳光城净负债率为145.13%、同比下降37.09%,平均融资成本7.72%、同比降低22个基点。只用一年时间,就从高达200%的净负债率水平上降了下来。

  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在融资方面主动调整措施,内部主抓销售、回款。“现金流回正是改善我们净负债的最直接原因。”据阳光城CFO陈霓透露,在保证一定规模增速下,阳光城不再主动加杠杆,以确保负债绝对值不增加。

  “过去我与吴总(吴建斌)的关系是,你有钱、我有地;现在感觉是在钢丝绳上跳双人舞,既要保持发展速度、又要保障负债。所以,我们这两年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但也在优化指标,这个平衡是不容易的。”朱荣斌补充说,“我们的底线就是公司安全运营。”

  过去半年,阳光城在投资方面动作不断,市场先后传出参与中民投、新城等企业并购的消息。陈霓说,公司会根据现金流情况进行投资,投资额约为回笼资金的50%;同时加快项目周转、加速结算,以回流更多资金。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阳光城平均回款率约为80.5%,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入86.98亿元,期末账面货币资金433.08亿元。

  阳光城集团副总裁徐爱国负责投资业务,他认为阳光城投资是多元化的,除了公开的投资市场,在并购方面也有传统历史,对未来产业或改造、旧改方案等也有研究、探索。朱荣斌则称,公司风格是“没有把握的事不随意去冒险,因为我们的财务能力等各方面都伤不起,所以还是专注住宅地产”。

  截至今年上半年,阳光城累计土地储备4396.35万平方米,预计货值达5466.78亿元。其中,报告期内新增土储权益比为80.61%,一二线城市预计未来可售货值占比85.93%。“上半年拿地金额不到300亿元,与回笼货币资金的比值略高于50%,预计全年拿地金额为800多亿元。”吴建斌说。

利润“调和”

  “利润率低一直是阳光城的短板,我们自己也很不满意。”朱荣斌解释称,“我们还有些前几年的项目,是比较低的水平。”中报显示:报告期内,阳光城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率为6.44%,比上年期末提升1.1%;对标Top20房企去年归母净利率数字10.78%,阳光城远低于同规模企业水平。

  在他看来,利润率低不只是阳光城一家的问题。近两年,在限价政策下实现高利润确实困难,甚至很多公司的项目因限价而亏损。“房地产早已告别暴利时代,大家不要对行业利润率有太高期待。”朱荣斌说,“只有通过品质提升、产品溢价,才能进一步提高利润;其次要通过规模总额增加,实现利润总额不断增长。”

  “阳光城从去年开始一直强调,要从融资驱动型企业向经营驱动型企业转变。”陈霓说。谈及下半年的经营方向,阳光城集团助理总裁陈友锦则称,对抢销会做得更彻底,回款将成为重中之重。

  为提高周转速度,阳光城于2017年末推出以跟投为核心的双赢机制,目前已覆盖旗下27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我们追求的股东资金回报率平均在40%以上,这个数字非常可观。”吴建斌说。

  管理层已意识到,单以规模论考核的激励机制无法满足阳光城对利润的要求。吴建斌认为,这套机制作为一个手段,就是把公司所有员工的责权利统一到一起,与大股东利益完全一致;同时,“每年对制度修订提升起码有四五次”。

  据朱荣斌透露,今年阳光城专门请专业公司做咨询,把体系理得更规范。“既有长期的股权激励,也有短期每个季度发的突出贡献奖;既有与利润、规模挂钩的综合评价,也有很多品质工程、专项投资奖励,包括跟投和超额奖励。”

  “不能让他躺着就能拿奖金,要让它跳起来有可能够得着。”朱荣斌认为,对品质的激励在行业里比较少有,能较大程度地把员工收入与项目品质挂钩,是较为抽象、难定标准的。

组织“适配”

  近年来,阳光城意欲成为下一个碧桂园的说法一度喧嚣。对一家2012年才达成百亿元规模的房企而言,借由明星经理人加持,此后5年的发展节奏堪称“大跃进”。但林腾蛟似乎并不满足。2017年,碧桂园原CFO吴建斌、前碧桂园联席总裁兼执行董事长朱荣斌加入阳光城。当年底,阳光城合约销售额约为900亿元。此后,“双斌”带领阳光城实现千亿规模大跨越。

  他们具有中海、碧桂园的双重背景。今年上半年,阳光城又从中建、中海等房企挖来谭立新、胡雨波、孔博等人才加盟。其中,谭立新位居集团副总裁,分管建筑事业部;孔博目前尚未入职,职位为集团总裁办总经理,定位为储备区域总裁。此外,目前任职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的阚乃桂、集团副总裁徐爱国,也都来自中海。

  阳光城还推进各项人才内部培养机制。比如,“光合工程”培养了一批中层、基层骨干力量。今年1至6月,该工程累计结业501人,半年就为各新区输送近十人。此外,“千人计划”“百子良将”也在持续推进。

  从外部引入明星经理人队伍,一直是阳光城的标签之一。随着内部培养机制逐渐系统化,未来阳光城如何平衡外部招聘与内部培养问题?“我自己有意识,尽量不要用中建、中海的人,但结果还是没扭过来。”朱荣斌说,“难得大家有共事基础,私人关系也很好,既是工作同事、又是生活朋友。”他同时称,公司内部培养的人才很多,比如陈霓、陈友锦;他也给领导、董事会灌输,应大胆启用年轻人。

  管理层表示,未来阳光城将以内部挖潜为主,通过“光合工程”培养具有懂业务、高敬业、讲情怀的“阳光基因”人才,推动公司业务发展。

  当一家公司的规模突破一定层级后,人才结构、管理机制、组织形态如何与之适配?当下阳光城所思考的,或许是大多数千亿房企试图突破的发展瓶颈。当万科大幅精简机构、碧桂园执着于“打破部门墙”时,阳光城的组织变革亦在进行。

  架构调整方面,今年上半年已落地28个区域分级制度,对3个A级区域强化自主权;成立新区域管理中心,对C级区域重点管理;进一步加强项目总制,补充管理短板。3月,原世茂集团助理总裁兼南京区域总裁胡雨波履新阳光城,分管新区域管理中心。

  朱荣斌认为,新区域管理中心类似一个强大中台。阳光城有28个区域,他的管制标准是要有一个授权体系,不能搞一刀切。“这是阳光城的灵活之处,我们有7个区成立新区域管理中心,可以量体裁衣。”资料显示:该中心将打破组织边界,实现资源、人才、技术在集团内部及区域之间共享。

  “吃什么药,(对应)自己身体哪里不舒服,(架构改革)要有针对性。”朱荣斌表示,每家公司的背景、发展阶段不一样,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开出不同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