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60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14

贵州民族诗歌期盼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曾 丹

  近日,20余位贵州少数民族诗人齐聚贵阳,研讨我省“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就当前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缺少年轻人参与的窘境,与会人士呼吁,让民族文学创作与时俱进,积极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加入创作行列,激励青年成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生力军。

贵州新诗与时代并肩

  “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算起,中国现代新诗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省文联的专家告诉记者,诗歌是见证时代的重要艺术形式,百年来,贵州新诗也在变换发展中契合时代精神,展示贵州诗文的风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国后,贵州的钟华、张克、廖公弦、王蔚桦等人的新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李发模、周嘉堤、唐亚平等诗人佳作不断,让文坛的“贵州”符号熠熠生辉。

  “ 唐亚平因诗歌创作获‘庄重文文学奖’,喻子涵、禄琴分别以诗集《孤独的太阳》《面向阳光》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省文联的专家告诉记者,随着贵州诗人特别是少数民族诗人不断获得全国性奖项,贵州的诗歌方阵大放光彩。

  “贵州诗人用语言构筑地域文化,用诗歌显影历史,艺术再现历史的影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展提速,在大力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中,贵州诗歌创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3年,省作协以出生于贵州地域的汉代大儒尹珍为名,创立了尹珍诗歌奖,专项奖励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方面成绩突出的贵州(及贵州籍)诗人和理论批评家,加大了发现和培养贵州诗歌新人的力度,提升了贵州诗歌在全国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可喜的是,贵州文艺界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失语,通过作品记录了伟大的时代,彰显了贵州多彩文化的独特魅力。”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说,扎根人民和扎根生活,是这些年来贵州文学创作也包括诗歌创作的主基调,作为中国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新诗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起参与、见证并丰富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与繁荣。

  “在多方助推下,贵州诗人的创作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年龄段交相辉映、多声部共同演绎的多元格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已有10部(首)诗歌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14部(首)诗歌获贵州专业文艺奖,12部(首)诗歌获乌江文学奖,5部(首)诗歌获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39人获尹珍诗歌奖等。

民族诗歌的独特魅力

  “贵州世居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十七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多样。”省文联的专家指出,流传在贵州民间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粗糙”的文学形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状况等,为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留下了创作的“富矿”。

  “诗人们用文学保护和传承着一个个古老民族的珍贵记忆。”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告诉记者,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不仅为贵州争得了荣誉,而且在提升贵州知名度、扩大贵州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黔中大地上出现的这些优秀的民族诗歌,清晰地记录了伟大祖国和多彩贵州发展进步的足印,蕴含着浓厚艳丽的贵州地方特色以及民族色彩,构建着自己的风格特征,为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贵州、了解贵州、走进贵州的独特窗口。

  “在新的历史时代条件下,贵州民族诗歌创作者们直面当地民众生存的实况,以不同的思想特质、艺术手法进行审美表达,个性鲜明,成就不一。”省文联的专家告诉记者,贵州的民族诗歌创作者立足于大西南山区的特定地域和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圈,用诗歌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记录着时代与地域的双重变奏,将黔山秀水间各族人民的生存画面与人生实感描摹得淋漓尽致。

  “将自我价值的追求与时代生活的变革结合起来,继承中国诗歌原有的优秀传统,大体与全国诗坛同频共振,在思想艺术、形式创新方面不断思考、勇于探索,构筑出了具有独特图案与光彩的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史图景。 ”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已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向度、多风格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诗人群体中,以苗族、布依族、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诗人为主,其它不同少数民族的诗人相对少一些,代表性有所逊色。

  “从获奖来看,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即骏马奖)的贵州诗人较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潘俊龄、罗汛河、石尚竹三位是单体诗作获奖之外,其余的贵州少数民族诗人还以诗集获奖:布依族诗人张顺琼的是诗集《绿梦》、彝族诗人禄琴的是诗集《面向阳光》、布依族诗人罗莲的是诗集《另一种禅悟》、土家族诗人喻子涵的是诗集《孤独的太阳》。

诗歌期盼青春的力量

  2019年7月14日,来自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市、毕节市、安顺市和黔南州的26位少数民族诗人及评论家齐聚贵阳,研讨我省“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参会者民族身份包括了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水族、彝族、回族、白族、壮族、穿青人等黔地世居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诗人不断推出新人,老中青相结合,相互竞争,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优良传统,也构成了贵州诗歌的中坚力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活跃在贵州文坛的少数民族诗人,有苗族诗人西楚、末未、吴治由;布依族诗人如赵雪峰、牧之、王家鸿、杨启刚;彝族诗人如鲁弘阿立、阿诺阿布;侗族诗人如谭良洲、姚瑶;土家族诗人喻子涵、徐必常;白族诗人如空空、赵卫峰、黑黑等。

  “表面上看,好像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人才不少,但是我省真正在诗坛唱得响、传得开、有持续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诗歌力作还比较少。” 在本次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我省有个性,具有不同阶段风格转换的年轻少数民族诗人,在数量上更是寥寥无几。

  “ 培养年轻的少数民族诗人与评论家尤为迫切。”有专家指出,90年代以来,贵州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培育年轻民族作家的重要性,也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青年作家对于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鲜有涉及。”布依族诗人曾入龙对当下民族诗歌的创作非常担忧,他说,“少数民族汉语诗歌要是没有年轻一代人去传承,民族文化要是没有年轻一代人去书写,又如何做到发展和创新? 因此我们既要思考又要反省,如何吸引、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加入到诗人(或作家)的行列来,如何让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书写民族文化。”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不愿学习民族文化。”有专家指出,现在,真正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年轻人很少,对于更高层次要求的诗歌创作,有几乎断层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