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多好茶 安顺茶更香
□陈婷婷
地处“黔腹滇喉”的安顺,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孕育了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产品,安顺茶叶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该市全力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抓好调节调度,茶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安顺“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
扩基地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采摘茶青,目前支付了村民4万多元采摘费。看着大家收到钱后高兴的样子,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在西秀区岩腊乡青杠坡村,岩腊乡原生态姐妹手工古树茶行负责人李兴娥一边指导村民采茶、一边开心地说,青杠坡有20000多丛古茶树,“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呀”。
“我是从蔡官镇嫁到岩腊乡的,我家在蔡官一直都从事茶叶生意,所以我对茶有特殊的感情。4年前,我参加一次新型农业培训,对做茶有了全新的认识。后来,又有机会去遵义的湄潭、凤冈等地学习,看着别人利用茶资源走上了致富路,而我们青杠坡的老乡守着金山银山却没好好利用,只能纷纷外出打工。当时,我就想着要把家乡的古茶树发展起来。”李兴娥说,青杠坡的古茶树有100年至500年历史,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拥有古茶树,而且管护得很好;但都是通过粗加工、自己制作小锅茶来喝,或进行零散销售,不成规模。
通过培训,李兴娥认识了从西秀区农业农村局到岩腊乡挂职的李亚林。经后者悉心指导,李兴娥第一次做出来的古树茶受到大家的认可、喜爱。第二天,她就跑到平坝夏云买了一口锅,天天练习炒茶、提高手艺。今年,她还参加“水城春杯”斗茶大赛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如今,茶行的茶叶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广州、福建等地。但苦于茶行规模小、人手不够,无法大规模提高产量,很多茶青都采不完。所以,扩大规模、运用机械化生产加工,是我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李兴娥说,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在乡里建起了茶厂,机器也陆续运送过来,只待正式开工。
“我开始动员大家参与到古树茶发展中,希望明年能扩大产销规模,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村的茶叶能走得更远。”李兴娥满怀希望地说。
“一杯安顺茶,天地之精华。”黔茶种植之地极广且产量颇大,据《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载:“明代贵州宣慰司、镇宁州、普定卫、永宁卫均有产茶,洪武初年,在播州建立茶仓及永宁卫置茶马司,收购贵州所产茶叶送往藏区易马。”
2017年,安顺启动全市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境内有古茶树135451株,分布范围东起平坝安平办事处、白云镇,南至西秀岩腊乡、紫云坝羊镇及镇宁江龙镇、革利乡,西至关岭花江镇、普利乡,北至普定化处镇、鸡场坡镇、马场镇等,6个县区18个乡镇仍有存活的古茶树。
一直以来,该市立足优势资源、积极开发古茶产品,创建了古茶树特征的茶叶品牌——安顺朵贝茶等带动地方茶产业发展。
从2011年起,该市还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农户新建茶园。通过开展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每年筛选近20个茶叶示范基地进行跟踪扶持、重点培育。
截至目前,全市茶园种植面积已达48.4万亩。其中,今年新植茶园面积4.1万亩,推广茶树优良品种种植1.4万亩,主要优良品种有中茶108、黄金叶、金牡丹等。
强企业
走进西秀区明英茶业的生产加工厂,只见工人们正在加工夏茶,杀青、揉捻、烘干……忙得不亦乐乎。
“机器每天都在运转,最忙的时候是春茶生产期间,厂里的机器都是24小时连轴转,订单量大时一天能有1000多斤茶叶出厂。”明英茶业负责人吴汉明说。
西秀区的另一家茶企、安顺御茶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根据订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茶叶生产。
“公司的夏秋茶按照有机、欧盟标准来进行生产,赢得了国际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的一致好评。”御茶村茶业负责人邵亦俊说,安顺还成立市有机茶产业联盟,通过抱团发展进一步提升安顺茶的整体水平。
在镇宁自治县,金瀑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忙着加工生产黑茶;在紫云自治县,紫云映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也很忙碌,工人们正忙着拼配茶生产加工。
春茶生产刚落幕,夏秋茶生产加工已登场。目前,该市拥有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全市茶叶加工企业陆续投入到夏秋茶生产中,黔中大地到处是指尖飞舞、机械轰鸣的忙碌景象。
销售旺
“通过上次到北京参加世博会推介茶叶,认识了北京的茶商,他向我预订1000多斤夏茶。可是今年的夏茶采得比较晚,我只能先答应给他提供300多斤茶叶。”在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代琼既要忙着生产夏茶,还得筹备8月13日到香港参加茶叶推介的产品、物资。
同样忙碌的还有陈茜。2012年,在北京打工的织金人陈茜来到紫云,在坝羊镇新山村开始了筑梦茶产业之旅。她注册成立紫云映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荒山种植茶叶,成为新山村民致富的领路人。指着满山碧绿的茶园,陈茜说:“以前这里全是荒山,现在满山翠绿,形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
如何把茶山上的茶叶销售出去,让茶产业带动百姓增收,是陈茜一直最关心的问题。
“早些年,我在北京打拼时结交一些朋友,大家一起帮我出谋划策闯出了一些销路。今年,通过市茶办等部门筹划的安顺茶产业推介活动,在青海、青岛等地的茶叶推介中,公司的茶叶都被抢购一空。我们的产品被更多人熟知后,也带来了更多的订单。”陈茜说,以后的茶产业推介活动公司都会积极参与,力争让更多人知道安顺生态茶、购买安顺干净茶。
近年来,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能。为加快“安茶出山”步伐,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每年组织20至30家安顺茶企参加各类推介会、农博会、茶博会,以茶为媒、以茶结缘,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成果,共享安顺茶业发展红利。
此外,为给本地茶企、合作社寻找更大合作空间,今年开春之际,该市农业农村局对长期合作的青岛茶商发出“闻着花香到安顺、载着茶香回青岛”的邀请函。有6家青岛茶商陆续到安顺进行洽谈、采购,在西秀区明英、南春茶果场、关岭焕荣合作社、东关岭茶场、黄果树等企业、合作社采购现货茶叶8000余斤,签订订单10万余吨。
今年上半年,该市实现茶叶销售量8460吨、销售额1.73亿元,茶叶外销量1750吨、占比20.68%,出口量840吨、占比9.93%,新增省内销售窗口34个、省外销售窗口6个。4月份,在上海帝芙特茶场开设两个安顺茶宣传销售窗口,入驻企业23家;在江苏开设一个白茶专营销售窗口。
该市茶企根据不同市场需求,生产适宜消费者口味的茶叶产品,高香型扁型绿主要销往山东等北方市场;清香型卷曲型绿主销江苏、浙江、重庆等省;红茶通过福建经销商转出口销售,主销摩洛哥、迪拜等非洲国家和地区;黑茶主销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及香港等地。
百姓富
“我一年到头都在茶厂务工,主要是采茶、除草等,务工费加上公司给的分红,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现在,不用去外面打工也有经济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所以,我很感谢这片茶山,也希望茶叶产业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大家都能挣得更多、生活得更好。”在贵州哚贝古茶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山上,普定县化处镇朵贝村村民任润莲一边采茶一边说。
悠悠茶香,浓浓情深。如今,安顺茶产业已然发展成为全市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机能、助农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
据统计,该市拥有茶园投产面积38万亩,实现年产值18.22亿元,涉茶人数达12.78万人,茶农年人均涉茶收入在6000元以上,累计带动2万多名贫困群众依靠发展茶业告别贫困、走上了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