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新引擎 打造“升级版”
——贵州能源工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李 丽
贵州兼备水、煤、电、气多种资源,独具“水火互济”优势,是我国五大能源基地之一。能源工业作为贵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省发展大局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支撑作用。近年来,贵州谋求建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着力构建现代新型能源工业体系。得益于各项创新改革推动,全省能源工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
今年1至6月,全省调度原煤产量6106万吨,同比增14.1%;全年统调火电(含清水河电厂)进煤6617万吨、同比增15.2%,创近年来新高。截至6月底,全省总装机6197万千瓦,发电量10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全社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能源新引擎有效运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机制开拓新局面
近年来,贵州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持续强化煤电要素保障,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动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省能源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为破解全省能源工业长期以来大起大落、制约发展的历史难题,贵州在全国率先创立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该机制可用“一五三九”来概括:“一”是一个基点,即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五”是五大原则,即煤炭均衡生产、电煤价格合理、形成电价竞争优势、增强政府调控力、煤水火均衡发展;“三”是三大机制,即煤水火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政府调控机制、预测预警机制;“九”是九大任务,即释放煤炭产能产量、签订电煤中长期协议、加强电煤储备、提高火电厂技术和管理水平、强化火电市场化交易、开展水火发电权交易、形成电价洼地、完善调度预测预警机制、加强政府调控,构成整个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的主体。
具体而言,该机制的内容包括科学建立水火发电权交易机制,这是能源工业运行机制创新的关键举措。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为水电发电基数,超基数部分作为水火发电权交易电量。当天然来水较好时,水电通过向火电购买发电权弥补火电权益损失,火电获得发电权收益用于汛期增加电煤储备、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支持煤炭企业生产及工业企业降成本。同时,建立完善符合贵州实际的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组织煤电双方按电煤需求量的100%签订中长期合同,合同价格实行每大卡7至9分的政府指导价,具体价格由煤电双方根据市场机制商定,以稳定煤电双方预期、防止市场大起大落;建立完善电煤储备制度,实行“基础存煤+季节存煤+应急存煤”,按基础存煤不低于300万吨并长期保持、季节存煤400万吨、到11月底存煤不低于700万吨进行储备,起到电煤市场稳压器、蓄水池的功能。火电企业利用发电权交易收益,在汛期多收储电煤、消费旺季多释放,解决全省煤炭生产供应波动问题,实现季节发电量有序有效调节、全年发电量均衡充足供给。此外,建立并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基本实现大工业用电均衡直接交易。2018年,全省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4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6亿元。
通过大力实施能源升级行动计划、能源绿色发展行动、能源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设行动及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贵州煤炭工业转型升级迎来新进展,风电、光伏、水电、抽水蓄能电站、页岩气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比例逐步提高,电力础设施趋于四通八达,为城市、乡村点亮了发展之光。
“新机制顺利运行,使我省能源工业步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全国能源改革发展贡献了贵州智慧、提供了贵州经验。”贵州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产业运行呈现出良好势头,电煤供应形势明显好转。去年,全省原煤调度产量同比增加2176万吨、增长23.4%;截止同年12月31日,全省统调火电存煤703万吨、同比增加328万吨,可用33.7天。冬季煤电供应保障达到近年最好水平,持续数年的季节性电煤紧张状况得以解决。煤炭产能释放明显提升,去年建成投产、进入联合试运转大中型煤矿32处,核定提升产能煤矿4处,全年新增优质产能1347万吨;完成综合机械化改造验收煤矿31处,机械化率达71.7%、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发电量、供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全省发电量21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省内全社会用电量14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电力市场化交易深入推进,通过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稳住了全省经济基本面。去年交易电量4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7%,减少下游用户电费支出36亿元;推动省内水火发电权交易电量22.3亿千瓦时,交易收益1.58亿元,促成煤炭-水电-火电利益联结更紧密。能源保障充足,使全省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新路径破题新发展
据介绍,今年贵州能源工业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为总要求,以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双千亿级”产业为基础支撑,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力打造能源价格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开创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具体目标为:在生产供应方面,力争供应电煤7460万吨,统调发电量达1730亿千瓦时,黔电送粤450亿千瓦时;力争地面煤层气、页岩气抽采3000万立方米,类天然气供应28亿立方米、成品油供应730万吨。在能源消费方面,总量控制在1.12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约为14.5%。在能源效率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燃煤电厂平均供电煤耗同比减少约1克,煤矿瓦斯利用率达45%、煤矸石利用率达65%。在能源贡献方面,完成能源投资600亿元,力争能源工业总产值达3200亿元、行业税收超过180亿元。
不过,新形势、新任务也面临新、老问题。比如,煤炭行业融资难、手续办理时间长等困难尚未获根本解决,制约了煤炭产能加快释放;非常规天然气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天然气入黔时间较短,下游燃气市场需求量小,燃气管网建设费用高、投资回收期长,给管网建设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造成了管网设施建设滞后;国家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政策调整,生态环境约束加强,火电受环境保护、碳排放、降电价政策等因素制约,经营困难且缺乏投资吸引力。
如何破题?上述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把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贯彻落实好,切实提高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兑现率,鼓励火电企业在700万吨任务基础上尽可能多存煤,并给予预拨季节性存煤补助资金支持。同时,促成电解铝等企业尽快签订电力直接交易合同,对铁合金、黄磷、电解锰等制定降成本、促增长方案,力争全年交易电量达450亿千瓦时以上,向下游企业让利30亿元;汛期持续组织省内水电火电发电权预交易,确保水电全额消纳、保障火电利益;切实推动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两大产业振兴发展。
在煤炭方面,加快培育并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力争全年建成投产大中型煤矿45处,产能达2400万吨/年;加快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争取1至2个“全国无人少人示范矿井”项目落地,确保煤矿采煤机械化率达80%、辅助系统智能化升级覆盖率达80%;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全年瓦斯抽采利用率达45%、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65%,生产煤矿使用矿井水比例达70%;稳妥推进煤炭去产能工作,重点做好未参与兼并重组煤矿分类处置、30万吨/年以下煤矿有序退出工作;实施“一事一议”制度,加快解决矿界重叠、涉法涉诉、手续办理等方面困难。
在清洁电力方面,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实施方案,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今年取得国家补贴的竞价性配置光伏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将火电企业纳入投贷联动资金、能源结构调整基金支持范围,促进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新增充电桩4000个;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动第二轮输配电价改革成本监审、电力市场化改革、增量配电试点改革等工作;继续优化用电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实现用电服务零上门、零审批、零收费的“三零服务”,使用户“获得电力”指标在全国排位进一步提升。
在油气方面,全面落实天然气“县县通”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天然气支线管道、储备设施建设,力争全年新增11个县级城区通天然气管道,累计53个县级城区具备天然气接气条件;完善天然气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补齐储气设施短板;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页岩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动煤层气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推动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乌江能源集团落实开发主体责任,使页岩气开发“今年初见成效、明年大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以来,贵州紧紧抓住国家将其作为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省的机遇,把降电价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有针对性地降低电价,贵州已成为全国电价水平最低的省份之一,大工业各电压等级用电价格均低于周边省份,有效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目前,贵州省能源局正在制定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大工业用电成本两个方案,相关措施有望于近期出台,力争今年交易电量450亿千瓦时以上、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