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信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精神,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去年10月,饱含总书记亲切关怀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从黄杜村运送到贵州、湖南、四川3省4县34个贫困村。沿河自治县中寨镇的志强、大宅、三会溪3个贫困村获捐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白沙乡卡塘村2个贫困村获捐6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
季节变换,寒暑交替。去年种下的960万株“感恩茶”,在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成活率达95%。这为两个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铺就了脱贫致富的坚实道路。
种好“感恩茶” 铺实“小康路”
——饱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的“白叶一号”茶苗在沿河普安茁壮成长
沿河:360万株茶苗扎下深根
7月9日,沿河县中寨镇,雨后薄雾依山飘渺,美若画卷。临高俯瞰,千余亩茶园层层叠叠沿坡势延伸,满目滴翠。
沿河云雾生态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张金成望着葱郁的茶苗说:“感谢党的恩情,浙江亲人送来感恩茶苗,我们致富有了希望。”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感党恩。2018年10月,中寨镇的志强、大宅、三会溪3个贫困村获捐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眼下,这些“感恩茶”正茁壮成长,成活率达95%,为381户158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铺实了小康路。
牢记嘱托种好“感恩茶”
武陵山脉巍峨,锯齿山莽苍。海拔800多米的志强村位于群山深处,43岁的村民张金成生于斯长于斯,种玉米、种红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种出的粮食勉强能糊口。
贫困,不仅张金成一家。大宅、志强、三会溪3个村总人口1432户5385人,却有贫困户381户1582人。
脱贫致富,是贫困群众迫切的愿望。
去年10月20日凌晨1时,承载着总书记亲切关怀的“白叶一号”茶苗运达中寨镇。
当晚,全镇沸腾。广大干群笃定信念:种好“感恩茶”,不忘党的恩情,不负黄杜村的帮扶情。
为了种好“感恩茶”,张金成与村民冒着寒风等候,领了茶苗连夜运到早已翻耕、起垅的基地开种。
为种好“感恩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种植工程中心主任肖强、黄杜村技术专家团队、省市县茶办技术团队保驾护航,制定“白叶一号”项目基地“两建三看三要”管护措施,蹲点基地全程指导移栽。
为种好“感恩茶”,中寨镇每天组织500多名村民抢工期,仅用22天就种完1200亩360万株茶苗。
如今,去年种下的茶苗已开始第三轮锄草追肥,“白叶一号”扎下深根,茶苗普遍抽芽,平均生长高度为15厘米。
携手护茶结下“战贫情”
“基地管护很到位,茶苗成活率很高。”7月3日,安吉县黄杜村党委书记盛阿伟来到中寨镇“白叶一号”项目基地,查看“白叶一号”生长情况。
“村民对茶叶管护十分细心,茶苗成活率高达95%。”该镇党委书记谭鹏飞说,基地配套设施也快速跟上,茶园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已见雏形。
盛阿伟紧紧握着谭鹏飞的手,激动地说:“我们一起努力,把茶园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
青青白茶苗,浓浓扶贫情。从基地建设规范到现场种植示范,从蹲点指导到人员培训,再到后续跟踪服务……黄杜村派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团队。
扶贫扶智,黄杜村的帮扶更是“智志”双扶。张金成说,茶苗移栽时,黄杜村党员刘炜吃住在基地,为村民讲黄杜过去的贫困及全村创业史,激发了大伙种茶致富的信心。
“我家有8亩地,原来打算流转给合作社收点流转费。听了黄杜村的发家史,我就决定用土地入股当股东。”张金成相信,茶叶丰产后他们一定会像黄杜村民一样富起来。
青青白茶苗,深深“战贫情”。为种好扶贫茶,沿河县强化资金保障,县、镇两级均成立领导小组、茶叶专班,全力以赴抓好扶贫茶、“感恩茶”。
为打消乡亲的卖茶顾虑,浙茶集团承诺:“白叶一号”茶苗捐到哪里,公司的加工、品牌、包销就跟到哪里,保证“扶贫苗”成为“致富叶”、“扶贫茶”有销路。
“四建四股”铺实“小康路”
每到中午时分,中寨镇“白叶一号”项目基地又热闹起来,村民忙着为茶苗拔草、施肥。
忙碌中,张金成的妻子廖廷香与同伴石开霞聊起了家常:
“以前种红苕、玉米,又累又不挣钱;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每天收入80元,去年以来就收入6000多元。”
“是啊,在家门口能就业增收,我家4口人去年就脱贫了。”
……
“脱贫还不够,接下来要致富。”张金成感慨地说,“白叶一号”项目基地助农增收立竿见影,已带动就业1.8万人次,发放劳务费144万余元。
发展产业促增收。据悉,“白叶一号”项目基地建立“村级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四建四股”方式运作。“四建”即地方政府领建,负责制定出台政策、积极谋划推动,争取解决项目基地建设所需经费;村级组织主建,由受益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负责统筹协调本村“白叶一号”项目、管理使用政府性投入资产;合作社承建,负责实施“白叶一号”茶产业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运作,组织抓好土地流转、茶园建设及管理等;农户参建,由受益村农户自愿参与,以捐赠茶苗折资、土地折资、劳务折资、现金购买股份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并按股分红。“四股”即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参建各方按实际出资计算股份,实现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分别持股分红。
目前,沿河县正奋力将“白叶一号”基地打造为脱贫攻坚示范基地、感恩奋进教育基地、先富带后富样本展示基地、东西部扶贫协作样板基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基地。
普安:2000亩茶山吐翠披绿
“你看,这株起码长高了20公分,叶子从前两月的白色变成翠绿,长势越来越好了。”
7月9日下午4时许,雨后的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海拔约1800米的乌龙山清新如洗。该县茶叶协会会长张宁蹲在茶地里,用手朝着一株茶苗一卡,对一起查看茶苗长势的普安五特公司管理人员说,“经过入春以来的追肥和田间管理,茶苗拔节更快了。”
在张宁脚下,是延绵不绝的1500余亩新植茶园,种植来自千里之外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白茶苗,现已成行成列、吐翠披绿。而在10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文不值、蕨草丛生的荒坡。
短短10个月,让荒山变成茶山的,是饱含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及黄杜村20名党员深厚情谊的“白叶一号”茶苗。2018年10月,普安县获得600万株白茶苗后,新植了2000亩茶园。
高质量、高标准建感恩茶园
普安县将“白叶一号”茶园建设命名为“白叶一号”工程,以一县一业主推、一村一社带动、一户一人就业、一人一亩覆盖、一亩一万增收的“五个一”为抓手,统筹推动荒山变茶山、贫困户变茶农、山区变景区“三个转变”。
经前期选址、整地,去年10月22日,第一株白茶苗在普安开始种植。后经近10个月努力,高质量、高标准建成“白叶一号”感恩茶园2000亩;其中,地瓜镇屯上村1500亩、白沙乡卡塘村500亩,覆盖10个村(社区)贫困户862户2577人,茶苗成活率达95%以上。
今年3月17日,在普安举办的“白叶一号”茶苗捐赠后续管理现场推进会上,感恩茶园实施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肯定。
“在白沙卡塘茶马古道旁的白茶苗和这里一样好,我们像管自己的娃娃一样管护,生怕有半点闪失。”张宁是普安多年种茶制茶、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受业主单位五特公司委托,对2000亩茶园实施不间断的田间管理。“每天都有一两百人在山上除草、施肥,搞绿色防控。”
说着,张宁用手往远处一指,只见茶园中远远近近、随处可见劳作的民工。
“一看叶、二看草,三看茶苗少不少”,这是普安县在“白叶一号”管理中总结出的“三看”要诀。一看叶,即观察叶片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病虫害,便于及时补充养分、开展病虫害防治;二看草,即观察杂草生长情况,坚持“除早除小除了”原则,适时除草;三看苗,即观察茶苗成活、缺失情况,及时补植补种。茶园中的民工,正是按“三看”要求进行茶园管理。
“掌握‘三看’不够,还要掌握‘四要’,才能更好地管护茶园。”五特公司现场管理人员说,“四要”就是掌握追肥、亮脚、揭膜、清沟4个要点。一是追肥要及时,苗期追肥坚持“少食多餐”、以速效肥为主,根据茶苗长势情况适时施肥,每亩茶苗每次施肥5-10公斤;二是茶苗要“亮脚”,“白叶一号”茶苗栽植时为避免水分流失,根部覆土较厚,结合除草时减少茶苗周边覆土,亮出茶苗“泥门”(茶苗出圃时的土痕),避免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茶苗根部腐烂;三是揭膜要科学,若茶行土壤湿度太大,就将地膜全部移去,减少土壤含水量;四是清沟要适当,将茶行内侧土层清理到外侧,形成内低外高,便于茶行水肥保持。
依靠“三看四要”这个“口诀”,务工农户很快掌握田间管理的技术要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全面提高了茶苗成活率,地瓜、白沙两地的茶苗存活率均达95%以上。
据悉,普安县专门安排3名项目管理人员对茶园基地进行现场管理,负责茶园基地日常管护。今年以来,已开展2轮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工作。
为强化茶园后续管护,该县还实施“两建”:一是建好管理队伍,即建立平台公司专业化管理队伍,培训好贫困户管护队伍;二是建好管理体系,即建立涵盖巡查、耕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鲜叶采摘等内容的茶园管理技术体系,确保“白叶一号”茶园顺利建成。
不负亲切关怀,让茶山变金山
“做梦都没想到,这里会变成这么漂亮的茶山。”在茶园中,屯上村磨寨河组的陈青美一边除草一边说,“我家20亩荒坡流转开辟成茶山,每亩流转费200元,每年就有4000元的收入。”
“我们做工每天110元,早上8点钟来、晚上6点钟回家。回家前,就把每天的工钱领了。”陈青美是当地精准贫困户,也是“白叶一号”茶园最直接的受益者。她在茶山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
在“白叶一号”工程实施过程中,普安县按“1亩白茶苗带动1个贫困人口,1户贫困户不超过5亩”原则,采取县级指挥部统筹、龙头企业链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并按“3655”方式进行利益分配——企业共享30%、贫困户共享60%、合作社共享5%、土地流转共享5%,实现四方共享。目前,地瓜镇、白沙乡种植基地已各成立1家合作社,并实现所有贫困户入社。其中,260余户贫困户参与茶园杂草清除、土地整理、茶苗种植、茶园管护等工作,务工费约115万元、户均增收4420元,使贫困户迈出了向茶农转变的第一步。
“贫困户有荒山土地流转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等。”据普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叶一号”茶园致力于成为精准贫困户的脱贫茶园、致富茶园,县里正以这2000亩茶园为基础,依托“白叶一号”茶园核心区示范、带动,拓展全县10751.7亩白茶产业发展;同时,依托新店镇“窑上坝子”500亩茶叶育苗基地,每年培育6000亩白茶种苗,促进普安白茶、红茶、绿茶交相辉映、深度融合发展。
“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就是在普安、晴隆交界处发现的。普安还有种群庞大的古茶树群落,这里真的非常适合种茶,并且出产好茶。”黄杜村的技术员盛志勇身为捐赠方代表,一直对普安“白叶一号”茶园种植进行指导,看见“白叶一号”在普安一天不同一天的生长表现,他非常兴奋地说,“明年开春,这里一定可以产出第一批新茶。”
“‘白叶一号’是‘感恩茶’、脱贫茶、致富茶、友谊茶,我们一定要高标准建成‘白叶一号’茶园,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不辜负黄杜村党员先富帮后富的深厚情谊。”在延绵起伏的茶山上,看着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不辜负总书记亲切关怀的故事在6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的拔节声中精彩上演,普安干群饱含深情地说。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