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75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8

关于以大数据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的建议

□顾雪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和纽带。只有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传统乡村文化创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农耕技术、农业遗产,还形成了一整套价值、情感、知识和趣味文化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我省有传统村落545个,还有近200个正待认定。其中多数是少数民族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发展潜能。这些乡村文化资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等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两大特点。传统的记录保护方式,如口口相传、家族传承等,其传播的广度、深度有限,难以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乡村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大数据技术可以成为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桥梁。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记录保存乡村文化记忆

  大数据记录功能和储存功能都很强大。我省乡村文化、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丰富多彩,保存方式相对传统,多以传承人或家族为载体。可以利用数据技术进行资源采集,对于文本文献可以运用数码相机或者高分辨率扫描仪进行静态采集;对于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传统,如戏曲、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形式等通过摄影摄像技术进行音视频的动态采集。建设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数据库,让乡村文化数字化,进行长期保存。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贵州云上乡村数据库

  运用数据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资源进行处理,通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或者是图像制作软件对音频视频以及文本分类并区分不同的格式进行存储。数字化保护模式比起传统保护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方面,数字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异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可以增加数据量,便于检索、提取,为乡村文化记录、传播或研究,提供数字资源支持。大数据需要极大的数据量,而数据量的扩大依赖于点击率和阅读量,因此,数据量的增加就必须将数据库对外开放,提供给公众。目前,我国所建成以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乡村文化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数据库多达十几家,这些数据库多隶属于高校或研究机构,很少向社会公众开放,大量的研究数据被作为各研究机构、高校甚至文化公司的内部资源,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很多学界研究没有办法在数据库之间展开交互性综合性的分析,数据利用率低下,无法发挥数据库建立的优势。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播效果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传播效果,一是提高传播广度。大数据可以着眼于人群最密集的传播平台,扩大信息覆盖范围,增加传播渠道。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受众接收信息渠道习惯的差异,从而针对不同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偏好来发展我们的传播方式。比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受众,可以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二是加强传播的深度。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传播行为数据来看,单纯的乡村网站、少数民族网站相对较少,公众的点赞和评论及关注度都有限。像当年的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用户反馈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何种传播方式更能实现深度信息传播。三是把握传播的向度。大数据为受众研究提供丰富的语义信息,自然状态下的语言表达反映受众的真实感受,大数据文本分析可以告知我们公众的情绪态度,让传播者及时把握受众的情感倾向,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四、有针对性培养乡村大数据应用技术人才

  乡村文化是由农民创造的,也应为农民所用的文化。它的社会功能就是让全社会特别是农民分享更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成果,让每位村民都有足够的获得感,并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凝聚起来。大数据在统计分析上有着优越的效率,但是其利用仍然有赖于人的分析能力。通常所谓的大数据人才,其实指的是包括数据存储处理以及分析的技术以及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分析获得有效的实用性意义的人才。大数据在乡村文化保护中的应用,仍然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有效使用,这就急需一批懂得大数据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复合人才。应该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懂得大数据技术,会利用数据、分析数据,热爱乡村文化的村民,让他们成为大数据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乡村文化才能发挥更广泛的作用,进而滋养全社会,这是乡村文化自信、振兴的根基。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才能挽回乡村的衰败,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

  五、依托大数据建设项目,打造贵州乡村文化新高地

  由国家民委立项并获财政部资金支持的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是集影、音、图、文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工程,2016年经贵阳市政府与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签署协议落户于贵阳,对贵阳市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我们可以依托类似的大数据文化资源库项目,以县、乡文化站为基地,在全省传统村落推广传统村落文化数据采集与收集工作,建立贵州乡村文化云,打造我省乡村文化新高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