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强调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贵州加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全省上下已凝聚起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共识。并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6月18日,都会开展持续一周的“贵州生态日”活动,让生态保护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守生态红线 贵州突破发展困境
□本报记者 曾 丹
喀斯特地貌下的发展困境
“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数百年前,徐霞客就已对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进行了描摹。
“贵州的喀斯特地表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山高林密,坡度陡峭,岩多土少。二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极易造成植被破坏,使植被退化造成水士流失而出现石漠化。”记者在省生态环保厅了解到,受困于喀斯特地质地貌束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传统农耕时代)里,贵州的发展遭遇了极大的阻碍。
“八山一水一分田。”正因为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等诸多不利因素的聚集,贵州长期处于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叠加交织的状况,不少地区“看山山光、看水水荒”,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贫困——破坏——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正因为如此,即便是进入了21世纪,在新世纪之初的一段时间,贵州依然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欠发达省份。“资源条件差、发展底子薄、经济实力弱、人均收入低。”在国家划分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就有65个县分布在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时,贵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现实压力和潜在压力—:经济总量排全国第26位,人均GDP全国挂末,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均排在全国较后位次。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生态环保厅的专家告诉记者,这是党中央发出的时代强音,而面对这一巨大喜讯,贵州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已经落后了。因为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贵州已处在越落越远的尴尬境地: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内生支撑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仍处于全国最末位次。
生态美百姓富的贵州抉择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这些重要论述,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流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贵州的发展,正好契合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着力走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我省启动“绿色贵州3年行动计划”,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计划用3年时间,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抓手,实现造林绿化916万亩、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300万亩的目标,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50%。
在加大人工植绿的同时,我省还划定生态红线,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启动实施了“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对无证照、无环保手续、污染重的企业不关停不放过,对违法排污企业不处罚不放过,对环境违法犯罪者不追究责任不放过”,始终对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做到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保持高压态势。
2015年4月,我省出台《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对34种损害生态和17种保护林业生态红线不力需要问责的情形作出了明确规定,给党政干部戴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
“贵州属于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如果不坚守生态这条底线、不坚持绿色发展,还是走以前那条纯粹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路子,面临的后果可能就是经济在短时间内上去,但是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了。”在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省委省政府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考量——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65.7%的国土属于长江流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促进生态保护,不仅是贵州的事,也是一个区域的事,更是全国的事。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贵州把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来抓,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继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造林等活动,全力推行河长制。
在“种绿”的同时,我省积极推进十大污染源、十大行业治污减排“双十”工程,突出抓好乌江、清水江总磷污染,对开磷集团34号泉眼实行总磷特别排放限值,取缔乌江流域网箱养殖,积极消灭污染存量。
此外,我省上还对150家化工生产企业全面排查,针对总磷、氨氮等污染排放企业进行重点整治,对全省规模以上960个入河排污口进行清理整顿。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
“在大力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贵州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守环保红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近3000万吨,为“绿色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以绿色绩效检验绿色发展是贵州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记者在省生态环保厅了解到,2017年2月发布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严明考核标尺,实行党政同责,开展对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评价考核,使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绿色“指挥棒”作用,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更加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落地、极大地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夯实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同时,我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推进“双千工程”,启动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福建和江西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共同肩负起探索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展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年6月18日,在“贵州生态日”活动现场,我省晒出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基本形成以大生态战略行动为基本方略,积极探索了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的“五个绿色”路径,有效推动了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开放“五个结合”为重要支撑的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