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537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4-19

古道边的碑文化

□张云松

  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古道上,会在路边见到古代留下的各种石碑,它们各有名称,内容各异,大小不同。这些碑石立在路边,多半不会引起注意,实际上这些石碑是古人无意间,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上面记载和反应了该地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风俗、宗教信仰等宝贵的文字、图案信息,有着研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有着很好的实物印证,应当加以保护。

弘善颂德的“修缮碑”

  前人视修桥补路为“积德行善”“善行之举”,往往在进行大的修桥补路之后,就会在路边桥头用石碑刻上文字,将此事情发展的缘由,参加的人员,筹集的资金等事项,以此歌颂这些积德行善之人,宣扬他们的善行和功德。

  史称“正南第一桥”的绥阳公馆桥修缮碑。在桥面顶上东面两块石碑分别刻建桥倡导首事和捐款人姓名及金额,西面两块分别刻《修建正南第一桥序》和对联图案。在北岸平台上立三块高大石碑,分别刻“痌瘝在抱”、“咸歌利涉”、“民不能忘”,其中“痌瘝在抱”是老百姓为郎承模树的“德政碑”。碑文为:“痌(tōng)瘝(guān)在抱”。

  根据桥上碑文得知,清朝年间,从正安到遵义经过绥阳公坪的赤尾溪,赤尾溪水深河宽,常常有人过河被淹死,或者遇到风雨天就不能过河。清光绪乙巳年(1905)春天,正安州知州郎承模从遵义返正安,天黑住公馆场,正遇那天晚上春洪骤至,连续三天大雨,赤尾溪波翻浪滚,洪流拍岸,渡船无法摆渡。郎承模不由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于是“思欲驾虹,以求利涉。”郎承模回到正安,立即与绥阳知县方峻议定两县共同建桥。郎承模率先捐银50两,两地人士,亦纷纷解囊相助,无钱者,则捐粮馈菜,或投工投劳。

  作为知州的郎承模,能够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自然是“民不能忘”。老百姓为其树碑立传,让后人记住了一个“痌瘝在抱”的优秀地方官。

  此类碑文在古道边会经常见到,如在绥阳县野茶村的一古道边的石缝里,现保存完好的咸丰元年(1851),乡人吴汉杞、梁启贤等人募化资金,改修近一公里的路,方便行人行走,事毕也隽石刻碑。

  其碑文如下:仝结善缘:盖闻,山径既居险阻,斯往来恒苦,崎岖即如。关口原为客商之要路,实斍步履之惟艰,余也欲加修补,怎奈独木难支。爰结仝人捐资募化,克动阙成,庶履道坦坦,切有望于群公。为首吴汉杞 、梁启贤各助钱六百文,募化罗全久、罗梅久助钱三百文,吴万乾、梁启铸、梁高氏助钱五百文。咸丰元年仲秋月下浣吉旦。

  文字虽然简单,但叙述了整个修路事件,让行路之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捡菌不忘疙蔸恩”。

  同时我们根据碑文,能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修桥或修路事情的原由,以及修路的规模,同时根据碑文中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当时这些都是正安州与绥阳县两地居民往来的主要交通要道,修桥和修路背后有着重大意义。

阴骘渡约的“义渡碑”

  古人交通不发达,特别是路遇河流是最为困难的事,除了在少数河流上修桥梁以外,多数河流因无法修建桥梁只好设置渡口摆渡,称为“义渡”。义渡就是不收取费用而把人渡过河。但事实上,河流那么多,行人那么多,对于义渡来讲,既是一件利民之事,同时又是一件长期工作,要求船只和专门摆渡之人。作为义渡的船工,并不是义务给行人摆渡。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除了少量由官府设置的义渡以外,多数是由当地的知名人士和善行之人组织民间集资来设置义渡。

  在设置义渡时,通常会推荐几个人来负责筹资,称为首事。首事号召附近居民出资购置渡船,请船工。为了让这件事长期运行,有的将筹集的资金采取一次性支付维持船工的收入,但这种方式不能长期保证义渡的正常进行。于是总结出采取用集来的资金购置田地,用于摆渡人的工资待遇,或者是购置的田地租种给别人,由租种人每年缴纳的租金支付摆渡人的工资,这样,就能长期稳定摆渡人安心工作。

  为了让大家知道事情的所有经过和要求,就把当时商议达成的协议或者叫做规程用石头刻上去,公知于众,让大家按照规程摆渡过河,以免发生纠纷和不遵守协议的现象发生,这样就能保证摆渡工作正常进行。

  在绥阳县与正安县交界的灌铜峡,留有一方民国八年(1919)的义渡碑:碑文如下:“盖闻成梁除道,遵王路之荡平;乘木方舟,仰圣功之普济。所以,桥梁道路虽王政之攸关,而航海梯山亦仁人之利用。此地正绥接壤,两水交流,从古未有舟楫之设,行人至,目为畏途。过有吴君汉江者,自愿捐资助产,与赖公品三酌商,共动厥事,于是造船只以渡行。未经数载,奈因渡费未敷,舟子竟停舟不渡。又越几载,有胡君亮清与两邑诸首等,见此事废驰,遂同德同心,共肩重任,称会乘机,一时千载。将千百年之险阻,復作康衢;而億万人之往来,如登宝筏。吾于是为往来行人贺也。此非两属荡平之福实,万世无疆之休矣。是以,并书于石,以垂不朽云。绥邑痒生王之棟撰。”

  这块碑石,告诉我们第一次就因为集资的人员发生变故,“奈因渡费未敷,舟子竟停舟不渡”。几年后,再由几位首事出面筹资重开义渡。这件事被当地痒生王之棟记载了下来,刻于碑石。简单叙述了两次在此地设置义渡的经过和人员。

  更为珍贵的是在四川绵阳游仙区石马镇横山村的“横山渡碑记(清嘉庆)”。碑上记载:

  特授四川绵州直隶州右堂加三级纪录五次□田为准给示禁以定章,得以垂□不朽事,兹□横山渡西北,首事生员唐大观等呈请在案。

  近有涪江横山渡,原系西北两乡要路。自雍乾以来,未便通衢,至纪乾隆时,始有水舟济渡,需索道往钱,文□客商旅,无不黯然神伤矣。于是有朱尹二公,见之不忍,愿为首领议立此渡,募化捐资,修造船只,收纳河粮,以渡行人,余银八□放借生息。

  至乾隆五十四年,积有二百余金,价买石姓坝地一处,佃耕收租后,邀同人扬力□助。至嘉庆十年,接买石姓彭姓坝地二处。十二年、十八年又买吴姓地赵姓山土,前后坝地共计四十一亩九分三厘七毫,共价六百九十九千八百六十文,载粮四钱四分,此固人所共鉴,众所逍知者也。

  虽然既置地土,□造船舟兼之,外事纷纭,地租不足,因负债重,继又报经数载各项悉给。故尔,齐集公所会同酌议,事属公,为理应义举也。维时,公业已置,出资头足不收□□方成义渡是□。

  约其所出量其取需,议例成款。工食出自佃租,每年渡工□支,应首事按数给发,度亦自无异议也。□非人心乐寿,又安能置此公业而并设此公渡也哉。不有,以记之,后之人将熟□而知之,爰勒石诸□以记不朽云,此示。

  今将公议条款并首事姓名开列于后:

  一议此渡置有公业不收河粮,□□□流报替,期限限三年。至所招佃客渡夫修船差钱,收支□□。务存账簿,每年会期,公同请筹给事,信□毋得徇情私弊。

  一议所招佃客耕种公地,四至立石分明,勿许□人侵占。每年佃钱二季交纳,临期皂□,迟延没或赎取另佃,自行搬移,不得囗庄滋扰,如□千□。

  一议所招渡夫领有工食,务宜留心□□,或远或近,随来随渡。勿许捐陷行人,勿许勒取客商,勿许夜渡贼盗,勿许夜渡牛马。如或有犯,维□出定,惟保人是问,不与会首相干,鸣官穷处,自干领罪。

  一议所招渡夫,领有船只,务宜留心看管。白日勿使损坏,黑夜勿使漂流。倘有一□,定照工食扣除,立即公逐另招。至□远来过往囗(左马右夫)子、车子以及牛马等物,概行义取,以务船贾,不得□外需□。

  □领:朱明章,尹志明。

  首领财事:朱开国、尹国泰、唐三聘、冯德龙、唐三举、余寿禄、冯德国、邹大仁、于志相、唐大应、朱星斗、冯大智、赵明后、易虎、杨兴仁、武元林、王文魁、徐其盛、吴万春、赵永年。

  石匠:石寿、杨清友、李万兴。

  首事生员唐大观汰手敬撰并书。

  大清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孟春月上旬吉日勒石

  这篇碑文对首事职责、渡夫待遇、财经纪律、收支标准、义渡规范、义渡原则和禁止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是古代义渡碑中最为典型的义渡碑,从碑石的内容可以清楚了解当时的情况,碑上的内容对研究古代义渡设置的研究是具有很高的价值。

祈福美德的“指路碑”

  指路碑多出现在大道三岔路口和十字路口,相当于现在的交通指示牌。这种指路碑,目的在于告诉过往人员,能够在岔路口找到自己要行走的路,不走错路。

  这种路碑的材质多用石头,制作比较简洁而粗糙,基本上不设浮雕图案,简单明了、朴实无华。规格尺寸呈长方形,大小不一。一般碑中刻有的内容为:碑的正上端雕琢“指路碑”或者“将军剑”、“挡箭碑”三个大字,中间通常竖着刻上“弓开弦断、箭来碑挡”“李广将军在此(或在位)”等文字,旁边两端刻上“上走XX出XX,下走XX出XX,左走XX出XX,右走XX出XX”,通常还有立碑人士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和立碑时间等信息。根据岔路分岔的情况,指路碑有指一处的,有指两处的,也有指三处的,最多的有指四五处。地名有远有近。指路碑在民间还有名字叫“将军箭”“挡箭牌”。

  指路碑从何而来?为何叫做这样奇怪的名字和内容?

  其实指路碑的来由不是专门用来给行人指方向的,它的产生来至于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民间对新生的小孩要请算命先生为小孩算“定根八字”。命书说,“男怕将军箭,女怕阎王关”。将军箭是男命中最忌讳的第一要煞。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命煞口诀——“酉戌辰时春不旺,未卯子时夏中亡;寅午丑时秋并忌,冬季亥申巳为殃。一箭伤人三岁死,二箭须教六岁亡;三箭九岁儿难活,四箭十二岁身亡”。小男孩命犯将军箭,非死即伤残。所以,谁家小孩犯了关煞将军箭,须依照算命先生所指方向,在桥头或岔路口立碑冲煞,这样小孩就会健康成长。

  当然,这种思想和做法完全是封建迷信活动,但它产生于那个缺衣少食、医学还未发达的愚昧时代,人们往往相信鬼神,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指路碑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是时代的产物。

  尽管指路碑能否达到算命先生所说的效果,但人们这样乐此不疲,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善念。但在那个道路闭塞、信息不畅的时代,指路碑却对人们出行非常重要,因为上面写的地名和方向一定是准确的,的确为行人提供正确的方向,不走错路。小小的指路碑,大大的功德坊,看似迷信之糟粕,实则真善美之端良。

  这种指路碑,除了能够清楚了解当时的交通情况以外,还包涵了民间信仰、生活风俗、祈福消灾、指点迷津以及鬼怪传说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传播了民间习俗、又告诫百姓广积善缘,既给行人指了路、也为自己积了德。

价值高贵的“序文碑”

  序文碑是一种不可多见,但文化价值却很高的一种碑石。这种碑石往往是当地的人们在某件事情上,有人做出了意义较大,为了扩大影响而立碑于路边,让更多的路人了解和学习。这种碑往往由当地的官员或者名人出面作文,对事件详加说明,让路人皆知。这类碑石,文化价值非常高。

  在绥阳县野茶村有一块《养生塘序》碑,就具有很高的价值,除了书法美观和构文之美以外,序文还在180多年前就提出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现录碑文如下:

  碑石的正面刻有:钦加布政使衔贵州即补道摄理遵义府正堂张,特授遵义府左营协标镇驻防正安州陈,署遵义府正安州事候补直隶州正堂罗,陛用县署正安州右堂加三级纪禄七次张,特授遵义府绥阳县正堂魏。

  接下来是由当地有名文人许鸿翔(绥阳县岁贡,光绪十六年(1890)做过镇远府训导)作的序文全文。

  养生塘序。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然同在,含生员。气之俦性虽不同,而好生恶死之情,则物与人一也。彼鸟集于林,兽藏于山,鱼跃于渊者,得其所矣。而鸟翼鷇卵,兽长麑 ,鱼禁鲲鲕,古之训也,益。鱼也者,原出丙穴,身被甲纹,其类有九种,可化为龙,非凡品焉。夫鱼在水中不见水,犹人在气也。鱼之吞吐乎水,犹人之呼吸乎气也。当其鼔浪吹波,沐日浴月,圉圉焉,洋洋焉,乐得其所。其于人无害也,其与世无争也,而世之贪口腹、好财货者,乃结网捕之,下药毒之,及设虎口以拦之,追生逼死,伤命实多。三者之中,毒江尤甚坏者。劫换红羊,世伤赬尾,黄舆鼎沸,赤县震惊,贼氛入境屋掳财,老幼之人仓皇走避,夫妻莫顾,父子分离,茫茫然若丧家之狗,汲汲乎如涸辙之鱼。尝闻诸乡先辈云,赶闹之时,每见受毒之鱼,群焉奔赶,仰首哀鸣,啧啧有声,此何异避贼之人,适遭贼而号呼乞命也?其好生恶死之情,非与人同乎?不意梓里之人遭此大劫之余,仅留身命,顾不能洗心涤虑,推己及物,而尚为此忍心害理之也哉。况以药投江,所得之鱼无几,而鱼之死者不知几何。且凡水族之类,非患而死者,更不知几何。

  上帝以好生为心,其隐于天,恕亦己拯矣,特当局末之思耳。或者曰:“‘以佃以渔’,载在经典,鱼所以供人饮食者,自古若是,而子独异之乎?”予曰:“否!往昔有所取于鱼者,或为祭祀,或为燕享,故《礼》曰:‘庶人无故不食珍。’夫取物贵节,而伤物忌多,凡天地间豚豕之属,其供人刀刀之用者,更甚于鱼。每见世屠豕者,临死必作豕鸣声,昼夜不绝,必俟其家人将刀杖之类取至目前,而始毙,此残物之明验也。故夫子钓而不网,而文昌帝君有曰:‘勿入水而毒鱼。’鱼非千古之乐石也哉。”

  吾绥连界正属江二甲罗永梁者,善人也,于去岁十月□□日,捕鱼者船十余只过来,虽君力阻其事,因思募化两属,善信捐资,勒石镌碑,上自狮子泊义渡起,下至细鳞硐而止,命曰“养生塘”,以阻后之毒江、捕鱼船,及设虎口者,其余资则建龙王会,以固其事。有志未发,而近河居人,于十二月中常见下流之鱼,群焉奔赴细鳞硐以上,上流之鱼,群焉奔赴狮子泊以下,人皆怪之。予曰:“无怪也,人有善念,天必从之,机动于此,即诚应于彼。鱼虽微物,而若或便之。《易》曰:‘中孚,信及豚鱼。’非无据也。孟子曰:‘仁民而爱物。’方今圣天子主治于上,贤公卿辅政于下,芟夷大难,上理日臻,所谓暨鸟兽鱼鳖,咸若者也。”罗永梁生逢盛世,仰体天心,全一物则育一物之命,行一境则襄一境之休,尤冀远近仁人君子共谅斯衷,倾相助,销廿年之劫运,保两界之太和,庶几,百谷用成,三时不言,贻谋燕翼,科甲蝉联,其在《阴骘文》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是则,予之厚望也夫。是序。

  同治十三年仲春朔二日,绥邑赵里九甲叔将氏许鸿翔撰。

  这块碑上刻有当地地方官员的头衔,标志着得到官府的允许和支持,同时又是当地名人留下来文章和书法,更为重要的是在文中提出来的环保意识,我们认识到那个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块碑就立在绥阳县通往正安县的一条荒弃的古道旁,非常难得。

警示安全行路的“石敢当碑”

  古人在道路上并没有专门的安全警示碑。但细心的人会经常见到在一些古道上,特别是会出现泥石流、滚石和悬崖等危险之处,通常会立着一块用石头打凿的佛头像,上面通常只简单刻有“泰山石敢当”或“阿弥陀佛”的几个字。但凡遇到这种碑石,就意味着此路段有危险,无形之中提醒路人加快脚步,小心翼翼通过此危险地段,这种碑石为行人起到了安全警示的作用。

  其实这个“石敢当碑”的来源起于一个传说。

  相传在泰山脚下有一个叫石敢当的人,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常常打抱不平,名气很大。当地有一户人家女儿年方二八,长得非常漂亮。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每到太阳落山,一股妖气刮进她屋里去。一段时间后,这位姑娘出现面黄肌瘦,身体非常虚弱,看了很多大夫也治不好。后来有道士说她定是被妖气缠身了。家人请来石敢。石敢当用法术赶走了妖怪。没想到后来到处都有这种事情,大家都来找他去驱妖。石敢当东南西北到处跑,实在不是个办法,后来他灵机一动,有人来找他除妖时,他就用石头刻上“泰山石敢当”几个字让人拿去除妖,没想到还真灵,妖怪见到就不敢进门。人们听到这样都可以吓跑妖怪就纷纷照着做。

  这样的做法经过不断的传播,加上古人缺少对泥石流、滚石等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认为这也是有妖怪在作怪,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就用石头刻上“泰山石敢当”立在那里。这样降妖除魔的民间迷信之举,却给路人起到警示的作用,当行人路过时,见到此碑,便自觉地提高警惕,留心观察,快速通过,以至于没有安全事故的发生,真是小善举能成大益事。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古道边,现还保留着这样大大小小的碑石,特别是在悬崖峭壁、泥石流、滚石等危险之处,随处可见。这种碑石文字非常少,也很常见,表面上没有多大价值。但这正留心它们所处的位置,定会对研究和了解当地自然灾害和宗教信仰等都有着很好的帮助。

领域清晰的“界碑”

  我国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简单的行走之事,古人也留下不同形式的碑石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今天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界碑,或称界石,是一种边界标记物,是用于辨别一个地区与另外地区之间的边界位置和走向,例如国家、省、州、市、县的边界上都有。

  但随着历史的变化,地区之间的边界也会随着不同的形式在变。现在在研究很多历史上的领域时,都让专家们无法界定。但处于一些古道边的界碑就有很大作用,能够清楚地证实那个时期的边界。

  古代遗留下来的界碑还是今天我们研究历史信息的有效证据。比如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朗池镇封窦村在修建村道公路时,挖出的一块残碑。虽然石碑有所残缺,但上面印刻的主要信息仍保存完整。经营山县档案局等相关部门鉴定,此碑为“清同治十年官府重修的县界石碑”,进一步证实了封窦在古代地理位置独特性和历史地位的重要性。碑石上注明的时间是“同治十年辛未正月知营山县事候补同知豫 重刊建”,也证实了此地就是营山县与蓬安县交界的地方。

  历史随着时间在不断洗刷着过去,历史也为我们留下很多迷。随着现代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的古道已经不复存在,以前常见的这些碑石也逐渐消失,甚至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这些不起眼的碑石,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忆,应当加以保护和爱惜,为今后研究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和价值,应当加以保护。

  (注:文中□□为碑文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