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他们这一代谢幕的,是港商时代远去、中国经济转型及社会财富变迁之缩影
“香港巴菲特”退 休
□高欢欢
香港素有“二李”,一个叫李嘉诚、一个叫李兆基,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李嘉诚涉足房地产、通讯、基础设施、零售业,李兆基的商业版图里除了房地产、酒店,还有燃气、小轮业务。可以说,香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可见“二李”身影——难怪有人把香港叫做“李家的城”。
李嘉诚、李兆基连同郑裕彤、郭得胜,又被称为香港“四大家族”。这些老派、低调的豪门巨富,曾代表一个属于Old Money的黄金时代。然而,随着郭得胜、郑裕彤相继离世,李嘉诚于去年宣布退休,这个时代正逐渐落下帷幕。
如今,连李兆基也宣布退休了。
3月20日,恒基地产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公司主席及总经理李兆基通知,因年事已高,现正式考虑退休,将建议由两个儿子李家杰、李家诚出任主席和总经理一职。
李兆基有着“香港巴菲特”之称。关于投资,他有一套“一元变八元”理论:“我有一个理想叫穿云箭、过三关,第一关是一博二、第二关是二博四、第三关是四博八。”不过,再犀利的“穿云箭”亦有尽时。李兆基现年91岁,该是二代们站到舞台中心的时候了。
时代呼啸而过,过去即去、未来已来。
“富二代”进阶:从金铺掌柜到地产大亨
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需考虑历史进程。李兆基除了天赋过人,更重要的是生逢其时。
1928年,李兆基出生在广东省顺德市。1996年,他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上位列第4,跃居“亚洲首富”。今年,他以300亿美元位居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2,仅次于财富总值317亿美元的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
与白手起家的李嘉诚不同,李兆基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他出生时,其父李介甫已拥有天宝荣金铺、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
从6岁开始,李兆基被父亲安排进商铺学习做生意;12 岁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15岁开始经营两间店铺。19岁时,他离开顺德揣着1000元到香港闯荡。从老本行起家,后进军房地产,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生产出口品,开启了“创业之旅”。
到香港后,利用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李兆基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黄金的生意,很快就站稳脚跟。因正值解放战争,不少内地有钱人带着财富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黄金买卖生意变得十分兴隆。不满两年时间,他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并在内地解放后做起了五金、进出口贸易生意。
自1958年起,长袖善舞的李兆基把目光投向地产生意,不断扩大自己的资产版图,也逐渐与多位地产大亨有了交集。
同年,李兆基与冯景禧、郭得胜等8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当时,香港物业大都以整栋出售,新鸿基凭借分层销售、分期付款的创新销售模式,在香港地产界一炮而红。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因此赢得“三剑侠”的美名。
在地产的黄金时代,拥有土地这个杠杆,人的财富也呈几何级数上升。
10年后,当“三剑客”将新鸿基顺利送进港交所后,功成名就的李兆基选择离开,开启了新鸿基之外的又一段商业传奇。
地产、资本两开花,跻身“四大家族”
凭着独到的商业思维,李兆基在香港商场迅速崛起。
1972年底,李兆基与胡宝星合作,组建永泰建业有限公司并任副主席。彼时,香港股市因世界经济衰退大崩盘,地产业随之陷入低谷。但李兆基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旧楼。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恒基兆业,并于1981年将恒基兆业推上市。1988年,恒基兆业全面收购永泰建业,他取代胡宝星成为新任董事局主席。完成重组后的永泰公司,从仙股涨到3块多港币。
由此,李兆基创办的恒基与李嘉诚创办的长地、郑裕彤创办的新世界集团、郭氏家族的新鸿基,被外界并称为“香港四大家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恒基兆业后的1992年,李兆基与李嘉诚合作,开发香港中环的嘉兆台项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恒基地产迎来高光时刻。1990年到1996年,恒基地产年营收由40亿港元升至153亿港元,市值由136亿港元升至1325亿港元。
历经多年发展的李兆基,成为香港地产业界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他的上市业务非常广泛,6家上市公司横跨地产、能源、酒店、交通、零售等领域;除恒基地产外,还有中华煤气、港华燃气、美丽华酒店、香港小轮、恒基发展,总市值高达5143亿元。
目前,李兆基共计持有59.87%恒基兆业、2.5%东亚银行、12%新鸿基公司、10%星洲新达城市发展的股份,通过恒基兆业地产还持有71.8%恒基发展、29.7%中华煤气、32.6%油麻地小轮、25%广州洛溪新城的股份。
伴随香港富豪财富增长的,是内地经济转型与香港“大时代”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李兆基看准时机进军内地市场,参与广东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项目;之后加快步伐,完成了以耗资33亿元的北京恒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投资项目。
不过从2014年开始,随着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崛起,香港房地产企业在内地的市场份额一路缩减;同期,李嘉诚也开始出售内地物业。
恒基地产数据显示:2018年,该公司在内地的土地储备约为3204万平方尺;而2014年至2017年,恒基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中自占楼面面积分别为1.36亿平方尺、1.27亿平方尺、1.01亿平方尺、3500万平方尺。
公告显示:2017年,恒基地产以17.27亿元价格,向碧桂园出售位于广州芳村尚待拆迁及清理的地块,该项目原可建楼面面积逾1200万平方尺;同年5月,恒基地产再次甩卖内地物业,以71.76亿元价格向富力转让位于沈阳、鞍山、铁岭、大连、广州的9个项目权益,项目原可建楼面面积合约3900万平方尺。
除了房地产,李兆基在资本运作上也收获颇丰,曾认购部分内地地产开发商股份,有着“亚洲股王”“香港巴菲特”之称。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他说:“知止而后能静,只有把冷静从‘危’中,才能捕捉‘机会’。”
2004年,李兆基成立兆基财经,管理家族在全球的65亿美元投资,之后他在投资领域的表现引人注目:先后斥资购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国企股票,包括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建设银行等众多企业;2006年中国银行在港上市时,继续购入13.14亿股(约4.97亿美金)以示力挺。
同时,李兆基还投资地产企业。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他斥资10亿港元认购新股,一度导致散户疯买、机构参战;2014年碧桂园遭遇瓶颈,急需改善负债结构、提升机构评级,李兆基旗下公司再次认购2.5亿美元。2013年,他还在二级市场斥资4亿港元,购入旭辉控股4%的股权。
至此,以地产为核心的投资全面开花,李兆基家族积累了巨额财富。
同为香港富豪,李兆基、李嘉诚都生于1928年,难分伯仲的两人几十年间在商场上亦敌亦友。有意思的是,李兆基将小儿子取名李家诚,曾有人质疑该做法是否为“调侃”李嘉诚;他则表示,取名李家诚只因这个名字会给家族带来好运。
无论故意为之还是巧合,如今李兆基、李嘉诚均已到迟暮之年,输赢也只能留给后来者。至于能否延续父辈们创造的辉煌,还需漫长的时间加以考量。
实际上,两人结怨源于一笔生意。90年代初,李嘉诚、李兆基都看上位于香港黄金地段的美丽华酒店,而其最大股东是李兆基的生意伙伴杨志云。因收购失败,李嘉诚损失了150亿港元。在香港商界看来,这是他一生中最大一次失利。
虽然,互为对手的两人关系暗流涌动,但在需强强联手使利益最大化时,他们也能一笑泯所有。这与珠宝大王郑裕彤所言如出一辙,“一个商人最好永远不要有敌人”。
然而,即便头顶“亚洲股王”光环的李兆基,也有意难平。如难抵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来袭,其间多次看错后市,导致原本股票缩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嘲说:“我讲股票其实是多余的,这不是我的专长,我的投资公司只是私人公司,无顾客服务部、无佣金收入,我讲太多是‘捞过界’。我不是‘股神’,只是股民,最多是‘冒牌股神’。”
交棒商业帝国循序渐进
其实,李兆基的退休部署早在多年前便已开始。
2011年9月至10月间,李兆基一口气辞掉旗下33家香港附属公司的董事职位,其中八成附属公司交由次子李家诚续任董事。
当时,恒基地产发言人曾宣称,这是为了精简附属公司的董事局架构,属一般日常商业安排。即便如此,几乎所有业内人士都一直解读为:李兆基有意退休,并逐步把他的商业帝国交棒给儿子。
李兆基退休显然是“循序渐进”的。2014年6月,他又宣布因事务繁忙退任美丽华酒店主席一职,次子李家诚调任为主席兼行政总裁。2015年,他的退休部署变得更明显:6月1日,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公告宣布,李兆基将于7月1日起退任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文员会成员之职务,并由次子李家诚接任。
这次,李兆基的退休计划更明确了。他退任后,按最新公布,中华煤气及恒地将由长子李家杰、次子李家诚任联席主席。李家诚同时为恒发及美丽华酒店主席,李家杰则为恒发副主席,香港小轮由林高演任主席、港华燃气由陈永坚任主席。
坦承爱与大富翁玩“大富翁”游戏的李兆基,曾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商经验,他始终信奉的一句格言是 “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在他看来,做小生意靠的是勤奋、做大生意靠的是计算精确。生意做得越大,本钱和盈利自然越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身为超级富豪的李兆基,多次公开说千亿富豪并不好当,也不值得羡慕。他说,当大富翁会受到束缚,承担、背负很多,没有自由,就像活在金鱼缸中。在他看来,最幸福的应是那些拥有几千万、做着自己得心应手的事,还能家庭幸福、暖意融融的人。但即便这样,他依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都能继续当大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