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彩贵州的独特风景
——访省政协委员耿文福
□本报记者 王 吟
省政协委员耿文福是土生土长的布依族人,从小受少数民族文化熏陶,现今从事民族文化工作,内容多涉及民歌、民居、服饰、语言等。多数时间都是在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这让他积累了大量少数民族资料,也让他发现了不少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中的问题。
而在采访中,性情直爽、快人快语的耿文福委员向记者讲述了许多自己在基层工作生活中看见遇到的情况,他说,自己关注的视点也缘于这些思考。
耿文福委员认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因为民族文化正在面临衰退和消亡的危机。而他又强调,民族文化面临挑战和危机,也蕴藏着某种可供寻求发展的转机,因而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刻不容缓,没有退路。
在《关于传承民族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建议》中,耿文福委员建议, 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同时发力,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培养体系,形成环环紧扣的传承机制。
耿文福委员说,贵州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统村落古民居建设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就是保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从娃娃抓起,中小学和幼儿园肩负着光荣而重要的责任,而搞好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民族师范院校应将民族文化列为必修或选修课,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师资。未来的“园丁”们无论今天主修什么专业,都要兼顾民族文化的学习,做到一专多能,特长在身,才能成为培养民族文化美丽花朵重要生力军。
在耿文福委员的另一份提案《关于怎雷村等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与维修的建议》中,他指出,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村落”的“村魂”,保护古民居就是保护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是保住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文化破坏后就难以进行修复,好比不会做衣服的人对布料乱裁剪,不仅做不了衣服,还浪费了布料;不是根雕艺术家拿刀子去削,最终成不了艺术品,树根也会被浪费,古村落建设也一样。”耿文福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文化公司、设计公司为少数民族村寨建设设计出的图纸千篇一律,走到这些维修或打造的民族村寨里,发现很多建筑都具有相似性,严重缺失了本民族应该有的独特文化。
少数民族的古村落建筑展示了当地的民族风格,具有不可复制性。为此,耿文福委员建议,建立类似纪委、监察委这样的督查机构,对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维修或规划建设时,必须经过专家审定;对古民居建筑相对集中的地方,还可以划出重点保护区域,做好保护规划,待条件成熟时加以维修利用。对那种分布相对零散的古宅,也应该做好规划,加强监督,引导老百姓做好保护维修工作。
耿文福委员说,黔南州境内有着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充分保护好当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原生性、地域性,才能使各民族文化更加独特,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