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革命的生动范本
——张兴《大扶贫一线手记》解析
□赵雪峰
2018年2月,省委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省上下齐努力,风生水起,大见成效,也得人心。各种低效作物下马,高效作物走进田间地头,看得见,摸得着,吃进了肚子,赚到了票子,致富了村子。但关于产业革命的作品却始终没有看见,直到读完张兴先生的《大扶贫一线手记》,我才知道“产业革命”的作品在这里。
读完这部厚厚的著作,我得出6个字“高大上、接地气”。所谓“高”指思想境界高,立意高端,境界高远。作品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大战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题,呈现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典型案例,讲述了贵州好故事,发出了贵州好声音;所谓“大”就是作品的构思大气,谋篇布局大开大合,大进大出,有大胸襟,大视野,大思路。把一桩小事写得很大气,把一个普通人写出深意,力透纸背,让人读了深受启发、深受震撼,许多案例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所谓 “上”就是艺术表现上档次,留有空白,留有思索的余地,有成熟的空间构架,艺术而不空泛,实在而不呆板。大都可以当艺术作品来读,每一篇都是十分完整的优美散文,甚至是构思布局十分精致的小说,譬如《坝子村的笑声》就可以看作是何士光的《乡场上》;所谓“接地气”是指这部作品无论内容还是手法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你能闻到瓜果飘香,也能闻到牛羊欢唱,还能闻到大粪的“芬芳”,鸡粪淡淡的“清香”。这样的题材体裁,十分难得把握,弄不好就写成新闻消息,那就失去了“一线手记”该有的面目和价值,缺乏独有的魅力。这确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佳品。
我为什么把《大扶贫一线手记》看成是何士光的《乡场上》?如果说《乡场上》是反映人性的解放,则《手记》是反映土地的解放和产业的革命。尤其是《坝子村的笑声》与《乡场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时间紧,细节不作分析。如果把两篇作品摆在一起对比分析,就会得出新时代的结论。《乡场上》是反映具有标志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性的解放,具有里程碑意义。发《人民文学》头条,破例被第一党刊《红旗》杂志转载。而《手记》反映的是十九大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后,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及土地的盘活与高效利用。
农村改革改到今天,“革命”已由浅水区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由浅滩进入险滩,由皮肉进入啃硬骨,由摸石过河进入爬坡过河、逆水行舟,由关岭顶云农民签字分地到如何高效盘活土地,由浅层改革到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第一个振兴就是“产业振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五大振兴的第一个振兴。张兴浓墨重彩,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产业,张兴对猪、牛、羊、鹿,蛋禽、果蔬、食用菌、竹荪、花卉、中药材,文化、旅游等产业作了全面深刻的解读,读出了办法、读出了方法、读出了加法、读出了步伐。可复制,可推广,立得稳、叫得响、推得开。他也写到了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等。他的作品里有工人、农民、企业家、干部、教师、文艺工作者、扶贫队员等等。丰富多彩,角度新颖,视野开阔。
在《小果子里的大道理》里,我们看到“看花的游客走了,采果的游客来了,钱也一次次随游客来了,走出了“花田酒地”的农旅一体化道路”。我更高兴的看到我的老部下扶贫队员李涛“林间露营体验林下养鸡,这里的鸡声能催眠。养林下鸡,搞体验游,亲子游,还可以带鸡走”等等,他们在用莫名其妙的思路,做无中生有的文章,留住游客。林下五千年,鸡群五星级,鸡声能催眠。让祖祖辈辈的“安乐窝”变“摇钱树”。玩农家,睡农家,吃农家。吃原汁原味原生态,土里土气土特产,好山好水好风光,老锅老灶老味道。吃到儿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奶奶的味道、姥姥的味道、老家的味道。山清水秀人也秀,鸟语花香饭也香。在离城不远不近的地方,住着不高不矮的帐篷,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呼着不雾不霾的空气,干着不轻不重的农活,想着不甜不酸的心事,过着不慌不忙的日子,守着不土不洋的老婆,这,才叫生活!游客在农事体验中帮农民干活还交钱,还买农货,农民幽默地说:养头猪不如养个城里人。让劳动变运动,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空气变人气,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农房变客房,颜值变市值,劣势变胜势,盆景变风景,产品变礼品,礼品变品牌。让游客有景观的看头,有文化的说头,有休闲的玩头,有后备箱的带头,有再来的念头,有带着亲朋好友一起来的想头,有群众致富的盼头!
在《把一江号子喊醒》里,我们看到了股份的魅力。将经营性和资源性资产在集体成员中量化入股,深层次解决了农民有资源没资产,有权力没权益和农地分散不长钱,劳力闲散不来钱,资金零星不生钱,房屋空置不值钱,自然风光不卖钱,集体空壳没有钱的问题。实现了资产量化权变钱,土地入股地生钱,劳力入社力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房屋入股房生钱。催生了“土地流转有租金、参加劳动有薪金、资金入股有股金”的“三金”农民。走出了一条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融入农民而不是挤出农民,引导农民而不是推倒农民的农企共生新路子!
在《山那边有我的高兴和忧郁》里面,我看到李涛还说了一个真实故事耐人寻味:硬化水泥路的沙子和水泥拉到门口,主人还问,下一袋水泥和一车沙好多钱?还有看望贫困户时贫困户还嫌钱拿少了,争当贫困户,不愿脱贫等现象,比比皆是。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2018最美情书出炉:亲爱的:我想了很久,最后终于下了决心,我不做你的红颜,不做你的知己,不做你的爱人,不做你的情人,不做你的任何人,我只做你的贫困户。那样的话你会经常想着我,经常来看我。照顾我是你的责任,帮助我是你的义务。你会每时每刻惦记我,给我送来温暖、送来钱物。我还可以见到你的领导,只要我不高兴我就对你的领导说“不满意” “不清楚” “不知道”,自然有人帮我收拾你!亲爱的,我认认真真想了很久很久,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我要永永远远做你的贫困户!
这封信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保姆式”扶贫,大包大揽带来的“婴儿式”依赖;二是“鸦片式”麻醉,单纯的物质给予带来的“精神疲软”。
因此,张兴发出呼吁《扶贫先把人扶起来》,进行“头脑风暴”革命。张兴呼吁《学红军,灵活才能得胜利》,学“青杠坡”战役,精准描图,因地制宜,敢打硬仗。因此,打造了“藤缠树”这样的好支部和企业主体,作必要的组织振兴。我更看到了《石旮旯里变出新风景》,花卉、果蔬、农旅等产业吸引大量农民工返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零距离创业。张兴笔下的产业革命劳苦功高,功不可没,功德无量啊!
在写到人才振兴的时候,让我最感动的还是《志气立起自强村》,奶奶的一句话使他立志报国家,伙伴们的依依不舍,让他眼里满含泪花,他要把睡着的人喊醒,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和思想革命,一个厅级干部他坚持做名誉村长几十年,一人感动一个村!他曾资助1000元和3件衣的莘莘学子为了报答他,立志考上了清华。他立志改变家乡矢志不移,唤醒民魂自强不息,反哺故土,回报桑梓,历经艰辛,誓不回头。当他离开自强村打开车窗,朝唤醒自己的奶奶的头像张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忍不住热泪盈眶,那是从奶奶脊梁上站起来的好儿郎,他浑身写满了动人的篇章,他胸前挂满了脱贫攻坚战的军功章!他,就是今天在座的郑传楼先生,请您接受我诚挚的敬意!
本不打算再写张兴。我查了一下文档,输入关键词“张兴评论”长长短短居然跳出10篇,写前3篇我都不知张兴何许人也?多篇评论过万字,可以作为张兴系列研究了,没谁比我更了解张兴的文字了,即使他的诗歌掉在街上没有姓名,我一看都能认出,他已经形成十分明显的成熟的文字风格。本不打算再评他,可一见他的文字就禁不住手痒。他在退休后的新诗集清样稿中写道:2014年10月6日,我大病一场,走过生死关头。2015年3月30日,因那场大病,又让我右手神经严重受损……可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厚厚的三大部著作:诗集《站起来就是英雄》、纪实散文《大扶贫一线手记》和报告文学《大坝大兴》。那可是用脚和手一步一字艰难丈量出来的奇迹。他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和毅力,那可是一副大病初愈的身子,要说文军,这是真正不怕死的文军,冲在第一线的文军,敢用生命筑脱贫攻坚之血肉长城的文军!让我想起当年抗战,无数文军西征的悲壮,张兴精神正是当年文军精神的生生不息和一脉传承,让我感慨万端,感动涕零,他用生命谱写了“农村产业革命”的生动范本!向张兴致以一个评论家严肃的敬礼!
值得一提的是,张兴退休3年,行吟众多,大都不发,也没出版。实际他的文字已经远远超过这几本书了。他不为发表和出版写诗,而为心写诗,为自己的历史写诗。他常常半夜三更发诗给我,他完全是返老还童的身体状况和返老还童的创作状态,这就叫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在诗歌混沌,诗坛浮躁,乱象丛生的当下,我很看重他这样的大家风范和禅心面世 、“素心”写作状态。
张兴说,在迷路的地方/造一个呼风喊雨的小亭/看青春开了花消不消失/看荒原上匆匆忙忙的人群……而“我和风像两块受伤的石头”,去追赶我们出发的地方。有没有一片海一座林子,安放我们不想枯萎的花环?打开已经枯萎的想象,把时间从冬天运到春天……于是我们变得丰富,变得诗意,变得别有风味。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报人,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诗意行走,坚持行走在大扶贫路上,跋涉在山涧沟壑,访贫问苦、坡陡谷深,食宿农家陋室、闲话果蔬桑麻,咀嚼谷薯荞梁、怜悯农事苦涩、感悟生存艰辛!一字一句,胼手胝足;半丝半缕,磨骨劳筋。我们看到一个文化旅人背上匆匆行囊扶贫济困的天良,一代知识分子的寻找和担当,一个退休的从死亡线上跑回来的特殊经历的特殊人物的特殊作为,感天动地、掷地有声,如黄钟大吕、荡气回肠!
张兴更是一个诗人。诗人是精神贵族,是诗意地生活着的人。诗人是作家中的作家,张兴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一直在寻找他的诗和远方,他写诗的时候我还是个放牛娃,无论顺境逆境,文学伴他一生,那是无比幸福的事情。不管文学的空间变得如何狭小,张兴始终愿意留在里边,一直坚守下去,如坚守一场忠贞的爱情,直到不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