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86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1-15

真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考

□陈运洪

  土司制度始于唐代,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衰亡于清代, 在播州地区延续了数百年。明代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三十四“思州田氏”条记载: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也就是说,西南四大土司,今天的贵州境内就占据了2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应募带兵收复播州。杨氏世袭治播,历唐末、五代、宋、元、明达725年,传27代30世。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在西南和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播州军民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下设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等土司机构,册封当地首领世袭其地进行统治。盛时播州辖地范围除了今遵义市外,还包括四川、重庆南部和贵州黔南、黔东南的部分地区。元明时期,境内大小土司林立,留下了众多城池关隘、衙署庄园、墓葬坟茔、祠堂家庙、庄宅田畴、城寨囤垒、谱牒碑刻、口述传承等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土司历史文化遗存,部分遗址至今尚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作为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值得进一步理清思路、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

  一、真州土司的历史

  正安地域,春秋战国时属大夜郎鄨国。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建珍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为夜郎郡,元和二年,废珍州入溱州,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改州为西高州,宋大观二年(1108年),涪州骆世华,骆文贵内附以其地复建珍州,宋嘉熙年间,元兵犯珍州,州人郑昌孙率兵民御之,授本州总制。元至正三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改“珍”为“真”,称真州思宁等处长官司。至洪武十七年(1384 年)改为真州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平播后,改土归流,真州长官司改为真安州,属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使司。治所在思宁里潏水园(今道真县旧城)。

  真州长官司,土司名。元代开始,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实行“汉夷兼治”之法。至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元明两代长官司之下的设置或分辖状况,史志无载。据有关谱牒,郑、骆、冉、韩“四司分管真地”。疑冉、韩两姓土官为长官司下所属。《明史》定真州长官为郑氏,副长官为骆氏,并据《明史·职官志》长官司除长官、副长官外,尚有吏目一人,故疑冉氏为吏目。近世遵属郑氏、骆氏以正安(含今道真)为盛。

  《贵州通志》103卷记载“正安苗蛮有仡佬,花苗三百余户”。清乾隆《黔南识略》载:正安四里有仡佬和花苗。《正安州志》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户口,有汉户18134户,97762人,苗户3751户,19602人。经过民族识别,道真自治县郑氏、骆氏、韩氏为仡佬族,冉氏为土家族;正安县安场镇部分郑氏、骆氏为仡佬族。

  (一)真州长官郑氏

  真州长官司长官郑氏尊郑昌孙为始祖。明《寰宇通志》载:“郑昌孙,珍州人,宋嘉熙间(1237-1240),北兵犯蜀,剽掠珍州之地,昌孙集民兵御之。事闻,授本州总制。”至元世为珍州蛮夷总管。

  明洪武五年(1372年),蛮夷总管郑瑚与播州宣慰杨铿等相率归明,朝贡方物,纳元所授牌印章敕。诏总管为长官司,瑚即为长官司长官。《心斋随笔》从征南将军傅友德破伪夏,擒其将江中立。人觐,赐印绶。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从仁袭。永乐八年(1410年),钊袭。宣德八年(1433年),永忠袭。正统七年(1442年),玺袭,从征有功。成化四年(1468年),旭袭。(据《郑溥承袭详文》参以《郑氏谱叙·世系》说:郑永忠生郑碧、郑玺,郑碧生郑旭轮、郑旭暹,郑旭轮生郑鋆。因此,应为“郑旭轮”。)正德三年(1508),鋆袭。嘉靖十年(1531年),廷珪袭,从征綦江、南川二县盗有功。十四年(1535年),文袭,从征筸子坪苗贼,屡调征叙州夷首,平白(莲)教匪有功,绩额奖赏。万历二年(1574),绍爵袭。十四年(1586年),葵袭。从征马湖叛寇有功。二十八年,李化龙督师征播,葵率先归附 ,以千人从军为向导。播平,改流,仍以土官为州同知(从六品),葵授其职。崇祯三年(1630年)郑仁泰袭州同知。仁泰故,郑汉袭职。郑汉被诛,由其弟郑溥袭职。至康熙十四年(1675年)裁革。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川志》刊行·卷二十三载:播州宣慰使司公署云:“本司治,宋淳熙迁今地。……真州长官司,元创,洪武中土官郑瑚重建也”、“真州长官司,在宣慰使司东北二百里,宋为绥阳、德阳二县地,属珍州。”明代真州长官司治,《明一统志》载,普明寺在真州长官司治东(未言里数),务本堂在真州长官司治西六十里。《明寰宇通志》记载亦同。据此,或言上坝场附近,或言桑木坝(巴渔乡桑木坝村),尚待考证。相传隋唐时有土司筑“古城”,为郑昌孙抵御元兵驻军屯田之地。廖通坝有郑氏宗祠、官厅、营盘等遗址。

  (二)真州副长官骆氏

  真州长官司副长官骆氏尊骆世华为始祖。《宋史·本纪》载,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涪州夷骆世华、骆文贵内附”,次年“六月乙酉,以涪夷为珍州。”明《寰宇通志》说:骆世华,珍州人,宋大观间以其地内附,授奉训大夫内殿崇班使,忠国爱民。久而弗替。”

  骆世华八世孙应清,元初任年珍州长官司长官,其弟应详之子太英承袭。其后有骆悮元、骆弘、骆仕仁、骆旵等先后承袭。骆添恕(骆旵之子)于明初从征南将军傅友德平大夏,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授真州长官司长官。郑、骆二氏谱牒对此时的真州长官司郑、骆两长官谁正谁副均无明确记载。“因两官争印,日事攻伐,黎老奏其事于朝,奉旨立一权司,有才识者以主之,赐以权司之印“(事见康熙二十九年《骆氏族谱?再隶族谱记》)。此后骆氏即为副长官。骆添恕之后,有骆瑜、骆经仁、骆贵琦、骆谱(贵琦长兄贵珹之子)、骆尧卿(谱长兄祥之子)、骆庆伦、骆铨、骆朝宾(铨堂兄锐之子)等承袭。十一传至骆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承袭。平播之役,马孔英入真州,真州正副长官各以千人从军为向导。设流官后,改授副长官骆麟为真安州土判官,从七品。俸粮折银河柴薪、马夫、门子、皂隶等工食银共计银一百二十一两一钱六分八厘,”于自置田庄应纳粮差银内照数扣给。如地浮于银,即将多余田地照民间一体编派;银浮于地,即于该州民田照数编派补足应支之数“。

  天启元年(1621年),麟子光祚袭任土州判,《再录族谱记》说“至明甲(1644年)之变“后。“荫袭亦止矣”。

  《骆氏宗谱》载:骆世华,亡后葬于今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旁松林岗,小地名九集池。

  (三)土官冉氏

  尊冉桂森为始祖。《谱兆源流》载,桂森为冉守次子,字文灿,从父守忠征南僚,于宋淳熙四年(1177年)入播,居珍州,诸洞平定,授宣慰将军,子孙世袭宣慰长官之职。《正安州志》说,冉桂森“淳熙四年授为珍州军民宣慰使,子孙袭抚斯土”,子教源袭职。

  元代,教源子,仁钅监 。仁钅监 子廷秀先后袭职。明洪武初,诏改廷秀子冉瑚为真州正长官司。子伯渊袭职一年,奏请让官于堂兄伯刚(廷秀弟廷恕之孙),朝廷嘉其义,授渊为义官。伯刚子晟袭职,万历平播设流,改真州正长官司冉晟为本州土同知替袭。革除时间不详。

  冉氏任土官事,一是宋代无宣慰使之设。二是自淳熙四年至万历二十八年共424年,冉氏土官七代,与郑、骆两土官自明初至万历平皤220来年十一二代人承袭相比,时间跨度长,承袭代数少,且承袭年代不明。三是《平播全书》叙及真州正副长官郑葵,骆麟各以千人从军为向导,改授真州长官为土州同,副长官为土州判,而不叙及冉晟,且一珍州绝无两名正长官之理。存疑。

  冉在桑木坝(今属巴渔乡)建有“权司堂”。

  (四)土官韩氏

  《南阳宗谱》说,为宋代韩世忠之后。世忠子彦质,字应和,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平播州“苗乱”入播未归,孝宗时追封世中为蕲王,谥忠武,子孙再播世袭王爵。至韩应之,于元初改食珍州,降为巡检司巡检。其后有韩学诗、韩永长、韩志坚、韩锐金等袭职,至明初革除。韩氏为韩世忠子孙,在播世袭王爵及任巡检事,史籍无征。

  韩都在土城,后移至巡检坝。

  二、真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

  (一)郑氏遗存

  1.郑畋与“牡猪坟”。相传,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讨黄巢失利,郑畋奉诏入蜀,保驾成都。……军入播之珍州境,郑畋不幸染病,于征途辞世。时唐王朝流亡成都,播乱未平,无法归柩,秘而不宣,以定军心,择殡小葬于舟南三十里地名河麻溪。其子开龙、开成等继续挥军南进。乱平回师,查看畋原葬处,有蝼蚁野猪拱泥为坟,时人以为异,号曰:“牡猪坟”。 1981年1月1日正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郑昌孙与“南山寨”。 南山寨,相传在东汉时期,南蛮盗匪踞山为王,设寨于此。《袁治旧记》云:“南宋末,州人郑昌孙拒元兵于此”。据《正安州志》载:南宋将领郑昌孙于“天生石城”南山寨建筑营盘,抗击蒙军。南山寨,位于现正安县乐俭乡长兴村,位于海拔1523米的宝钢山上,有南上口、参天口、獠牙口、木休洞、半腰岩、车家口等八个天生关卡险隘。营其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小路可达山顶。元军进攻到南山寨后,遭到守军的浴血抵抗,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故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重重包围,郑昌孙面临弹尽粮绝的危险。就在这时,正在杉木坪筹集军粮的夫人郑康氏深知郑昌孙的险境,便急中生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驱羊数千,并在羊角上绑起灯笼,直奔南山寨,元军见状,以为是郑昌孙的援兵已到,吓得魂飞魄散,郑昌孙立马率军突击,南山寨之围破解。南山寨依山势以石头构筑,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部分寨墙、卡门、房基、庙址及其他军事构筑物。遗址散残砖断瓦、生活用具。南山寨遗址是研究南宋抗蒙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至今,周边之地广泛流传着许多与南山寨有关的民间故事:古城寨。《正安州志》载:“正安州南九十华里,德里一甲文家坟对岸,即古城”。先民们在巍峨的鸡公岩山顶上,修建了一道4米多高的围墙,并将财产转移到那里,贼寇来临时,全部人都跑到这里,居高临下防御贼寇。如今,人事物非,只留下象城子上、大营上、上院、下院、庙林、文昌阁、后堂、观音堂等城址范围内的地名。相传隋唐时有土司筑城于此,为郑昌孙抵御元兵驻军屯田之地。灯笼坝。在南山寨下的乐俭台(亦称“落剑台”)附近,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落,当地人称灯笼坝。灯笼坝从何得名?相传为郑昌孙夫人郑康氏发动当地百姓扎制灯笼数千盏,解南山寨之围的集结之地。郑昌孙打完仗后,率众到此祭祀,并亲手植红枫树一棵以示纪念,当地人叫“灯笼坝”。马刨井。位于距乐俭乡政府驻地2里许,一个海拔1200多米的山垭上,有一股清澈透底,终年流淌着股清澈透底的泉水,当地群众称“马刨井”。相传郑昌孙驻军在南山寨被蒙军层层包围后,粮草不足,更无水可饮,情况万分危急。正在这关键时刻,郑昌孙的战马狂奔乱嘶,挣断缰绳,跑到一个山沟中潮湿的地方,用脚不停地刨着潮湿的泥土,刨着,刨着……一股泉水忽然涌出,为打败蒙军,夺取胜利解了燃眉之急。

  3.郑氏祖墓。郑氏族谱载:“祖母康氏,殁后葬土坪庙堂垭”。 现土坪镇红花村庙堂垭“郑康氏墓碑”,文曰:“……奉命征勦,平蛮入播,御元寇于南山,汗马之劳丕著,平夷瓮水,除暴之功炳然”。庙塘垭郑氏祖墓,唐(?),1981年1月1日正安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郑瑚与“廖通坝”。廖通坝,位于现土坪镇高台村廖通坝是郑氏先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廖通坝四面环山,山高岩陡,只有4条小路通向山外,中开一坝,林溪河自西向东蜿蜒流入芙蓉江,是“一人挡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廖通坝有郑氏宗祠、官厅、营盘等遗址。其中官厅坐南向北,依山傍水,朝门石级完好,计有12?级,底级长4米,顶级长113米,成八字形。宅基残存。传言:“挑水进去要经过12道门”,可见当年为重檐大厦。廖通坝还有教场坝一处,乃练兵之所;新乐乡豆子孔岩上有营盘一处,条砌成围墙,木门厚6寸许,系当年驻兵之所;土坪附近(现正安六中)有点兵坝一处,是战前集将点兵之所。这些地名可窥见当年郑氏用兵点将留下的历史遗迹。

  郑瑚墓。位于土坪镇高台村堡上组左侧山腰,坐北向南,四室结构,占地面积60平方米,墓碑无石雕石刻可考。《郑氏谱叙》载:“郑瑚祖葬正安廖通坝牛角山下,前有何氏祖坟,下有柏香林和古庙。郑瑚之长子郑从仁世袭升官司”。

  5.郑氏宗祠。位于瑞溪镇水车坝的郑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建筑为砖木结构,双层青砖风火墙,长32米,宽25米,上有殿堂,中有天井,下有八角戏楼,中悬铁铸大钟一口中,两侧是厢房。惜解放后改作粮站,被毁,如今只留下磉蹬、石狮等遗迹。还有现土坪镇孙家坪、马脑山,流渡镇古城,杨兴镇野春园等祠堂。另外,郑昌孙乡贤祠。位于瑞溪镇水车坝,《正安州志》载:乡贤祠两座,尹珍祠地新州,昌孙祠在瑞溪。据关氏族谱载:地基长约20米,高约4米,砖木结构,四周花墙,顶黑瓦覆盖,重檐飞角,斗拱交错。

  6.其它土司墓。位于瑞溪镇的有郑从仁墓、郑钊墓,《郑氏谱书》记载:郑永忠“从河南抬回葬于土坪林溪大面坡磨刀溪。碑已毁。”和溪镇的有郑碧墓、郑玺墓,凤仪镇的有郑廷珪墓,郑绍儒墓,位于流渡镇和平村,呈椭圆形,土封石围,坐北向南。墓碑正面“故远祖明长官司郑公讳绍儒老大人之墓”,落款“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姑洗上浣日吉旦立”。

  郑葵墓。郑葵(1538—1602),德里七甲(今瑞溪镇人),同时担任真州长官司第十三任正长官。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十四日,平播官军南川路进至真州境,两位长官遂率军三千正式归顺朝廷,并积极担当该路向导,向播州腹地挺进。同时,还负责南川经真州至高坪的粮饷运送,完成了李化龙总督“严加防护,用保无虞”的任务,保证了该路大军的正常补给。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平,明朝中央对播州之地施行“改土归流”,置遵义府,改真州这真安州郑葵因功受真安州同知,从六品,俸禄皂隶不减,世代按品第袭替,不必赴京,免劳其苦。并列四里田土,清丈纳赋。万历三十年(1602),郑葵任故,享年64岁。墓坐落于瑞溪镇马渡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盗墓者炸毁墓门,需要清理、保护。

  (二)骆氏遗存

  1.骆氏总祠。位于正安庙塘镇茅礅,坐北朝南,时称“阳高山院”,当时有围墙、戏楼、石坝、祖宗牌位等,1972年拆毁,遗址荡然无存。还有安场镇胜利村(官田坝)、碧峰、瑞溪柏坝分祠;庙塘双修寺、黄村庙等。

  2.骆见田故居,即永丰寨。位于正安小雅镇东山村梅子坝,占地面积约6亩,四合院箱房瓦木结构,一正两横,共11间,共建筑面积约3000余平方,建于光绪年间,做工精湛,门庭窗嵌雕刻栩栩如生,四周建有宽2,5米石条围墙及院朝门。现保存部分完整遗物,其中有当时正安县令樊宝书赠送金字壁匾一对,长5米多钦凳2条,及部分古代家具,可见部分围墙遗迹及数十屯重的石条。

  3.方田碑。位于瑞溪镇柏坝村方田碑,碑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为青石四棱碑,高1.5米,宽0.6米。碑四面分别记录该片田土的来历,以及田土对农民的重要性,并提出任何人(继承者)没有变卖、抵押的权利。

  4. 骆麟墓。骆麟(公元1579-1644),字兆方,正安县瑞溪镇人,世袭骆氏第十九代土司、第十二代真州长官司副长官(七品)。因在平播战争中战功卓越,改土归流后任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省)真安州土判官(七品)。骆麟墓位于瑞溪镇柏坝村大坟岗,呈青石椭圆形墓葬,坐西北向东南,一室墓,占地面积约34平方米。

  5.其它。如新州镇龙岗村厅房组骆庆伦故居,俗称“官厅”。瑞溪镇“仙女洞”,碧峰镇“千人坟”等传说。

  (三)冉氏遗存

  1.冉桂森与上坝场。冉桂森热衷骑马射箭,常牵着猎犬,带着兵丁上山围猎。一日狩猎,众人吆喝着翻上云峰山,穿过独木岭,几只猎狗在丛林中撵出一只白鹿,冉桂森拈弓搭箭,射中白鹿后腿。白鹿带箭逃窜,冉桂森拍马紧追。逐至东山之阳,猎狗已将白鹿团团围住。冉桂森赶到,正欲下马生擒,不料白鹿却突然墜地无踪,自己射出的箭却稳稳插在地上,箭上的鹿血还冒着热气哩!冉桂森好生诧异,仔细打量山形地貌,但见后山文峰环列,林木葱茏,足下这埫平地,恰如生就的一把坐椅;山下千亩荒原大坝,河水蜿蜒流淌,水丰草茂,好生富饶。冉桂森大喜,当即选定此白鹿点穴之处为归老葬地。随即将大营移至坝中,并将大坝命名为“上坝”。从此,冉桂森便率族人及众兵丁在上坝砍荒拓土,垒埂造田,开辟了史书上记载的“长官司上坝场”。

  2.二冉与“钓鱼城”。冉琎(?—1253)冉璞(?—1260)为绥阳县青山平木台人,同父异母兄弟。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为保住半壁江山,南宋朝廷起用抗战派将领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在蒙古军大举南进,逼四川、湖北和江淮一带之际,杨文致书四川安抚使余玠,陈述保蜀三策。余玠对其方略极为赞赏,并得播州文士冉琎、冉璞兄弟筹划,在险要山隘修筑“钓鱼城”,抗击蒙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冉从周与冉从周祠。清康熙《贵州通志·人物志》载:“冉从周,遵义人,举进士,时呼为破荒冉家,历官为珍州守,有善状。(《明一统志》)从周,宋嘉熙二年(1238),周坦榜进士。(《四川通志》)”清康熙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卷450载:“冉从周,举进士。历官为真州守,有善状。”这两条简略的记载中可知冉从周是遵义人,是宋嘉熙二年(1238)中的周坦榜进士,曾当过珍州(也叫真州)守。当时的珍州是一个县郡,所以“珍州守”应该是一个“守令”,相当于县令,是一个正七品官员。清康熙《贵州通志·秩祀志》载:“冉进士祠,在遵义府城西南隅。”明代长官司(今道真)人何敏树曾写有一首《谒冉进士祠》,被清人唐树义等选编的《黔诗纪略》收录。全诗为:“一自先生贡礼闱,播州山水有光辉。二百年来拜祠宇,令人长忆宋雄威。”这首诗把冉从周考取进士与播州土司杨价重文联系了起来。

  三、结语

  播州杨氏在黔北的统治长达七百余年,对黔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十分巨大。在一定程度上,今天的黔北文化与杨氏土司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是密切相关的。以乌江、赤水河为依托的农耕文化,以川黔驿道为主轴的通道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酒文化,以湄潭、凤冈为代表的茶文化,以杨粲墓及黔北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中世纪城堡海龙屯为代表的军事建筑文化,以及真州土司历史文化遗存等都是播州文化的子文化。

  真州作为播州宣慰司下属的六大土司之一,郑、骆、冉、韩“四司分管真地”。无论是古城、官厅、营盘、宗祠、墓地,还有民间文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的乡愁记忆在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