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476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25

侗乡宝典 碑文双绝

——平翁百首籖诗碑揭秘

□文/图 陆景川

  在锦屏县九寨百里侗乡,有一个平翁村。平翁其实不平,方圆仅两三里,因地形坡冲交错、状若莲花而闻名。特别是村背坡垴密林中隐秘的百首籖诗碑,令近年来前往探奇的专家学者扑朔迷离,颇费踌躇。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前不久在考察九寨侗族文化时,曾惊喜地赞叹:依我看,“平翁百首籖诗碑”在全国也属罕见,它是大山里侗乡的文化宝典,是侗家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寓所,它已成为侗家人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因此,对籖诗碑要加强保护,可先制成拓片在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馆展示,如条件允许,还可重新刻石立碑,将原件移入馆里,作为镇馆之宝,传示后人,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这里就是说,要对“籖诗”进行全面研究,发掘和揭示它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用以丰富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有时隐藏着玄机。就像偏僻遥远的九寨侗乡,何以会在高山密林中隐藏着用汉语镌刻的百首籖诗碑,而且完好保存近百年而传承至今,又是哪位高人出于何意留下了这个不朽的生花妙笔?

  “籖诗”,特指放置于庙宇庵堂中供信徒解惑使用的制式诗文,一般为书写神明答案的七言绝句或五言绝句。简单说,“籖诗”就是神明与信徒的对话。“籖”,就是预言的意思,指一种预测与推断。因“籖”“签”相通,故也称“签诗”。据专家研究,签诗来源甚早,相传于西元前后的中国汉朝就有类似的签文出现。之后,道教信徒大量运用。当教徒们因某件事情的吉凶祸福难下判断,或对一些讯息象征感到疑惑,决定前往道教寺庙请求神佛指示时,就会去抽“签诗”,俗称“抽签”或“求签”。根据西元九世纪间的《玉壶清话》记载,当时求签活动已甚为流行,后来甚至将签诗范围扩大解释至所有预言。可见,抽签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影响极深。而现行寺庙盛行的签诗,依不同签诗数量,通常可分为“雷雨师一百签”(100首)、“六十甲子签”(60首)、“观音一百签”(100首)与“观音廿八签”(28首),另外还有吕祖决疑神签一百首等。虽然“籖诗”历史久远,事象纷繁,但通过由表及里的梳理与分析,可以认为“籖诗”的出现,至少必须有几个方面的条件:一、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吉凶祸福难下判断,祈望能够趋吉降福的社会心理诉求;二、应有寺庙或庵堂的文化空间;三、要有编撰“籖诗”的文化传承人等。而“平翁百首籖诗碑”的出现,也应是在如此文化背景下方才应运而生的。

  如今的平翁,地处九寨(原为九寨区)高坡东麓小江流域,为锦屏县平秋镇的一个行政村,距镇政府与县城各有12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辖平翁、培力、岭隆三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计259户1120人。全村土地面积10191亩,其中林地7665亩,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个山高林密、地窄田少的传统村落。

  据方志记载,早在明代中期,侗家先民吴、杨、王数姓曾先后辗转,落脚平翁。他们开山劈莱,落户于如今村中心的坪岭上。后各因所故,纷纷逃离。岁月流逝,至清顺治二年(1645),龙姓始祖龙朝丘方由天柱县甘洞迁入,是为岭上二度开发,人烟复现。此后彭王吴杨各姓,相继迁入。相传众姓寓居后,每至夜深人静,坪岭上时常响起“嗡嗡”之声,人以为那是神明暗示将来的热闹宝地,故起名“坪嗡”,后衍化为“平翁”。地生五谷,土育万物。为了祈求土地神灵护佑,当年,先人们栖居后,即在村背北岭山上,垒石建庙,时称“土地庙”。为方便进香,还修了一条盘山路至岭上。此后年年祭拜,人烟兴旺,村寨安详。

  然而,清初的平翁,山高谷深,雾气潮湿,蛊毒瘴疠,祸及生灵。先人活路,一靠刀耕火种,林粮间作;二是上山围猎,捕兽食肉。可是山多地少,农耕落后,只能望天吃饭;而深山围猎,虽时有所得,但虎豹豺狼,猿狖蛇蝎,凶险伤人;再加疫疠流行,人多病亡。于是,一种听天由命、凶险未卜的恐惧心理如影随身。为了预卜凶险灾祸,为了企望人畜兴旺,村寨祥和,侗家人于无奈之中只有寄希望于神灵护佑,并将道教、佛教、儒教与巫教纳入顶礼膜拜的信仰。

  民国二年(1913),平翁众姓倡议,远近村寨的魁胆、高岑、孟寨和小江的瓮寨、新寨、甘寨、皇丰等群众及众多信士,纷纷捐款,献工献料,将平翁岭上的土地庙改建成木楼“莲花庵”。庵内供奉送子观音诸等菩萨,并由素有“神童”之称的龙承晚撰写百首“籖诗”,制成签条,供于庵内,任村里人众、过往信徒自抽自判,预卜凶吉,解慰魂灵。同时,还修筑了平翁至岭上庵堂并下通河边小江瓮寨的盘山路,因路面全部铺成鹅卵石,故名“新盘路”。“新盘路”系平翁、魁胆、高岑乃至九寨通往小江及天柱县地良、高酿和剑河县大广、小广等地之要道。从此,莲花庵因地处山坳要冲,扼守龙脉,风水非凡,交通便利,引得周边邻县信男善女纷至沓来,据传举凡求子求财、求功名运程、求婚姻家庭等等,无不灵验如神。因而香火旺盛,远近闻名。

  但因岭上山高地潮,雨雾浸湿,木庙受损,民国十年(1921),平翁人又再次倡导集资修建。此次“仰及四方人众君子、善男信女各发善心,共勷美举”化缘,周边邻县各村共219人合力捐资达137352文,遂将古庵增其旧制,建成侗家建筑风格的三进间庵堂,还配上凉亭,使“亭”“庵”互衬,连为一体。在丛林掩映下,幽深肃穆,蔚为壮观,更显出深山古庵沧桑神奇之气象。同时,“勒数片之石碑,刻百籖之诗句,利远近以抄腾。”从此,四块高约172厘米、宽85厘米、厚6厘米的石碑,立于古庵阶前,犹如一排文化火炬,指点迷津,照亮行人。更供过往信徒,抄录吟诵,预测警示。由于石碑系明清时期清水江边“打岩塘”产的贡品石材,故质地坚硬、韧性度高、色青淡雅、条纹清晰且又不受风化、不生鲜苔而经久耐用;再加上勒石前,百首籖诗,经由龙承晚二度润色,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适应变化、通俗凝练的百签诗作;而且其书写碑文,楷体方正,笔画平直,宽密有度,神韵不拘。故籖诗碑传承至今,仍然碑体完整,字迹明晰,历久弥新,被誉为“侗乡宝典,碑文双绝”。

  应该说,莲花庵“百首籖诗”的编撰问世、书写传承与保存至今,龙承晚功不可没。

  龙承晚,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十四日生,系平翁开寨始祖龙朝丘第九世孙,父亲为龙荣本。承晚天生聪颖,活泼善交。曾入私塾四年,熟读四书五经,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时人誉之“神童”。相传年及少男,其在县书局对一本字典入迷,翻阅一天,爱不释手。而欲购之回家,又囊中羞涩,只好空手而归。回家之后,他凭记忆所及,伐梨裁板刻印,终因条件有限而未果。民国二年(1913),长至二十,意气风发,满腹诗书。刚巧“莲花庵”建成,奉父老之命,其广阅签文,搜经索句,日以继夜,立案挥毫,费时月余,撰成百首籖诗,并制成签条,置于庵内,供善男信女,求签占卜。因所撰籖诗,立意高远,内容博大,风格典雅,文辞精美,易为传诵,加上所求灵验,相传人神皆欢。从此,承晚才情,远近闻名,备受推崇。民国十年(1921),村老议定,修葺庵亭,镌刻籖诗,立碑存志。承晚再度受命,撰写序文,修订籖诗,并工书碑文,经当地能工巧匠龙端求设计,湖南宝庆石匠唐元盛刊刻,终使这一近百年以来的地方文物传存至今,为侗族文化增添了异彩奇葩。民国十四年(1925),天灾人祸,降临九寨,霍乱流行,匪乱四起,平翁屡遭盗匪袭击,承晚不辱使命,组织村人奋勇抗击,在与盗匪搏战中,不幸中弹身亡,年仅32岁。一代乡贤,英年早逝,四方八寨,无不哀惜。

  “神童”不幸西归去,诗碑有缘传至今。如今,人们能欣赏到的“平翁百首籖诗碑”,犹如一尊文化丰碑,坚毅挺立于北岭坡荫郁丛林之中,近百年的沧桑岁月,风雨侵袭,碑体不免沧老留痕,字迹有损,但其文化风采,依然熠熠生辉。只可惜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庵堂和凉亭蒙遭“四旧”罪名,被祸手们糟蹋,一扫而光。历尽劫波,籖诗碑文却幸存至今,实属奇迹,更弥珍贵。也许是神明暗中护佑吧,或许是其文化宝典的震慑力量,在人世间耸立起了不可撼动的精神祭坛,迫使那些破坏者流投鼠忌器。如今,带着尊崇敬畏的目光,游人们细细察看,那碑文全系阴刻,四块石碑都有碑眉,分别是“籖碑厥灵”“预报分明”“乐襄此举”“福作身孙”。第一块碑先是一段序文,简述平翁村史及莲花庵、籖诗碑的来历与求签灵验之影响等,随后则刻录籖诗29签及其解语;第二块有35签及解语;第三块有33签及解语;第四块只有3签及解语,之后为捐资者姓名与捐资数额,碑末落款为“大中华民国十年二月吉日众立”。引人注目的是捐资者中竟有18位信女,凸显出侗族别样的妇女文化风景线。

  百首籖诗中,标为“上吉”的有45签,“中平”的有46签,“下下”的仅有9签。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胸襟宽厚。清末民初,国事动荡,人事多舛。九寨山区,地处偏荒,贫穷落后,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民间求神拜佛,测字问卦,十分盛行,以期解脱苦海,浴火重生。籖诗编撰者龙承晚,身处社会底层,洞悉世态民情,因而在籖诗及解语中,通过托物寄寓,比喻明理,让世俗凡人在迷茫人生中看到愿景和希望,从而抓住命运契机,因势利导,拨雾扬帆,朝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奋进前行,去争取人生世态的平安吉祥。如开篇第一签为“上吉”,签诗是“一轮红日出扶桑,凤舞龙飞庆吉祥。金鸟直透青云外,乾坤万里尽辉煌。” 解语为:“万事辉煌,出入大吉。求名必显,求财必得。千般如意,好事亨通。”第七十五签为“中吉”,签诗是“君家凡事要从容,急急忙忙事必空。但看檐前蛛结网,悠然张得万里虫。”解语为:“凡事从容,在细推求。诸凡有用,自不落空。顺天安命,花有拾荣。”以上两签,告诉人们,世界是美好的,江山是辉煌的,希望是有的,梦想也可成真,凡事只要像丝蛛结网,从容不迫,方法得当,不懈坚持,定有收获。第九十五签为“下下”签,签诗是“养马培花空费力,攀高望大枉劳心。劝君莫信悬河口,祸不招来忧不惊。”解语为:“防火难,惹是非。求财少,婚姻迟,病讼少,离小人,宜守旧,待时亨。”这一签虽为“下下”签,但它却告诉人们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凡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轻信妖言误导,就能避开灾祸,惊忧不乱,等待机遇,时来运转。

  同时,“上吉”中,虽有45签,却无一雷同,其余“中平”和“下下”亦是如此。百首籖诗,内容繁富,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为人文,无所不包。但又各有所指,皆有所寓,赋陈比兴,巧用迭出,签签新意,句句喻理,字字珠玑,力避重复,实为七言绝句之佳作,令人喜闻乐见,回味思量,悟道明理,受用无穷。

  如果纵观百首籖诗,人们还能享受到诸多方面的精神滋养。

  第一,忠厚积德,行善修身。如“第二十六签:郎君险被祸沾身,斋戒祈神保太平。快把前非都改尽,忠厚存心福自申。”“第五十六签:家门喜庆自天来,丹凤衔书天下开。积善不必求福庇,果然恩德化凶灾。”签诗谆谆喻理,为人只要积德行善,忠良敦厚,痛改前非,定会神明护佑,化解凶灾,福祉降临。这和儒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有异曲同工之效。特别是青年人,更要注重修身养性,不可妄为。第五十八签云:“莫怪身心命不坚,皆因花酒误青年。纵有灵丹堪延寿,只恐天官降不全。”

  第二,笃志好学,苦练成功。如“第十签:功夫未到枉求人,好把丹衷理理行。火仗红炉炉仗火,何愁丹药炼不成。”“第四十八签:若要求谋并不难,何须涉水与登山。孙康当年功名遂,黄卷青灯丹桂香。”签诗鼓励人们要志存高远,狠下功夫,寒窗苦读,历经磨炼,才能成功。这里还用了晋代孙康寒夜映雪苦读成才的典故,和须具备赤胆忠心如丹炉炼药艰难追求的隐喻,说明功到自然成的朴素道理。

  第三,小心谨慎,居安思危。如“第五十五签:风恬浪静好作舟,只恐滩头水急流。嘱咐稍公拿稳舵,小心撑去免忧愁。”“第六十九签: 船过顺风险在江,神人相助也无妨。莫恋上林花似锦,劝君收拾早回乡。”这里警示世人既要“小心行得万年船”,更要经得起“花花世界”和“糖衣炮弹”的考验,否则歧途难返,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四,人际和睦,孝悌家和。如“第三十八签:伴侣和时万里通,处处行船遇顺风。东南西北皆和意,幸同梅竹遇老松。”“第七十六签:兄弟怡怡孝顺家,紫荆茂盛复开花。同心作事皆如愿,钱谷丰隆映日霞。”籖诗启示人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如船顺风,左右逢源,社会和谐,共享安宁。讲究孝悌,家和事兴,天从人愿,前程似锦。

  第五,坚持初心,方得始终。如“第三十四签:久困篙莱未遇时,茅庐炼药有谁知。四九春风人物阜,足踏蟾宫折桂枝。”“第六十四签:黄金不惜事能成,作速图为莫暂停。碧玉琢磨须费力,工精艺湛自然明。”道路是曲折的,磨炼是艰难的,但是只要不惜代价,不弃初心,攻坚克难,炉火炼丹,匠心独运,就一定能够工精艺湛,蟾宫折桂,收获成功。

  第六,与时俱进,开创新局。如“第八十六签:世事如棋局局新,一方下雨一方晴。几圆几缺天边月,常见新人换旧人”“第九十签:枯木逢春二月天,枝枝叶叶又争研。?看后代胜前代,好把瓶花对景鲜。”面对社会风云,身处纷繁人世,一定要世事洞察,胸有定力,勇站潮头,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奋力开拓,方能迎来繁花似锦新未来。

  综上之述,百首籖诗,内涵丰富,哲理精深,它们成了侗家人禅悟于心、外化于行的人生信条,是慰藉侗族社会世道人心的精神滋养,因而并被写入村志、镇志及县志。

  多少年来,大山里的九寨人受这些籖诗的润泽与影响,并以“神童”才誉义举为动力,积极用事,不弃初心,多有所得。后来,人口不足两百的平翁,在民国后期涌现了一批学人,其中4人考取榕江国立师范,2人考入天柱县高中部,2人考入锦屏县中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更是人才辈出。1990年代后,龙承晚的孙辈后人龙登典几兄弟因受家学影响,“籖诗”熏陶,均能“黄卷青灯丹桂香”,分别考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等名校,村里考取其他大学专科、本科的达80多人。而九寨侗乡的其他子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也都榜上有名。

  学子们映雪囊萤,金榜题名,而林农们则勤劳夺冠,享誉京城。据记载,平翁林农龙求坤、龙承禄、王启发等栽种的两千多株杉林,1958年引来省长周林、副省长吴实亲临平翁考察,并被树立为“十八年杉”的样板,时任大队支书的龙求坤被评为全国英模,前往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造林英雄王佑求自上世纪60年代起,率队上山,安营扎寨,披荆斩棘,拓荒造林,办起了贵州全省的第一个队办林场,擎起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树立的“全省林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在九寨高坡迎风招展,高高飘扬!他先后18次被评为县、州、省的劳动模范和特级劳模直至全国劳动模范,197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的亲自接见,并颁发给他奖章、奖品和证书。

  如此说来,籖诗的精神营养及其润化作用,还真有些“灵验”。不过,平心而论,对于籖占与籖诗,也不过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心杂则不灵。对此,著名籖占专家林国平教授在其《籖占与中国社会文化》中曾深刻地指出:“籖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其世俗而又不粗俗的占卜形式、通俗又不失典雅的籖诗、简便易行又不失庄严神圣的籖占过程有直接的关系,籤占不但能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层信众的实用功利性宗教信仰和审美诉求,还具有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变化、适应不同国度、不同族群需求的机制。至于籖占特别‘灵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中有籖占中概率性的客观存在,有籖诗的模糊性、趋吉性和庙祝或解籖者的圆通性的解释,还有籖占者对神明的敬畏心态和对籖诗‘灵验’的预置性心理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然如此,那解开“平翁百首籖诗碑”文化宝典奥秘的钥匙,我们就算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