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472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18

  绥阳:衍生产业链 助脱贫攻坚

  □黄 云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在推进精准脱贫、乡村振兴过程中,绥阳县太白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有效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近期,该镇官庄村贫困户周祥正在技术员指导下种植清香黑桃。“为了让我们尽快脱贫,政府免费发放核桃苗,通过种好核桃来提高收入,我们会努力脱贫的。”周祥说。

  早在2013年,该村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利用撂荒的土地,鼓励常年在外务工村民叶佑华返乡创业,带领群众种植清香核桃1700余亩,通过大户引领脱贫致富。

  经过近5年精心管护,今年首批核桃挂果丰收。为打开销路,叶佑华成立遵义圣力种养业发展有限公司,并用自己的头像作为LOGO注册商标,精美设计包装做成礼盒;创新销售模式,开发微信公众号平台“圣力农产品社区”,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已销售核桃6万余斤、实现产值20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50余万元。

  同时,叶佑华利用核桃仁夹的分心木,加工制作成分心木养生茶,使6万斤核桃增值2至3倍。精深加工不仅玩出新花样,还改变这颗坚果的外形,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核桃产业带来了“新钱景”。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官庄土生土长的致富带头人,叶佑华近年来一直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践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机制,全力带领农户发展核桃产业。

  在投入大量精力做核桃深加工、产品研发,以此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他还把眼光瞄向方竹笋。利用当地10万余亩竹林、年产鲜笋约500吨的资源优势,从市场收购鲜笋加工成泡笋、干笋等二次生成产品,有效解决30余人就业问题,全年支付运输费用、工人工资100余万元。

  “叶佑华带领村民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依托太白镇的生态、资源优势,把核桃种植、方竹笋二次加工作为推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太白镇党政负责人如是评价。

  在绥阳,类似遵义圣力种养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有10余家,它们积极响应政府“旅游带动消费”的远见思想,把本地农副产品包装成“绥阳礼物”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年产值过亿元;涉及农特产品上百种,通过衍生农特产品链,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助推器。

遵义圣力种养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展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