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455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16

家的变迁

□李培志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短短几十年时间,我就经历了农耕、工业、信息三个时代,正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家的生活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受益,这四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大变革,我家的生活变迁就是一个缩影。

  我的老家住在玉屏氵舞 阳河畔的安坪村,依山傍水,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盛。大哥是1972年的,二哥是1974年的,我是1977年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

  土地下放到户后,我家分了10多亩土地。1984年,我上小学一年级,这时我才真正开始记事。但我清楚地记得,虽然家中仍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缺油少肉,但能吃饱饭了。

  刚下户那几年,父亲种地的积极特别高,只要稍有一块平整的地,他们都会扛着锄头去开垦出来,种上高粱、小米、花生、黄豆,包谷。那时,我家三兄弟都会随着父母去做农活,父母锄草,我们就捡草,父母扯花生,我们就摘,父亲犁土,我们就种包谷、撒豆,每天早出晚归。

  虽然这样的日子很辛苦,但看到自家有了土地,付出的艰辛劳动换来的巨大收益,对于饥饿了几十年的农民来说,能有土地的使用权是多么珍贵。父亲相信,只要通过辛勤劳动,自己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祖辈留下来的老木房,总共加起来仅50余平方,照明用煤油灯,基本上是三兄弟共挤一床,晚上读书写字共一盏灯。晚上老鼠闹得特厉害,到处是老鼠打的地洞,还肆无忌惮地从眼前穿来穿去,从傍晚一直闹到深夜,只有让老鼠吃饱了才消停一点。

  那时候的生活极为简单,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也没有电扇,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大事。白天,人们拼命劳作,只有在晚上才互相串串门,围着旺旺的火炉拉家常,唠叨东家长西家短,如是夏夜,大家团聚在院坝的操场上,讲述从各处收罗来奇闻轶事,虽然贫穷,却宁静而安详。我也特爱听他们讲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由于刚刚有了土地耕种权,每到秋收时节,那劳动场面蔚为壮观,上交“公余粮”也特别积极,寨里排成长长的交粮队伍,挑着稻谷争先恐后去县城,这种衷心拥护从他们的脸上看得出来。交完了粮食,得到一些余粮款,就顺便砍几斤肉、打几斤包谷烧回家改善一下伙食,有时扯上几尺青布,做套把衣服,以便穿得体面一点地去走亲访友,有时一去就两三天。

  我家有6亩稻田,包括伐林开荒共18亩,大大小小共40多块。前几年吃杂粮,越到后来,杂粮根本不吃了。但土地分散了,干活就显得特别累,一年到头没有一天空闲。那时交通极为不便,虽离县城才几公里,父亲赶场基本上是卖粮食,挑了满满的一担去,回来总要带些馒头包子糖果之类的哄小孩的东西。父亲说,很累,但心里很甜蜜。

  1984年11月,玉屏成立了侗族自治县,成立当天,我们全家都来到了县城,在玉中操场观看了成立大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观看了游行的彩车。那时候,我好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刚入学不久,我便努力读书,期望以后日子过得更好,特别想到北京去看一看。

  土地下户后,老家的生态急剧恶化,大量的毁林开荒,每当暴雨一来,大量的泥石流破坏了农田耕地达到惊人的程度。物极必反,种下去的种子遇到干旱几乎绝收。种了几年之后,肥力跟不上,土地越来越贫瘠,慢慢就弃荒,政府于是从1988年又大兴植树造林,我还亲自种了半亩多,现已是郁郁葱葱,做家具材料不成问题。

  1988年,老家第一次用上了电灯。不久后,寨子里第一次有了熊猫牌和华日牌黑白电视机,第一次看上了《西游记》和战争片,特别是香港版的《上海滩》,电视机的走入生活,让世世代代只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村人知晓了外面的世界,原来竟是如此美好,《外来妹》唤起了一波波“杀广”打工潮。

  1989年,我们村还没通公路,有氵舞 阳河之隔,交通不便,我家买了一匹马,15岁的二哥便当起了赶马佬,为村里有积蓄的人家拉砖、砂石补贴家用。当时,寨子里的马车很少,初步解决温饱的村民修房屋是第一大事,要求拉货还得提前预约。有活干就有收入,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家的境况才有的真正的改变。

  1991年,我们寨子里发生了一场火灾,把发生火灾的农户家的财产化为灰烬。很不幸的是,发生火灾户是我们的邻居,仅一路之隔。我家虽然毫发未损,却坚定父亲勒紧裤腰带建房的决心。全家都知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大火回到解放前,教训是最好的教材。这一年,我上了中学读书。

  二哥拉砂,拉脚岩,运散装水泥。父亲向亲朋寨邻居借钱,买木料,与家族协商换屋基……经过一番筹备,1991年冬天,在寨邻的帮助下,平地、挖屋基,做水泥空心砖。1992年底,建筑面积140平方米砖混平房正式建成,我家从此有了新居。虽然朴实,但圆了几代人的新居梦,总造价不过1.4万元,父亲打算,给我们三兄弟各一间,但每间只有30平方米。

  1994年,我考入凯里一所中专学校,家里为了送我读书,每年都是东拼西凑。课余,我把大量时间用来学习写作,这对我今生从事的职业影响至深。同年,二哥也应征入伍,去了首都北京成了一名炮兵。通信不便,与家里交流靠写信,白纸黑字,时间稍久就寄张近照。

  在整个学生时代,我的生活是比较艰辛的,除了必要生活开支外,几乎没有什么零花钱了,有时还靠借钱度日。那几年里,我没有买像样的新衣,没有穿过一双皮鞋,没有一次真正旅游,总在利用业余期间写点稿,然后投向校园广播台、凯里晚报社……几年下来,有不小的收获。

  我们称对手艺的熟练程度为工、匠、师。大哥从八十年代末就做起了泥水工,多年来的磨砺,手艺已今非昔比。在我眼里,大哥技术进到了匠级,在一些人眼中,大哥是建筑师,虽书本理论不多,但来源于实践的经验让他技艺日益精进,成为远近小有名气“活路做得好、讲信用”的匠人,所以,找他建房的农户很多,都是别人主动上门找他。

  正是有了过硬的技术,大哥从1996年结婚次年分家后,日子越过越好,不到10年间,2001年,他正式实施自己的修建住房计划,安坪村老活动室就是占用他的地,他紧挨着活动室修了一幢两楼一底,总面积180平方米的住房。他以一己之力,建筑面积超过父辈,舒适度优渥许多,虽然这个过程用了6年,但还是实现了他的安居梦。

  1998年,我走出校门踏上了工作岗位,从此,我真正走上写作之路。那年,二哥也退伍还乡,几经摸爬滚打,心比天高的他却一次次失败。教训即教材,他最后投入到打工队伍,跟别人学建筑搭架子,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加上一股韧劲,使他很快如鱼得水,一幢建筑从开工到完工,在搭拆之间一次性务工收入数万元。他2006年结婚,4年后就修了一幢两楼一底300平方米的住房。

  2000年,电信部门为父母安装了一部电话,有时打个电话回家。2001年,我用上了爱立信手机,不久,大哥二哥都用上了手机。2002年,有了在学校时的写作积累,我调到玉屏报社从事采编工作,见证了许多城乡发生的新鲜事,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使我在写作道路上有丰富的素材,也开始了我的职业化写作之路。

  两位兄长都是依靠从事建筑业得到了实惠,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滋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既方便,又快捷,且卫生,省力省时舒心,彻底告别了柴火时代。他们长期从事建筑业,用信誉与质量赢得行业的认可,在圈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中不仅没有外债,还有不少部分储蓄。

  2007年,我向亲朋好友借了几万元在县城购置了住房,面积虽然不大,舒适欠佳,但很惬意、坦然,因为那是我自己的房子。2009年,我结婚了,直到几年后才还清了所有债务。

  当我们全部完婚后,看到孙子孙女降临并一天天长大,父母的操心才少一点,而他们却日渐老去,岁月不饶人,而今见双亲已是满头白发。从承包到户后,我家的地在不断地减少,或自身建设需要,或为公益修路,或被政府征用,能耕土地不到承分时的三分之一,但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改善。

  2014年,高铁从我家门前通过,离高铁车站仅3公里,门前的320国道从门前修过,每次上街,乘坐的都是便捷的公交车。母亲说,真想不到们大马路会修到这里来,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们乡下变城郊了,靠渡船的日子再也一去不返了。

  就在2014年,家中那座固定电话勉强可以用,人人都在用手机,座机是十分不便的。于是,我提出给父亲买一台老人机,父亲极力反对,他说自己老了,买了也是多余,还不停摆手以示拒绝。我就说:“你上街找我可以用别人电话,我找你到哪去找呢?”还故意发火说,下次你叫我来见你,我是不来的,我又不要你出钱。

  父亲无法说服我,终于同意我给他购买一台老人机,他用了大概半年后的一天,他用别人电话打给我,说手机不小心掉厕所里了,捞上来后用电扇吹干也不能用,特地叮嘱我给他再买一台,还一再强调说:“这次是我出钱,现在没有手机硬是不方便。”我则笑着说:“以前是我劝你用,现在是你催我买,态度变化这么快?”父亲咧嘴只是笑。

  2015年,全家唯一不用手机的母亲成了最后的堡垒,一次从城里步行回家,忙坏了家里所有人,托亲托友找也无果。当她晚上8点才回到家时,被父亲一顿臭骂,我们晚辈则又说到手机。几天后,母亲也用上了手机,父亲则成了她的老师……那一年,侄女考上了贵州大学,成为我家第一位大学生。

  老家的房子是1992年修的平房,当时还基本上是空心水泥砖,从2000年后陆陆续续修了许多水泥板砖房,不少还是两楼一底,且装修得一幢比一幢美观,与寨邻相比,已显得十分陈旧。

  2016年,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几兄弟一起凑钱1.5万元,把老房子前前后后粉刷一遍,看到老房维修一新,还新修了洗澡间,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我心才有一丝安慰。维修一新后,父亲也把电视机从老样式换成了平板的,天天坐电视机旁收看玉屏的新闻节目。

  如今,家里的物品几乎找不到四十年前的老古董了。他们最跟不上时代的用了老人机,只负责打和接听电话,与我们还是一个亲友网集团里,记不着我的具体电话号码时,却记得我们的亲情号。在新年里,我们年轻人在微信群互发红包,看着我们的兴奋表情,他们不得不感叹这个时代的巨大进步,而这种科技进步,就在十年前就不可想象。

  我每次回到老家,看到如此巨变,饮水思源,心底总升腾起一种巨大幸福感,感佩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惊人成就,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里,见证这么多伟大的变革,也催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二哥21年前入了党,我14年前入了党,大哥也于去年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