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企走向更广阔舞台
□李 拯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有一个细节意味深长:参加座谈的企业既有大型民企、也有中小企业,且发言的10家企业大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制造业。这体现了参会企业的广泛代表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更体现了党中央对多种类型民企的关注和关爱。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不仅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更为当前经济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表态,给民营经济吃了一颗定心丸。”这是大多数企业家的共同感受。从数据看,民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可以说,若无民企健康发展,即无整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能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且须走向更广阔舞台,这已成为从党中央到全社会的基本共识。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如此背景之下,一些民企有困难是难以避免的,舆论场的杂音、噪音也不时出现。但是,“不要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从宏观看,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有着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从中观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从制度看,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些条件,正是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的基础,也为民营经济闯关夺隘提供了保障。换句话说,现在民企遇到的困难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广大民营企业家理应有这个信心。
观察此次座谈会,党中央对民企的支持针对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体现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会议提出6个方面的政策举措,每项都是“干货”、都抓住了问题的“七寸”。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要求“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求“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明确“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可以合理预期,未来一系列“有意义、有温度、能感知”的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政策效应会进一步释放,切实解决税收、融资等方面的燃眉之急,让民企在政策上有更多获得感。
座谈中,一位企业家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民企最大的挑战是民企自身,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成为大胆创新的勇敢者。这说明民企要渡过难关,不仅需政府创造条件,更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产生等靠要的想法。“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敢于尝试、大胆创新。如今,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崛起、人口老龄化正形成巨大需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绿色发展正创造着难得机遇,这些因素都将为发展打开巨大想象空间。发挥企业家精神,辨识并抓住新机遇,广大民企即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新生长。
座谈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与每位参会企业家一一握手。在此过程中,企业家们都谈到了一个词——信心。对一个国家而言,经得起暂时困难的考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对一家企业来说,经得起逆风飞翔的检验,才能成长为一家伟大企业。有党中央坚定支持、有各项改革举措得力保障、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中国民企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