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5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09

江口:梵净深处茶飘香

□王勇平

  近期,走进梵净山下的江口县怒溪镇骆象村、坝盘镇都村村等地,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绿浪般的茶垄浮现,随处可见茶农施肥、管护茶苗的忙碌身影。

  从荒芜田园到万亩茶园,从良莠不齐“小作坊”到品牌建设,从单一产业到茶旅融合发展……近年来,江口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鏖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奋力走出了一条茶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量变之路:占山为王实现“撑杆跳”

  在官和乡江溪屯村,连片的茶园依山就势绵延不断,石板小路蜿蜒穿行在茶园中。茶园负责人陈礼江忙着“指挥”50来号“茶农大军”除草、施肥……

  “茶园已经进入管理期,必须及时做好茶树修剪、水肥保持和减少病虫害管理,才能起到扩大采摘面、提高明年茶叶产量的作用。”陈礼江介绍说。近年来,该村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成为全村人的绿色财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江溪屯是江口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而在2007年以前,茶产业对江口来说还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尚不足0.5万亩。

  事实上,江口地处武陵山腹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壤PH值在4.5至6.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所生产茶叶叶绿素、氨基酸等含量较高、品质好,是发展生态有机茶园、出口茶园基地的绝佳区域。

  2007年,该县正式提出将茶产业发展成一个“衣食万户”的朝阳产业,并出台《江口县关于加快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编制《江口县生态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茶产业从此被纳入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导特色产业规划。

  为推动发展茶产业,江口还按“强基地育主体、重加工提质量、融文化创品牌、扩市场抓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扶持力度,不断推进生态茶园、加工厂建设,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茶园建设热潮。

  十年来,江口引进、培育规模以上茶叶企业49家,整合项目资金、社会资金11亿余元投入茶产业发展,建成生态茶产业基地15.72万亩,实现茶叶年产量6800吨、产值达6.81亿元,辐射带动61个村6.72万人增收致富。

  绿了山头、富了农家,江口茶产业一路风光、凯歌高奏,成为当地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少有的“撑杆跳”。

  质变之时:百花争妍占领“制高点”

  走进江口县鑫繁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车间,一座7米多高的大茶机映入眼帘,60台单个设备连成76米的整条生产线,可自动化完成对茶叶进行切断、杀青、冷却分散、烘干、茎叶分离等操作,大大增强了标准化生产。

  “这条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自主研发的碾茶生产线。”该公司技术员苏渊卉介绍说,“设备加装了传感器、PRC控制器,使不会做碾茶的茶农,也能非常快地进入角色。”

  量变引起质变。“以前这里茶树品种单一、技术匮乏,茶农单干形不成规模,产业发展良莠不齐。”江口县茶叶局负责人介绍说,随着茶园规模迅速扩大,该县坚持以规模化、集中化、良种化、品质化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茶叶标准化水平。

  在品种选育方面,江口选择以福鼎大白、龙井、中茶108等国家级良种为主,并成立全县茶叶技术服务综合指挥部,依托“三农专家服务团”建立茶产业技术服务跟踪体系,明确专人专职负责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据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相关机构检测,江口生产的绿茶产品可溶性氨基酸含量达5.7%、茶多酚达26.2%、咖啡碱达5.2%,梵净山白茶可溶性氨基酸含量达9.28%、水浸出物达43.02%,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为推进品牌建设、市场推介,江口无公害茶园认证、无性系良种比率均已达100%,当地生产的“页岩珍珠”“梵净翠芽”“梵净山绿宝石”等茶叶产品连续斩获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及中茶杯、国饮杯“特等奖”等40多个奖项。

  好山好水孕育好茶。近年来,江口茶企先后注册了“欧标抹茶”“梵净翠芽”等系列商标,组织参加各类茶博会80余次,该县生产的抹茶、梵净山茶、绿宝石等茶叶产品已成功进入美国、欧盟等国外市场。

  此外,该县还依托贵茶集团与18家茶叶生产企业签订联盟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形成茶产业联盟,推动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嬗变之美:绿山富民绘就“幸福景”

  16000亩茶园、14家种茶合作社、4家茶叶生产企业、4家制茶加工厂、6条生产流水线,是怒溪镇骆象村1076户4286人十年坚持发展茶产业、走生态脱贫路的成绩。

  不曾想,年产值近亿元的省级茶产业示范园区,在今年之前还是一个省级一类贫困村。“骆象四面坡,干田黄土多;粮食产量少,贫困人口多;如今家家种茶树,漫山遍野起绿波。”这段顺口溜就是骆象昨天与今天的真实写照。

  十年来,为支持骆象村级经济发展,江口在该村累计投入生态茶产业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农村能源、绿色环保、退耕还林及“一事一议”工程。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骆象茶产业崛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到茶园务工或发展茶产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茶产业已经覆盖全村贫困人口,全村有半数家庭从事茶产业,剩余村民或生产、或加工、或销售,都吃着‘茶叶饭’。”村支书杨茂华高兴地说。

  入驻该村的贵州江口梵净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茶叶基地每年用工达6000个以上,带动全村群众就近就业,每年仅劳务支出一项就达70万余元。

  “去年从公司分红3000元,加上每个月2200元的工资、300多元的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年底的时候我们家就脱贫了。”该村上街组村民曾启发算出了自己的脱贫帐。

  此外,骆象村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茶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利益覆盖,并建立“631”利益分配模式,有效促进了村集体与贫困户实现“双增收”。

  近年来,江口各村寨依托茶产业强势崛起,坚持以茶为媒、做足“茶”文章,在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前不久,该县依托铜仁市“一带双核”建设,明确提出“一核两区”奋斗目标,为加快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旅游,形成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