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45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09

“探路者”王静

□蓝天阳

  她,从四川的小丘陵到9次登顶8000米雪山,143天完成“7+2”地球九极探险,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徒步抵达南北极点;她,是中国首个完成珠峰极限马拉松的女性;她,是一位坚定的社会公益事业推动者;她,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她,从打工小妹到执掌上市公司……她,就是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联合创始人王静。

  一头短发干净利落,独立、睿智、果敢,勇于超越、始终卓越,像高山雪莲一样坚韧且奋力向上。在众人眼里,王静就是这样一位成功女性。

  身为探路者联合创始人,王静于2007年卸任副总经理一职,并逐渐淡出日常管理层。此后,她以登山探险家的身份活跃在户外圈、企业家公益圈。时隔十年后的2017年11月,她又回归企业日常经营者的角色,主导了探路者“回归主业”新战略。

  “十年后再次回到探路者,并不算是我的二次创业。因为,我从未离开过这里。”王静在出任探路者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兼总裁时说。

  白手起家

  谁也想不到,20多年前的王静只是在餐厅端盘子的小姑娘,还是一个因说着一口四川“椒盐”普通话而被同学笑话的农村女孩。18岁时,初中文凭的她带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前往城市打拼。她没想到自己会有今天的成就,那时每天想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勇敢地去执行”。

  10年时间,王静已从餐厅服务员变身为户外运动领域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

  翻看王静履历发现,她身上有很多“励志”“逆袭”的标签:女性、出身农村、初中文凭、首份工作是餐厅服务员、企业创始人、登山探险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等。对于外界贴上的标签,她回应说:“人生不该受限。我一直在学习进步,做自己想做、有兴趣做的事情。”

  1993年,川妹子王静初中毕业后生平首次坐上火车,离开四川资阳老家,来到广西北海一家餐厅做服务生;随后结识她的先生盛发强,然后一同创业。

  他们真正的创业之路,开始于一顶帐篷。忆起当年的创业经历,王静感慨地说:“第一顶帐篷是我亲手缝制的。那时还没有户外市场的概念,它只是一个产品。当时盛总是做测量的,经常在户外工作。我们都向往着出门在外也有个家的感觉,所以当时的广告语叫‘身上背个家,伴你走天涯’。”

  1999年,王静夫妻俩从广西北海转战北京,在香山脚下的两排平房里,“探路者”悄然诞生。历经20多年发展,公司以持续创新突破引领行业发展,成为中国户外用品市场的领导者。

  公司为何取名为“探路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当时恰好有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中文译名为探路者,这也恰恰吻合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从四川农村辗转到广西北海、再到北京发展,这是一个人生探路、探索和寻找自我的过程。探路者便代表让人有无限想象、不断探索的可能性,所以我就亲自手绘了公司Logo。”忆及当初,王静仍有些激动。“公司logo是一只大头鞋,上面有一个指南针。为什么鞋子上要画一个指南针?因为指南针代表了指引方向。”

  探路者成立之初,王静主要负责帐篷产品生产,从设计到画版、裁剪到缝纫、印染到组装、订单谈判到交货等,整个制作流程凸显了“产品经理”的重要职责;盛发强则负责产品的营销策略、公司其它重要决策。随着企业飞速成长,夫妻俩便打定主意: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做国内独一无二的户外品牌。

  2009年,探路者作为首批创业板企业登陆深圳交易所,成为中国户外用品第一股。

  寄情险峰

  王静是首位登顶海拔8156米马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首位登顶海拔8516米洛子峰的中国女性、首位3次从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女性……

  攀登险峰,成为王静2007年至2017年十年里最重要的事。她从探路者淡出后,便开启了新生活。她在记录自己人生历程的《静静的山》一书中提及:“一天晚饭后,盛发强找王静谈心,希望她能从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公司里的家庭气氛淡下来,实现去家族化转型。”

  “当时,公司想引入一位出身500强企业的高管,需要我从管理层的位置隐退。”说起此事,王静如今很平静。“新的人才引进能给公司带来更好的效益,所以适时需要舍弃小的自我。”此外,选择离开让她有更多时间陪伴两个女儿,也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2007年,王静选择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开启用脚步丈量海拔的惊险之旅,那是她工作以来首次有机会休10天长假。当年,她从一个攀登5000多米雪山的“菜鸟”到登顶首座8000米雪山卓奥友峰,从队中被视为“来捣乱的唯一女队员”到首个登顶的人,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几年间,王静先后9次成功登顶7座8000米以上雪山,其中包括3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2014年,她创下了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7+2”(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两个极点)探险项目的最快世界纪录。

  登山之于王静,一是带来心态改变,二是使她成为探路者最称职的产品经理、最合格的代言人。攀登险峰一步没走稳便会没命,管理企业一个决策失误可使之关门,企业管理与登山探险看似两件事完全不同,但亦有诸多共通之处。“登山往往面临种种生死考验,在生死面前一切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王静笑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次极限挑战在出发前可能只想着完成挑战;最后成功登顶归来、回到平地,依旧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在她看来,平常心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领导者都非常重要,甚至会影响关键性抉择。

  “经营企业有各式各样的挑战,领导者必须面对并解决问题,就要对自我、团队有基本的认知,对事件有清晰的判断。”王静认为登山与企业管理有相通之处,只有把自我管理做好了,才可能做好团队管理、发挥团队协同作用。

  身着探路者登山服的王静在不断的极限挑战中,成为自家产品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在试穿过程中对产品改进、优化给予建议。她也从未停止学习,终于有时间圆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并于201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回归初心

  时隔十年后,王静选择了回归。去年11月29日,她正式出任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确立了“聚焦户外产业,围绕主业进行资源整合和布局”的战略方向。

  “这次是盛总力邀我回来的,也许是他看到了谁能真正对公司赋能。”王静笑着说。然而,做出回归的选择并不轻松。实体零售行业整体低迷,户外用品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战略转型进入焦灼期,业绩承压等因素,让探路者在过去一年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

  面对现状,王静坦言没压力是不可能的。“我回来的前两周,几乎天天睡不着觉,眼前的问题比想象中的更多。但经过近一个月的梳理、调整、准备,把关键问题看清楚、想明白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变得没那么复杂了。”

  王静强调,“回归户外用品主业”是当下探路者的核心战略目标。她不否认从长远看,探路者将打造一条贯穿整个户外市场的生态链;而当下,“户外用品仍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只有以此为中心进行扩展,才能形成核心优势”。

  在她看来,户外市场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市场,因而户外用品企业绝不仅是简单的服装公司。“户外用品研发是有一定门槛的,包括帐篷、睡袋,高海拔缺氧环境、南北极极限产品研发等,没有实地体验经历很难研发出来。我曾经获得一些户外产品专利,这次回归也将带领团队走在产品研发一线,目前已经找到一些突破点。”

  如今,探路者的主营业务线包括户外品牌探路者、探路者童装及美国户外品牌Discovery Expedition,将旗下产品定位于“专业、科技、时尚”,着力打造极致产品并赋予新的灵魂:户外探险家、户外旅行家、户外艺术家、小小探路者。

  王静说,探路者代表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勇敢探索的可能性,坚持以推动户外文化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为使命。继往开来,探路者将继续深挖国内外户外运动市场发展空间,持续夯实提升公司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推出专业、科技、时尚的户外运动鞋服及装备用品;同时,不断推出科学合理的创新服务、互联网产品,以客为尊、以信为本,勇敢探路,步步致极。

  正如她在今年5月举行的首届上合组织女性论坛上所说:“不管是登山还是企业管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我认为一个人的竞争力是任何时候的学习意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核心能力。”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剑指未来

  探路者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上,王静介绍了探路者是如何践行环保理念的:在内部推行绿色办公室,倡议每一个人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及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开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据悉,探路者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证的中国首个绿色办公室。

  在每次户外活动中,王静都强调零垃圾出行理念。同时,探路者将环保理念引入产品设计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生产每个产品的每个步骤都做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原材料、面料必须符合国际绿色环保标准;在制作、执行过程中,所使用材料同样环保,如胶水要求是环保无苯胶,并使用超声波清洗鞋底,形成开放式微孔便可进行粘合,省去化工发粗等处理过程;工艺方面,布面提花采用新技术避免污染,要求工厂使用免打粗的超声波水洗系统……

  “当你的脚步遍及世界各地时,会发觉自然环境带来的正能量不可或缺,我们理应彼此善待。环保要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开始尝试改变,让我们一起守护碧海蓝天。”王静说。

  “户外就是一种时尚。”她一直秉持这种观念,“户外市场会越来越年轻化,科技要素则将成为我们的重要创新点、机遇点。”未来,探路者会聚焦户外用品、围绕主业进行资源整合及布局。

  王静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42.195公里就是一段浓缩的人生之路。在她眼里,不管挑战过程有多么艰难,户外始终是幸福、健康、快乐、自由、梦想的代名词,“希望在路上每个人都能跑出自己的精彩,跑出不一样的人生”。

  “只要努力‘攀登’,步步超越自己,人人都能抵达他的人生之巅。”王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