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45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1-09

消失的白云“麻姑八寨”

□文/图 王学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城郊村寨在隆隆的机声中悄然消失。而素有田园之美的贵阳城北白云“麻姑八寨”,却华丽转身为高科产业园“呼叫山庄”和太阳湖公园……

  昔日以白云区沙文镇王家院村为中心的古“麻姑八寨”,位于贵阳市郊区北部,距白云区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面为沙文镇政府所在地沙子哨街,西紧邻麦架镇高坡村的麦伍自然寨,北邻沙子哨监狱。有王家院、麻堡、董其坝、大瓦窑、小瓦窑、潘家湾、二坝塘、马厂营八个自然村寨,麦架河流从寨前田坝中蜿蜒穿流而过,形成一道美丽的小桥、流水、人家之田园风光。

  麻姑堡,明洪武初年江西都昌人王真随其父王用(水军左卫指挥使)征南入黔。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以战功实授贵州前卫第四百户长官(六品武官),驻守麻姑堡,世代承袭其职。其地清代为贵筑县北下里辖,民国为贵阳县属地。民国九年(1920年)废里甲改为区乡,设麻堡乡,乡公所驻永隆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沙文公社王家院生产大队(这是“王家院”首次作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出现),1984年改为王家院村至今。

  麻姑堡百户所设立至清道光年间,在堡子周围逐渐形成“麻姑八寨”村落。据《贵阳府志》所载:“麻姑八寨,在城北三十五里,邻麦绕寨。居民三百余户,秋米七十余石。市沙子哨场,去场五里。有河源自石板哨,下流入乌江。”所属有八寨:一日新堡;二日旧堡,三日五塘寨;四日大瓦窑;五日小瓦窑;六日新瓦窑,一名陆家庄;七日陆家湾;八曰马厂营。有云山坡、松山、围杆坡、狮子山、沙河山、陆家山、麒麟山、轿子山、潘家岩、文笔山、斗篷山、王家山、虎头山、石柱山。”在其八寨中的古迹有:永隆寺,“在麻姑堡,乾隆中建,举人吕文周有碑记。”关帝庙、观音殿,“在马厂营,嘉靖间重建”。还有五个霁虹桥:一在麻姑新堡、一在旧堡、一在五塘寨、一在陆家湾、一在马厂营。还有大桥“在麦伍寨,明宣慰使安某建”。这些山川古迹,随着经济建设的拓展而消逝无遗。

  “麻姑”为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中的神话人物,亦为道教所尊的女神仙,葛洪《神仙传》中有:“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次变桑田”。即为成语“沧海桑田”之出处。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献寿图”。也许是屯堡官民信奉仙道或在驻地修建有道观祀麻姑而得名,当年以神袛仙子而命名军事驻地的现象并不多见。

  据麻姑堡《王氏家谱》记载,其十世祖世袭百户长王士吉(字维祯),作为明王朝的一名下级军官,参加了平定“奢安之乱”中惨烈的贵阳“守城保卫战”,后率部随新任贵州巡抚王三善深入水西平乱,奉旨在马厂营屯田练兵。明朱燮元《少师朱襄毅公督黔疏草》中对王士吉的记载:《会议旧督抚功罪疏》(崇祯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具题奉)云:“又奉本部院批据贵前二卫指挥千百户越崇功、邵邦俊、沈所行、刘廷玉、王士吉、葛宗洪、朱国安、孙时荗、刘范和等呈为边抚历尽艰危,未报全黔功德;忽闻妄议,舆论难凭,极恳转题昭雪、以彰公道、以服人心事。”;《查叙前后文武官员功次疏》(崇祯四年四月二十七日题奉)又曰:“屯田守把等官沈芳、李守宗、王士吉、陈治、朱仲义、王溢苏,摧陷版筑,并绩勤劳,开荒播种,更有实效。”;《定军制卫守疏》(崇祯五年二月十二日具题奉)云:“查得初复屯田时……并守备沈芳、陈治、马骝良、王士吉等督兵一千一百二十一名,分屯料理,躬亲备锤,原议抵作战功,故各官备效辛勤,今照事定,即以战兵分往屯田,更觉省便。各官遂无所事事,除沈芳仍委管营兵外,其余若孙志学等数年胼胝之劳,与屡岁咨储之积劳绩实多,殊难埋没,合候另推。”王士吉由世袭百户,历官屯田守备、贵州前卫掌印指挥、贵州总督李若星之总督旗鼓、匀哈参将,终至南明永历御营副总兵致仕回乡,创修家谱,并在武堂寨创立宗祠。随着明王朝的覆灭,王氏武职承袭随之而亡,其后裔分房而居,耕读为本,入仕为宦,成为地方名门望族。

  清代五塘寨,明初为麻姑堡驻军练兵、训马之“演武堂”,形成寨落后故名“武堂寨”,后讹为“五塘寨”。主要为麻姑堡世袭百户王氏后裔居住,寨中有小道从上寨下到寨脚,两边形成六个相对封闭的四合院落,均为瓦木结构,万字格窗花,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大门进出。王氏院落聚集于此,得名“王家院”。据《王氏家谱》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仍叫作“五塘”。该寨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有明诰封武显将军王如尧;明天启武举人、御营副总兵、诰封龙骧将军王士吉;清关岭千总、贵州前卫操务王德元;广东省布政司印务王德明;新贵县学廪膳生王德纯、王德一、王德懋;乾隆辛卯科(1771年)举人、乾隆癸卯(1783年)大挑二等、福建宁德知县王禧。雍正乙卯科(1735年)举人、浙江清和知县王纳;道光庚子科(1840年)举人王文墉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参政员吴绪华及其子贵筑县沙子哨区长吴承培亦定居于此。南明永历年间始建,民国初年重建之哥特式门头建筑风格的“王氏宗祠”,除春秋祭祀之用外,日常用作王氏私塾学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正式开办为民国学校(首任校长王立祥),1958年改建为“贵阳市沙文中学”(白云一中前身)校址,直至中学搬迁而止。祠堂院内,原有古石狮一对,其祠堂正厅悬挂“睦族敬宗”金字牌匾,其门联云:“文物振家声,看五桂齐芳,紫授金章绵俎豆;武功传世系,继三槐庇荫,春祈秋报承馨香”等楹联。庭院中尚有建祠时所植,树干为一人合抱之粗的古紫荆花树和一株古黄杨树,还有一株树干长满包块的珍稀老树——“害羞树”。祠堂四周种植槐树,一遇开花时节,高大的紫荆花树冠犹如一朵祥云,笼罩屋宇,甚为壮观。王氏宗祠四季花香袭人,成为“麻姑八寨”的一大风景。如今只留下一张以哥特式门头为背景的学生合影照片了。

  新堡,即今大堡子,简称麻堡。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平奢安》记载:“(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二月,安邦彦率众数万渡江,与我兵大战数日。总理鲁钦力御之,抵暮,贼兵益众,而我兵因数月无饷,乘夜皆溃,鲁钦自到死。贼烧劫麻姑、孙官堡,苗仲复助逆,贵州三十里之外,樵苏不行,城中大震”。传说几个寨子“反乱年间”惨遭劫杀,男女老幼被逼在阿扎堰(麦架河)跳河而亡,后人们在众乡民“殉难”处河边上,竖一木杆挂马灯悼念亡魂,后叫灯杆田(现今的太阳湖中心位置处),殉难乡民及阵亡兵丁集中埋在潘家湾山脚,后叫“万人坟”。寨中的永隆寺,建国前后,贵筑县麻堡乡在永隆寺办公,1954年撤除寺部分建筑而建麻堡小学,后小学扩建,永隆寺原有建筑彻底消失。如今只存半边残寨,等待开发建设。

  旧堡,即明麻姑堡原驻地,遭“奢安之乱”兵燹烧劫而废移。位于王家院西北侧,清代曾有三户蒲氏居住,寨后山为永隆寺和尚死后埋葬地方,约十余座石坟,叫和尚坟。

  马厂营,明天启年间屯田守备王士吉于此建营屯田而得名。王士吉在《王氏家谱》序中所云:“至癸亥(1623年)、甲子(1624年)间,剿安(邦彦)之兵云集,楚运不至,斗米八钱,抚院王公奉旨田,擢予马厂开屯,著有成绩。奏题‘胼手胝足,辟除草昧,仓盈庾溢,士饱马腾’,升予屯田守备”。营地清代形成村落,故名。今为太阳湖公园内“马厂营山体公园”百户营盘群雕之地。

  陆家湾,在今太阳湖公园南,马厂营山体公园山脚“呼叫山庄”处。曾传说清初居住在这里的陆姓人家生意兴旺,其“银两用簸箕晒”,陆氏因“咸同之乱”遭劫难而逃亡他乡,后无人居住变为良田。民国二十八年(1939),著名法学家、国民政府参政员吴绪华(协安)归葬于此,其墓碑、华表在“文革”中被捣毁,墓葬后因征地而搬迁。

  大瓦窑、小瓦窑或因烧制砖瓦而得名,后逐步形成的自然村寨。民国初年,著名黔商、贵阳胡德隆绸缎行主人张复初定居大瓦窑,张氏与董其坝“梅花别墅”主人、贵阳名绅于德楷家族互为姻亲而享誉乡里。

  陆家庄,在王家院朱家湾与沙河山之间,小地名叫水去冲。据小瓦窑村民王怀业回忆:此地原有大小不等十多座砖瓦窑,废弃后复耕为良田。

  “麻姑八寨”经历了数百年的人间沧桑,2014年9月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沙文工业园区建设,华丽转化为高新产业园区及“太阳湖公园”,成为享誉黔中的贵阳新地标。

  沿湖漫步园区景色,马厂营山地公园上的马厂古营盘雕塑及维祯亭等建筑,再现当地屯兵戍边、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给人们留下古“麻姑八寨”依稀的历史印记,麻姑仙子再次见证“沧海桑田”之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