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经 做好“水”文章 打好“生态”牌
——沿河自治县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沿河自治县政协
沿河素有“黔东门户 乌江要津”之称,地处渝湘鄂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有国土面积2468.8平方千米,辖22个乡镇(街道),人口68.5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63%。近几年来,沿河自治县立足“神秘乌江·山水沿河”旅游品牌,本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资产,把旅游景区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把农特产品建成旅游商品,把旅游印象变成旅游形象”的思路,着力特色驱动、项目拉动、资源撬动、产业带动策略,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获得了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黑叶猴之乡等9张文化旅游名片。截至目前,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5星级标准建设酒店2家、3星级酒店3家。2017年共接待游客人数581.9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31.57%和37.50%。其主要做法是:
特色驱动 做“山”文字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显示器”,在这方面围绕“山峡·山歌·山羊”资源,提升品位,推进“最美山景”建设。
(一) 天然雕饰山峡:贵州母亲河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凭鬼斧神工,开辟了89公里五个风格别致的峡段壮观——乌江山峡,因此,古有“船在江上行,人在画中游”之意境,又称乌江山峡百里画廊。近年来,根据《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保护条例》,成功申报AAAA级景区——乌江黎芝峡,投资13.2亿元,建设景区接待中心、停机坪、旅游码头等。目前,景区佛指山——烽火台工程全面完成;霸王谷景区公路全线贯通;具有土家元素的游客接待、观景台、休闲步道、生态停车场及规范性标识基本形成;“黎芝峡”旅游接待中心、商品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综合体建设初具规模。雕饰后的乌江山峡与自然天成的黑叶猴王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互为裨益,千秋各异;同“武陵正源梵净山”优势互补,佳偶天成。
(二) 自然放养山羊:围绕“精扶贷、农保贷”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大力发展白山羊产业,参与专业合作社发展山羊,进行入股分红,惠及千家万户;有条件的农户,凭借乌江沿岸山高谷深的自然天险,把山羊放进大山峡谷,长年累月深居敞养,使沿河山羊“形神”兼备、别具一格,“饮的是矿泉水、食的是中草药、拉的是六味地黄丸”的天然品牌自然彰显。同时,突出沿河白山羊地理标志品牌,创建了官舟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白山羊原种场、扩繁场、专业合作社与养殖小区;建成年屠宰50万只羊肉类联合加工厂;白山羊年存栏40余万只,生产加工的羊肉干已畅销国内外。
(三)欣然开发山歌:紧扣“不唱山歌不土家”的生活习俗,将3000余首土家山歌分门别类,收集了敬茶歌、望牛歌、乌江船工号子、打闹歌等数十种品牌,制作了《大雨落来细雨飘》等一大批土家山歌碟子,在学校、民间广为传唱;搭建“山歌沿河”平台,多形式举办山歌大赛,使黄旭、王海等一大批歌手脱颖而出;把山歌沿河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432个行政村实施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工程,新建文化广场,开展文化广播,辅以形式自由灵活的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多方位、立体式展示土家民俗文化,使土家山歌更富生机活力;土家歌王黄旭带着县歌《这山没得哪山高》多次走进央视,土家山歌已发展成为文化品牌——“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项目拉动 做“水”文章
“项目”是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在这方面围绕“做特集镇,做活水域,做精县城”目标,提升品格,推进“最美江城”建设。
(一) 集约化构建。围绕“做特集镇”,通过移民策略,由南向北沿画廊乌江建设淇滩文化古镇、思渠特色名镇、洪渡风情小镇等文化旅游景区。淇滩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以“古”定位,投资33亿元,融码头文化、乌江文化、温泉文化与佛教文化于一体,占地面积156公顷;思渠特色名镇,以土家特色文化为概括,投资10亿元,突出土家吊脚楼、雕梁画栋、石壁雕刻、古道船家主体,自然衔接乌江黎芝峡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洪渡风情小镇投资15亿元,打造风情街、江边景观带、温泉酒店、游乐中心、水上游乐、户外运动等,该项目建成后,将承接龚滩——彭水旅游线,与龚滩形成各具特色的古镇文化游。目前,三大项目基础配套设施日新月异,特色文化不断凸显,千秋古镇仿佛“百里画廊”似“蛟龙踊跃”点缀,实现了山峡风光与民族特色的自然契合。
(二)绿色化发展。围绕“做活水域”,一是做实“山青”,推进县城区域、乌江沿岸、沿德高速、沿酉高速和G326、G211沿线裸露山体绿化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打造重点生态功能区绿色廊道。目前,全县上下风生水起、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工程,完成各类营造林36.5万亩,完成了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示范创建工作。二是落实“水净”,推进乌江沿岸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实施支流白泥河环境整治和生态治理,扫除了乌江水域网箱养鱼污染;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县城饮用水取水点搬迁;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确保了全县主要河流水质优良、城镇污水处理比例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三是夯实“地洁”,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等减排指标,加强了城市道路、工业、矿山等扬尘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垃圾回收和清理工作,实现了“吸、扫、冲、收”全方位保洁;落实“大气十条”,严控污染“六项指标”,严格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消除了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三)高端化彰显。围绕“做精县城”,推进主城区立体开发。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投资9.76亿元在思州建设温泉游乐中心;该项目是一项以温泉洗浴为主,包括商业、娱乐、康养等多功能的大型温泉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目前,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黄金山生态体育公园、屺望阁、望江楼、思州广场等城市地标相继建成;温泉大道一期、滨江大道、东岳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投入使用;思州新区开发、思州酒店、乌江渔港码头、崔家村与枕头堡棚改等重点项目强势推进;乌江丽都、思州花园城、乌江商业中心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完成了滨江酒店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土家美食一条街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启动了河东枕头堡至田坝社区以“古文化”为载体的古城开发。在湿地公园实施“梦幻乌江”工程,充分融入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元素,每当傍晚灯光闪烁、城景交融,仿佛“空中楼阁”,一幅“城在水中、水在景中、景在心中”的动人画卷。
资源撬动 做“民”文明
“资源”是旅游发展的“起电器”,在这方面围绕“扶贫开发县、革命老区县、民族自治县”优势,提升品质,推进“最美土家”建设。
(一)发挥政策引领。着眼国家级贫困县,围绕建设武陵山农特产品基地县、能源建设重点县、生态旅游示范县和乌江流域最具区域竞争力实力城市的定位,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机遇,争足政策、整活资源、激发能量、优化布局,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基础提速、生态提效、民生提质“四大行动”,呈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二) 挖掘红色文化。着眼革命老区县,按照“修复一批、重建一批、开放一批”思路,推进红色文化遗址建设,修复了土地湾革命根据地旧址;以“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在沿河土地湾建立贵州高原上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为题材,制作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在央视播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已开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纪念馆免费开放;“金角洛夫烈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物事迹已编制《迫降乌江》,向自治县30周年献礼;申报了全市最多的33处红军长征时期重要遗址:在淇滩镇铜鼓池村重建沿河县淇滩区革命委员会分部旧址;辛亥革命先驱黔军总司令——席正铭已被创作电影剧《铁血荣光》传扬。
(三)凸出土家品牌。着眼民族自治县,出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条例》,以民族村寨为内涵,秉持道法自然理念,对村寨建设进行细节微观改造,保留民族记忆;以地域文化为内核,重点打造了土家肉莲花、摆手舞、傩堂戏,堆画、藤编、十字绣和土家风情、服饰等文化产业;结合生态特色,挖掘了山羊肉、刨汤肉、九大碗等饮食文化;实质性启动了思州古城、鸾塘书院的复建工程;采用现代化媒介手段对土家民俗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构建了“以文化辨村”的“一村一品、一寨一韵”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新格局。成功申报了“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被评为“最美中国·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产业带动 做“族”文化
“产业”是旅游发展的“感应器”,在这方面围绕“生态林业、生态药材、生态休闲”目标,提升品位,推进“最美风光”建设。
(一)林业交错,一体化培育。围绕“生态林业”,按照“优化布局、规模发展”策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起了省级谯家、新景、塘坝等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示范产业带,建成茶叶基地2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23万亩、核桃基地21万亩、空心李基地11.8万亩、种草养畜基地11万亩、中药材基地2.8万亩、南丰密桔、软籽石榴、桃等精品水果1.58万亩,涉及20个乡镇320多个行政村,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本着“无绿添绿,有绿添彩”原则,在道路、园区、城乡,大力实施“绿城”“绿村”“绿道”“绿水”“绿园”“绿景”攻坚战略,科学规划、规范植树;在易地扶贫安置点配套实施美化、绿化、洁化、亮化工程;启动了村寨农户房前屋后绿化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5.95%;辅之以10万多亩的谯家、锯齿山等天然林场,以及31113公顷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形成一颗林业富集、绿色崛起、层林尽染、跨越南北120多公里的天然蓝宝石。
(二)情景交融,立体化打扮。依托“沙子空心李”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品牌,建起沙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核心区南庄及中界孙家等投产果园5.19万亩、产量7.65万吨,实现年产值4.6亿元,人称“天赐仙李”的沙子空心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紧扣核心园区,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优化布局、夯实基础、完善服务,启动了沙子十二盘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庄旅游景区综合体开发的升级提质改造。围绕“生态药材”,建成乌江生物科技研究所与3000平方米铁皮石斛及白芨组培室,种植铁皮石斛、白芨、青钱柳示范基地2000亩,种植丹参、瓜蒌等中药材4000亩,打造了中界等4个中药材种植园区。目前,正着力打造10万亩“乌江生态药业走廊”,以便发展健康养老、医药养生、温泉水疗等服务产业;中界生态中药材示范园依托李树与地上白芨、推行上树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技术,形成了1800亩“天上挂仙果、地上生元宝、树上长金条”的立体发展新格局。
(三)农旅交织,休闲化根植。围绕“生态休闲”,在县城同城发展区域,建成了中界狮子山农业休闲观光园,推进了淇滩皂渡玫瑰产业园,启动了沙子白泥河湿地公园建设;正投资1300万元,实施绿景面积3900亩,重点润色“狮子山”“玫瑰园”“湿地公园”等主要景点及附近村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田永龙回乡创业、依山伴水建家园,开辟了桂家山农旅一体化生态旅游新天地。已投资5000万元,栽种名贵苗木、花卉118个品种10000余亩,其中小叶桢楠已成林1000余亩。当前,正着力园区五大建设:聚10公里花卉长廊、水上娱乐园、空中吊桥、荷花池、水中房、林中屋等一体化建设花屋新居初具规模;集接待中心、民族休闲街、乡愁馆、民俗客栈、影院、体育场等土家民族风情寨格局成形;凸显了300亩经果林与生态有机蔬菜基地、1500米藤本蔬菜长廊及5000平方米农作物体验区的土家田园风光;珙桐、檀香、红豆杉等38个名贵植物栽种与孔雀、鸵鸟、天鹅等鸟类珍稀饲养观光园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蒸蒸日上;垂钓、环花卉长廊山地自行车、户外露营、野外烧烤等休闲康体娱乐如火如荼。该园区自2012年规划实施以来,支付农民工工资395万元,带动残疾人19人、贫困户58人就业,2017年被评为市级残疾人扶持基地和市级精准扶贫基地;该休闲养生园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