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375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21

  水族马尾绣是我省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完全用手工编制的民间艺术品。因其最古老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技艺,水族马尾绣不仅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还在2006年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水族马尾绣产业发展因在传承主体流失、产品销售渠道及模式单一以及申报项目资金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致使水族马尾绣产业发展不快。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在今年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建省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马尾绣产业保护发展力度的建议》提案——

中国刺绣“活化石”马尾绣 保护中发展的新课题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我省马尾绣产业的发展现状

  马尾绣是我省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技艺和手编制的民间艺术品,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族马尾绣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有其充足的根据,这种技艺以马尾为原料的刺绣,质地坚硬不变形,古色古香华美精致,图案光泽鲜亮。水族马尾绣是水族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制作过程繁琐复杂;绣娘首先要构思图案,在绣片上画图,然后是搓马尾、固定框架图案、填心、订金线和装订等。其中,搓马尾是一道最基本的工序,就是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搓裹成“马尾线”;马尾搓好了,绣出来的马尾绣才会精致。由于制作成品历时很长,当地人把是否精通马尾绣作为判断一个水族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开放旅游和发展旅游商品市场等,使得水族不少贫困妇女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在发展马尾绣产业中找到归属感。她们通过出售马尾绣产品,增加了家庭收入,脱贫致富,家庭地位也得以大大提高,在实现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促进家庭的稳定。

  马尾绣不仅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水族妇女尤其是贫困妇女及其家庭脱贫致富的宝贵技艺。如,国家级贫困县三都中和镇三洞社区新阳村是水族群众聚居地,也是马尾绣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因此成为闻名的旅游点,吸引不少游客和访问者。该县水族妇女通过马尾绣产业,“绣”起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也“绣”出了水族妇女的美丽人生。

  民建省委指出,马尾绣产业是当地水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绣品”。马尾绣产业在保留、发展马尾绣传统技艺的同时,不仅引领带动更多的贫困水族妇女实现“一面在家编制,一面看护老人和留守儿童,还能够脱贫致富”,发展马尾绣产业,对水族妇女创业发展,提升家庭地位都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

  我省马尾绣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民建省委认为,目前马尾绣产业的传承发展遇到一些问题,亟需加以重视解决。

  一是传承主体流失。制作传统的马尾绣,需要一种淡定、从容、耐心、韧劲的综合能力。现在的水族年轻人大多喜欢热闹、追求时髦,向往城市生活,很难像长辈那样虔诚地投入毕生精力和盛情从事马尾绣的制作;同时也是为了生存需要,尤其是女孩子更多的选择了外出打工。马尾绣在当地许多地方已经开始遭遇传承断层的尴尬。目前,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的主体仍然集中于40-60岁年龄段的妇女。根据对水族地区七所中小学的调查,水族女孩子不会制作马尾绣的比例高达72%。她们不会制作马尾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传承氛围、自己不愿意学习。

  二是产品销售渠道及模式单一,产品设计开发有待改善。传统的马尾绣主要产品为生活类和工艺类,生活类包括服装类、围腰类、绣花鞋、童帽类、背带类、荷包类工艺类主要为各种装帧精美的马尾绣绣片,将绣片贴于钱包、手提包、纪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游饰品。如何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拓展产品的空间,使之符合现代时尚审美要求,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是摆在绣娘们和有关专业公司、合作社面临的迫切问题。

  三是申报项目资金困难。虽然马尾绣产业扶持资金渠道不少,但由于信息闭塞,申报程序繁琐、申报资料要求较高,以及对资金申报主体、担保有明确限制,加之马尾绣的绣娘大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对申报资金政策的了解和争取努力,扶持项目申请率不高。

  四是优秀绣品的保护、贮存条件简陋。很多绣娘只是将新出产品销售给合作社,而对原有的极具收藏价值的绣品舍不得出售,堆放在条件非常差的房前屋后,保护不当,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很多藏品都出现了发霉、黄斑、腐烂的情况,怎样解决马尾绣藏品的保护和贮存,抢救水族文化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加大对马尾绣产业保护发展力度

  如何保护、发展水族马尾绣这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予以重视、关心和积极支持发展马尾绣产业,民建省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建设马尾绣培训基地。在水族群众聚居地的三都县中和镇三洞社区新阳村建设一定规模的马尾绣培训基地,具有培训、交流学习、展示、餐饮、娱乐、住宿的综合功能,以成为水族马尾绣的主体标志建筑物。展示传统的水族马尾绣技艺和优秀成品,吸引游客来此欣赏、购买非遗物质文化产品,在民族聚居地观光旅游休闲,可增加绣娘的收入、支持水族群众脱贫致富,又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

  ——培养传承主体。针对马尾绣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主体流失的现状,建议在三都县中小学开设水族马尾绣兴趣班,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制作水族马尾绣,举办竞赛,奖励优秀的学生和作品。

  组织成立水族马尾绣协会,培养一批既有艺术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新型绣娘,定期辅导刺绣艺术,举办学术讲座,评展作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宣传,对申请成功的绣娘给予奖励,举办形式多样的马尾绣作品大赛,增进交流,提高绣娘的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她们的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加大产品开发力度,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建议民委等部门推动相关科研院所及大学艺术院系与水族艺术家、绣娘合作,加大马尾绣产品的设计开发,使之符合现代时尚审美要求,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除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外,积极鼓励绣娘或合作社开展电商平台的销售,走出山乡,开拓国际市场。

  ——落实马尾绣项目资金支持。加大马尾绣项目资金申报力度,加强与各级部门,如省市县发改委、经信委、民宗委、知识产权局等的专项工作的沟通联系,完善申报政策,调节申报措施,在申报程序和申报资料方面给予专业部门的帮助,尊重绣娘及合作社的意愿,可寻求与有实力的第三方公司共同申报项目,以保证用好、用足专项资金,发挥作用。

  ——制定出台马尾绣传承保护规划。建议省民委支持三都水族自治县制定《未来10年马尾绣保护规划》,成立以专家为指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要负责人的“三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领导管理负责制对全县的水族马尾绣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搜集、记录、整理,形成文字、图片、音像等,实施有效的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建立健全水族马尾绣传承人保障措施,制定以建设“民族艺术博物馆”为主体的马尾绣保护方案,将保护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除此,省、州(市)、自治县政府(民委)应申请(安排)专项民族地区发展资金或招商引资,建设水族文化馆或水族马尾绣藏品博物馆(或收藏馆),对不可复制的马尾绣藏品精品进行保护,对新品进行收藏或收集,组织到国内外巡回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