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364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31

吴道安的坎坷求学路

□陶钟麟

  吴道安,中国著名 书法家,人称贵州第一笔。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贵阳女中、上海大夏大学、贵阳师范学院任教。民国时期历任贵州省政府秘书长、贵州省副参议长、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后任贵阳市政协副秘书长、副主席、贵阳市人民政府委员、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有大量文史类著作传世。上世纪四+年代为家乡建镇远中学高中部、新大桥等事业积极出力。原留在镇远墨宝多处,现紫皇阁摩崖隶书大字仍存。

  1898年3月24日在镇远顺城街府文庙附近,一个已近40岁的高龄产妇生下一男丁。吴家得此独子分外珍爱。在外帮人打理商铺的吴尚滨怎么也想不到 ,按他吴家字辈命名叫吴道安的这个儿子得文星扶耀,多年后会成为人中之蛟 。这位出类拔萃的大文才的求学经历恰似一部传奇。

  1907年,8岁的吴道安进入私塾发蒙。蒙学之启,开课便是三字经。一般孩童摇头晃脑唱读此文并未深解其意。而小道安读到“扬名声,显父母”句,却有一种祥光昭示般的异样感受。旧时教学,颂读与毛笔书写是私塾必修课。真是天生异才,吴道安刚发蒙就对书写毛笔字格外感兴趣。吴道安父亲虽入商行,却深谙习书必入法帖之道。于是买了好些唐人楷书字帖供他临习。小吴道安也确是用心,人虽小,字却写得端庄俊秀,气概轩昂。街邻见道安笔力雄健,就常请他写春联、喜、挽联。古城镇远乃藏龙卧虎之地,舞文弄墨者大有人在。门联书法又特讲究端庄正大气概,给人以瑞泰之象。这小小年纪,书法能贴上街坊人家大门,足见那笔下的功夫是很得人们认可的。然而大凡学艺,童子功为奠基之必须。学艺习书,都是寂寞修行之道。别的孩童四处尽兴玩乐的时间,道安都在案桌前静静临池,点,捺,竖,勾笔笔求似,与古代书家心会神交。年长日久,道安少时打下的扎实临帖毫端功底,为日后深入研习书法作好了深厚铺垫。更为重要的是为他的情操陶冶,静气练达,勤苦修身奠定了秉性根基。

  1907年,镇远城始办公立初等小学。第二年才创办高等小学。1910年,道安由私塾改上设在文庙学宫内的两等小学。两等就是初等和高等合为一校的学制,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执教为施秉周叙南先生。一年后,周叙南先生调回施秉任教。周先生见吴道安聪敏而勤奋好学,遂将他带到施秉留在身边继续读书。看来这个周先生也非等闲人士,识人眼力非同一般。民国开元伊始(1912年),道安别了周先生回镇远,在县立两等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校长聂友兰, 教国文的是周希颐先生。教材内容有先秦诸子短篇寓言、梁启超等人文章。学生们都喜欢上周希颐先生的国文课。道安又特喜好文学,自然格外受教益,当时作文都能用仿古笔调写出四、五百字短文而常受周先生夸奖。当然,道安求知欲望早已超出教科书之外。小学阶段,道安就阅读了《钢鉴》《三国演义》《东周列囯》《封神》《七侠五义》《杨家将》等古典文学作品。少年道安饱受中国古文学的润泽滋养,为他从文之路作了前期铺垫。

  在旧时代,一般家庭是无力资助子弟上学的。不少成大器者身处低谷时少不了贵人施援手。1914年,道安小学毕业,帮工之家,收入微薄。家里已无力支助他继续升学。但道安求学愿望一直萦绕于心。幸运的是父亲在湖南认的本堂吴姓弟兄慧眼识道安,认为此弟子业已现人中俊杰端倪,躭误不得。于是愿每年以50两白银为学杂费助道安继续求学。道安不负众望,1915年以优等成绩考进了贵阳省立模范中学。

  1919年夏,道安毕业,时逢北大和北高师来筑招生。但两校只各招二名,若录取则由贵州公费资助上学。这些考生中优劣等次平时学校早有定论。于是教师们一致推荐道安参考。然出乎意料之外,发榜下来,平时远远落后于他的同学却正取而道安只列备取。此事令道安万分颓丧。校长丁宜中亦是个识人爱才君子。于是将道安找去给予安慰,并问道安是否愿往北京先读预科班?道安知道读预科不列入公费生,他将家贫无力自费之忧坦诚告诉校长。丁校长意请镇远地方出资解难。恰巧,丁校长与时任镇远县长的覃镜清为省优级师范同学,见丁推荐信自是欣然同意。于是由镇远公助吴道安、冯吉扬、杨正基三人同往北京报考。

  真是赴京赶考路漫漫,水路旱路两个月。1917年7月初三学子从镇远禹门码 搭运货木船顺水下湖南,在水波中以每天30里速度竟走 了20多天 才扺洪江。又因转船耽误,水路半个多月才到常德;再由常德搭轮船去汉口,弯来转去,当转乘火车到京,已是天凉好个秋的九月了。彼时,京师各大学招考早已结束,又不能破例补考。来回镇远路途遥远,他只好在京补习等来年待考。

  真是命运多舛,1920年考试道安因数学拖分榜上无名,同去的亦都未录取。

  于是道安只得进北大补习班,备来年又考。在京期间,道安大量时间扎进北大图书馆,饱览精典古籍,书法名帖、馆藏真 迹。极喜好国文和书法的道安如鱼得水,任其畅游,一时眼界大开,强化了对中华广博优秀精英文化知识的涉猎。

  不达山巅誓不休,成败在此一举。1921年夏,道安再考北大,然又仍因数学不及格又名落孙山。两年考试未中,道安一度心灰意冷,情绪万分低落。正当一筹莫展之间,却路转峰迴,别有生机。这次被黜落的报考生多因数理分低,而国文成绩优秀者达百名之多。时任校长是蔡元培先生,他力主把这批国文优等生全数录取,为他们开办两个俄文班。由此,道安绝处逢生,得蔡校长重国文,惜其才而进入北大之门。

  北大俄文班也开国文课。道安的俄文不怎么见长,但却醉心于经史子集等国学的探研。他经常向教国文的单不奄、刘文典教授请教,因而得到二位先生格外青睐。正当道安埋头青灯古卷,遨游学海之时,家乡镇远因滇军进驻骚扰而时局大乱。兵灾使政府瘫痪覃镜清县长被迫离任他去。于是,地方资助的学费告断,远隔千山万水,遍受兵匪蹂躏的家乡又信息不通。多次写给家人的信却被退回而音讯杳无。道安在京一直不知道,在兵匪乱世中,父母亲、二婶、大妹、二妹都染疫去世。家庭的大变故使无接济的道安一度陷于借贷无门,粮草断绝的生活无着落困境。深受无经济来源困扰的道安茫然不知所措,以致无心到课堂听课而只身踟蹰于僻处经常缺课。单、刘二老师见素来守时勤学的吴道安如此反常,想是定有其原因。于是单不庵教授特派一位姓连的同学找到他,要道安去他家一谈。吴道安于是将家乡政局变故,以致公费断绝,生活无着落,前途茫茫,可能辍学事相告。单老师听后也替道安发愁。思考良久,单师慨然决定把责任担起,每年的学费草20元由他代交。目前的生活费他向校方申请解决。要道安不必担忧自苦,应继续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单、刘二师长为道安学业生活亊颇为煞费苦心,几天后,又为道安说动北大国学研究所主任沈兼士教授,为吴道安在研究所当临时书记员勤工俭学的文事,课余工作每月可获12元补贴。如此,膳食和零用钱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贫寒学子,家人皆亡,穷困潦倒,路途坎坷。然冥冥中总得贵人相帮。这又是道安第三次得学界师长相助。人说因祸得福,旁门另开。道安到国学研究所勤工俭学,又扎进古文海洋,受中国古典文化深层浸润,这一家境变故带来的学业机遇,却让他受益终身。

  除了上课,道安每日浸泡在国学研究所珍贵的古籍善夲的鸿篇巨著中。在国学研究所,道安参与校勘了1000卷《太平御览》、100卷《艺文类聚》、500卷《太平广记》、100卷《初学记》、还个人负责整理了王充的《论衡》专著。在国学研究所四年,道安边工作边学习,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化丰厚滋养,扎实的古典文学得到进一步夯实。对书法的研习和北大各教授书家点拨更是精益求精,臻于佳境。道安如一椽新大毛笔饱蘸浓墨而蓄势待发。

  1923年,吴道安俄文预科结业,因对国文的钟情与拔尖成绩,又顺利转升入国文系。期间,有同学在外办私立中学,道安应邀兼任,一来每月有收入,又让书夲学识有了实践场地。道安虽文秀,却是一腔热血,在校期曾主办刋物《黔人之声》,聚集了一批黔籍学生。除发表学术论文外。檄文抨击滇军在黔暴行和揭露黔省官场时弊,声援匡扶正义,引起学界和社会人士极大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