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针对茅台酒终端价格失控时直言的“谁制造市场乱象就砸谁的饭碗”,曾让诸多茅台经销商胆寒。
茅台步入“李保芳时代”
□吕进玉 林志吟
5月6日晚,李保芳正式接棒袁仁国,成为茅台集团第三任董事长,并身兼党委书记、总经理等职。较之前任袁仁国的43年、前前任季克良的50余年,他到茅台工作的时间短到几可不计——仅两年零九个月。
与伴随企业成长起来的季克良、袁仁国不同,这位茅台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是以政府官员的身份“空降”而来。2015年8月24日,李保芳从贵州省经信委调至茅台酒厂,成为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彼时,他向媒体坦言“这是组织安排”。
李保芳上任两年多来,茅台集团的业绩踏上新台阶: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419亿元跃至2017年的764亿元,利润总额从227.22亿元增至403亿元。
这其中,一方面是运气成分——李保芳到来适逢整个白酒行业告别低谷期,开始进入久违的复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个非典型官员,任职茅台后开始参与到台前,一系列铁腕改革接踵而至,包括推动销售体系改革、茅台系列酒发展、企业走向国际化等。
但对李保芳而言,正式掌舵茅台集团只是开始。因茅台酒价、股价暴涨问题,这艘巨轮时时刻刻挑动外界的神经。
不同于前任们
“敢于打破常规”“锐意进取”“铁腕”等越来越多的标签,被酒圈人士贴在李保芳的身上。但他确实以不同于前任们的鲜明个性,推动了茅台集团发展。
在2015年8月24日前,李保芳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政府机关里。他曾任贵州省经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分管常务工作),省委国防工委副书记;省经信委主任、党组书记,省委国防工委书记。
“在酒厂,经常可以遇到李书记一个人散步,多半是不敢打招呼的。”一茅台酒厂工作人员说。比起前两位在茅台酒厂一路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前任,这位初来乍到的书记,个性里写满了棱角分明。
据了解,李保芳到任茅台集团后参加的首次茅台股份年度经销商大会,便提出系列酒要“降价、增量、高投入”。
“一酒独大,利润这么高,一定有危机,系列酒就是危机。系列酒必须降价,不降价没人买,这么贵卖给谁?”李保芳的发言,首次引起酒业对这一“酒圈门外汉”的关注。
当时,茅台系列酒一年销售2000余吨;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茅台股份年报中,系列酒销售已达29902吨,与茅台酒30205吨的量相当。今年截止5月3日,茅台系列酒完成营收超过27亿元,同比增长84%。
茅台对系列酒的重视,与李保芳着力推动分不开。他曾公开表示,从长远考虑,茅台希望把酱香系列酒打造成新的重要增长极,让酱香系列酒更有“味道”。
李保芳诸多即兴、接地气的金句,在行业中流传颇为广泛。例如,“营销队伍不养闲人,凭本事吃饭、靠业绩说话”“茅台现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去年4月,他在针对茅台酒终端价格失控时直言的“谁制造市场乱象就砸谁的饭碗”,曾让诸多茅台经销商胆寒。不过,这些即兴发言并非无风起浪。
李式铁腕治理
李保芳到任茅台集团后便开始密集调研市场,不仅频繁接触各地的茅台签约经销商、专卖店,也不断走访行业“对手”企业,包括五粮液、古井贡、劲酒等。一位茅台工作人员表示:“保芳书记可以说,不是在调研就是在去调研的路上。”
了解真实市场情况后,李保芳推出诸多铁腕治理违规经销商的举措,给行业留下了深刻印象。2016年1月4日至25日,茅台集团曾连发4张最严罚单,对“违规经销商处理通报”,大力整顿和整肃违规、砸价的代理商。
2017年,他的铁腕治理几乎贯穿全年。去年3月底,市场上茅台酒价格开始超过1299元的控价线并出现断货现象,茅台遂对近百家经销商进行了处罚;4月中旬,茅台召开临时市场工作会议以控制价格飞天局面。李保芳在会上说:“极少数经销商推波助澜、阳奉阴违,以为到了‘利润收割期’,主张放开市场调控,赚取的利润达到几百还不满足,像贩毒一样疯狂。”此后,接连有经销商被茅台酒厂处罚;8月下旬,茅台首次直接以解约形式处罚违规经销商。
其实,李保芳从登场时便与新东家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贵州茅台股价一路飙升,现货产品飞天茅台酒价疯涨、缺货断货消息不断;对比他到任茅台集团前后,贵州茅台业绩表现一路上涨,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326.60亿元攀升至去年的582.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从155.03亿元攀高至270.79亿元。
随着股份公司业绩大涨,茅台集团的业绩也水涨船高。过去一年,整个集团完成销售收入764亿元,同比增长50.5%;完成增加值664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利润总额403亿元,同比增长57.6%;上交税金256亿元,同比增长37.6%。
“李保芳进入茅台集团已经快三年,也一直担任总经理,所以对集团既定战略的影响不会大。看之前的作风,他比较看重渠道合规、稳定,也比较重视系列酒销售。今年,在普茅投放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业绩弹性主要看系列酒(茅台王子等)、特殊酒(如生肖酒、纪念酒)。”海通证券上海机构业务总监瞿时尹分析道。
“从李保芳的经历看,他可能在酒的口味、品质方面造诣没有袁仁国这么深;但作为比较成熟的国酒品牌,质量控制应该都是一个完整体系。所以,茅台集团的人事变动对企业影响应该不会太大。”瞿时尹补充说,后续主要就看茅台的投放速度会否加快。
破局“一酒独大”
茅台酒很耀眼,集团旗下的系列酒发展却不成气候。整个集团高度依赖茅台酒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扭转,是茅台难以愈合的心病。
贵州茅台系列酒主要指茅台酒之外的王子酒、迎宾酒等中低端产品。在上轮白酒黄金十年,茅台集团意欲振作系列酒,但之后受“三公消费”、经济疲软等因素冲击,系列酒发展几乎是“溃不成军”。
2014年12月底,茅台集团开始酝酿系列酒“单飞”,把茅台系列酒销售剥离到新注册成立的“贵州茅台酱香酒营销有限公司”。2016年4月,茅台系列酒公司新领导班子成立后,宣布全面实施“133”品牌战略中的“33”战略:打造3个全国性核心品牌——茅台迎宾酒、茅台王子酒、赖茅酒,打造3个区域性强势品牌——汉酱酒、贵州大曲、仁酒。
李保芳到任后,把系列酒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2016年以来,茅台系列酒持续推进“九字工程”(即建网络、抓陈列、搞品鉴),转变市场投入模式,构建新型厂商关系。在2017年经销商大会上,茅台酱香酒公司领导宣布4月30日以后不再招商。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让茅台系列酒的经销权成为行业稀缺资源。
根据茅台集团“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白酒产量将达12万吨,龙头产品茅台酒产量将达5万吨,剩下的无疑需有系列酒产量助推。今年茅台提出的目标是,茅台系列酒在不增量前提下完成从65亿到80亿的新跨越。截至5月3日,茅台系列酒销量突破万吨、销售额2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8%、84%。
除了发展白酒主业,茅台集团还试图进军金融行业——在李保芳看来,发展金融业有着最现实的考虑:“我们进行了反复、科学的论证,茅台稀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致使茅台酒基酒生产不能无限扩大,2019年实现5.5万吨产能后,较长时间茅台不再增加产能。我们决定组建贵州茅台金融控股公司、茅台资产管理公司,有效管理集团公司日益增长的资产,让闲钱变活钱、金融促增长,为实现产融结合的千亿茅台打造重要力量。”
2016年8月,茅台集团参股的贵阳银行登陆上证所上市,成为贵州首家上市金融企业、中西部首家A股上市银行;去年2月24日,由茅台领投的华贵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贵阳正式开业,首期注册资本金达10亿元,成为贵州首家本土法人保险公司。
如今,茅台的金融版图已囊括保险、基金、银行、金融租赁等多个业务板块。对茅台而言,发展金融业自身有着明显的资金优势。拿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来说,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已达872.11亿元,这让其他白酒上市企业难以企及;但从实业跨到金融业,依旧考验集团的跨界能力。
国际化挑战
2017年4月7日,贵州茅台股价在接近400元大关之际,首次超越全球烈性老牌冠军帝亚吉欧,成为新一代全球市值最高的烈性酒公司。
但同是“酒王”,两者的落差不仅局限于营收规模上,还有全球销售市场分布范围。相比帝亚吉欧在全球销售市场有着较均匀的布局,茅台九成以上销售收入高度依赖国内市场。
李保芳上任以来,茅台集团加快开启白酒国际化征程。2016年11月,他带队访问旧金山时强调,要不断扩大茅台酒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其国际市场份额;推进茅台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将是茅台未来的重点。
然而,白酒国际化何其难——这不是一家酒企的困局,更是行业困局。2014年,茅台出口额达2亿美元,已占中国白酒行业出口总额八成以上。有白酒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他并不看好白酒行业走出去,其中之一就是白酒的香气、口味及高酒精度等难以被西方人接受。
站在李保芳的角度,茅台集团目前在海外仍有极大市场空间,集团国际化战略是势在必行的、且进程还会加快。该战略也被列入茅台“十三五”规划中。其图谋的野心是,致力于成为全球蒸馏酒第一品牌,通过产融结合打造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酒业投资控股集团,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级企业、享誉全球的国酒茅台。
茅台集团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以来,贵州茅台酒已陆续进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意大利、德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酒水市场。过去两年多,李保芳本人则频繁率队出国考察市场。
今年3月28日,贵州茅台年报公布:去年公司出口酒1941.6吨,国外市场营业收入2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相比公司全年582.18亿元的营业收入,出口业务无疑任重道远。
从突破“一酒独大”到开启国际化征程,虽然道阻且长,但不尝试就意味着没希望。铁腕李保芳正在推动的茅台集团内部改革,备受外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