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0期 本期235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11

杨文骢:被世人误解数百年的抗清英烈

□高 勇

  杨文骢(1596-1646年),字龙友,出生于贵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举人。诗画卓异,性格豁达,颇有人缘,却因《桃花扇》被世人误解数百年。南明隆武年间,率军在浙江抵御清军,在福建浦城被害。

  因《桃花扇》被误解数百年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孔尚任历经十多年艰辛,三易其稿而成的不朽名剧《桃花扇》问世。

  该剧写的是崇祯末期到南明弘光政权时期,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从古至今,爱情故事越是缠绵悱恻越让人揪心,要是再遇上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的,那赚取的眼泪绝对是大把大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就是典型,也因此而流传。与其他爱情故事不同,《桃花扇》没有走只专注男女之情的老路,而是把爱情故事融入到以侯方域为代表的复社文人和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权的斗争之中,展现了既丰富又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崇祯年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一些江南士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在苏州成立复社。复社名为文学社团,但是成员多以文章诗词等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呼吁政治改良。

  崇祯十二年(1639年),曾是东林党人的侯方域受组织委派,到南京组织成立复社。

  侯方域是官二代(父亲当过户部尚书),少年老成,拥有超高的智商情商,喜欢交朋结友,人脉很广,性豪迈不羁,位列明末“四公子”之中。侯公子还不完全是大家想象的那种纨绔子弟,放荡不拘的外形之中是满腹的诗书气息,写得一手好文章,很有文采,为文有奇气。15岁时,侯公子就考取了秀才,只是此后学历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原因就是文风属于剑走偏锋型,尖锐刻薄,满满的批判思维。

  在南京,侯方域干了一件公子哥儿都喜欢干的事情——结识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

  说起秦淮八艳,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绝代佳人,个个娇艳动人,诗词、绘画、歌舞又样样精通。不仅如此,八位佳人大多为人正直,有胆有识,对爱情十分忠贞,气节远胜一般文人士大夫,其中的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不仅让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还改变了中国历史。

  一个是21岁风流倜傥的俊帅才子,一个是16岁情窦初开的青楼玉女,自然擦得爱的火花满天飞。说不尽的妩媚娇羞,看不够的欲拒还迎,面对万种风情,侯方域已经完全不能自拔,便想着“梳拢”香君。

  梳拢是青楼的行规,如果客人想让姑娘专属于己,就得举行一个仪式,邀上几个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相当于见证人),再给姑娘的养母一笔丰厚的礼金,从此之后,这个姑娘就只为一人服务了。

  可惜,侯方域没钱!

  没钱有名气也行啊,南京城里想认识侯方域的多了去,就有一位想巴结他的金主阮大铖。这人早前投靠魏忠贤,魏忠贤被惩处后,屏居金陵,谋复用。虽然人品着实不咋地,但大铖机敏猾贼,有才藻,也算明末小有名气的戏曲家。阮大铖很想拉拢侯方域,也知道自己名气太差怕热脸贴上冷屁股,一直不敢造次。打听到侯方域急需用钱后,抓住机会就请侯方域的朋友杨文骢代劳送上一大笔银子,梳拢仪式才得以很顺利办了下来。

  当天夜里,侯方域送给李香君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作为定情之物,扇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香君视若珍宝。

  不久,侯方域和李香君就知道了这笔银子的猫腻,侯方域还有点犹豫(毕竟是天上掉下的一大笔钱),李香君的表现却让人肃然起敬——果断拔掉头上的金钗,又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凑齐银子还给了阮大铖。从此,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崇祯皇帝自缢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被拥戴称帝,成立南明弘光政权。

  在首辅大臣马士英的举荐下,阮大铖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权倾一时。

  阮大铖不仅人品差,还特别记仇,得势之后处处为难陷害侯方域。迫于无奈,侯方域逃出南京后投奔在扬州的史可法。赶走了侯方域,阮大铖又强迫香君另嫁他人。香君坚决不从,撞头血溅侯方域所赠的那柄扇子,一旁的杨文骢巧妙利用血迹,画出了几支折枝的桃花,《桃花扇》由此得名。

  扬州陷落后,侯方域折回南京,又被阮大铖送进监狱。

  清兵南下,君臣都逃出了南京。侯方域出狱后避难栖霞山时,在白云庵与李香君相遇,两人双双出家入道。

  《桃花扇》中,杨文骢的任务是负责穿针引线,他连起的就是正反两面人物。要说影视剧中正反两面人物谁更重要,我认为反面人物才是决定剧情走向的关键。为了让剧情更生动更跌宕,坏人们总是坏到让人难以想象,让人咬牙切齿。而对马士英和阮大铖,孔编剧还是挺公正的,没把他们写得太坏。

  马士英(1591-1646年),字瑶草,贵阳人(杨文骢的老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由此入仕。此后的所作所为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反正就是和阮大铖并列《明史》奸臣名录,其余就不多说了。

  阮大铖(1587-1646年),字集之,号圆海、石巢,安徽桐城人。与马士英同年考中进士,居官后先入东林党,后投靠魏忠贤阉党集团,拜魏忠贤为干爹。崇祯二年(1629年),魏党事败后阮被罢官,避居南京,整个崇祯时期没得出头之日。也就在这时,马士英因挪用库银被解职,流落南京。马阮二人不仅是会试“同年”的关系,又都仕途受挫很受伤,惺惺相惜,臭味相投,由此结成死党。

  崇祯皇帝自缢后,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菘登基称帝。因为拥戴有功,马士英被朱由菘任命为南明首辅,权倾朝野。得权后,马士英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拉患难兄弟一把。“(马)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阮)大铖,先把阮大铖提为兵部侍郎,后又升任兵部尚书。”

  马阮之所以能沆瀣一气,原因就是(朱)由崧性闇弱,湛于酒色声伎。皇帝喜欢饮酒他俩就进美酒,喜欢美女就献美女,想要什么马上就送什么,只要你不理朝事,一切都好办。结果就是弘光帝荒淫无度,置国事于不顾。马阮二人趁机操纵朝政,卖官鬻爵,横征暴敛,民怨一片沸腾,二人也成为复社成员口诛笔伐的对象。

  顺治二年(1645年)5月,清军攻入南京,仅一年的南明弘光政权灭亡。

  《桃花扇》中杨文骢就是一个周旋于清流与权奸之间的两面派,颇有丑角的味道。有时候也做点好事,但总的来说是好事不足,坏事有余。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与杨文骢有关的几出大戏。

  先是介绍侯方域与李香君相识,并为他们做媒。受阮大铖委托,送梳拢钱给侯方域,被香君退还了。最要命的是剧中高潮部分,侯方域受到阮大铖迫害,在杨文骢的安排下避祸出走,似乎做了一桩好事。但随即又把香君出卖了,当奸官田仰(贵州思南人)串通阮大铖,欲逼香君为妾时,杨文骢力劝香君。香君以死相拒,血溅扇面,却被杨点染成桃花扇。风雅确是风雅,但戏里戏外飘忽着血腥气。李香君被掠进皇宫唱戏后,侯方域只能捧着扇子叹气,杨又在侯面前讲述他百般维护香君的经过……

  《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剧中人物以实名出场,剧情基本上是有根有据。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就说道:“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游走在正义与邪魅之间,投机钻营两面三刀的势利小人,杨文骢的形象由此定格。

  在这里,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剧中杨文骢承担的正邪之间牵线搭桥的角色基本符合事实。但在人格品行的描写上,剧与实有出入,孔尚任没有像自己标榜的那样做到“确考时地”。孔作此选择,估计是杨文骢与马士英的亲戚关系,并受到马的重用,往坏处写既顺理成章又符合剧情发展需要。其实,杨文骢并不坏,他与马的关系也没那么复杂。

  咱们先来说说杨文骢和马士英的关系。

  杨文骢生长于官宦文人之家,受家风影响,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颇具才气。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贵阳参加乡试,以第一名高中举人,不久便迎娶了当地的名门望族马氏之女、马士英的妹妹为妻。

  大舅子马士英比杨年长5岁,绘画与书法在贵州算得上一流水平。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所以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往来过甚。崇祯元年(1628年),32岁的杨文骢就随父到了江南。在马士英当权时期,杨文骢入仕前即成为南京城中新贵,走上仕途后又在短短的一年中飞快地擢升,这的确是沾了大舅子的光。

  即便被孔尚任贴上反派的标签,剧中的杨文骢也需要辩证看待。

  在复社得势的时候,他帮助争取阉党中人,特别是官场失意的阮大铖。只是阮的名声实在太坏,自己的努力无果而终。坏人失势,一般人躲之都唯恐不及,还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胆敢同情并支持,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在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得势的时候,杨文骢又尽力保护清流人士。在阮大铖的怂恿下,马士英的老乡兼部下田仰欲强娶李香君。他开始极力撮合,知道香君的态度后,采取了偷梁换柱的办法,让香君的养母,长香君9岁的秦淮名妓李贞丽代嫁田仰。事后,杨文骢有这么一段台词: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这是奸人当道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虽算不上是善行,但总比玉石俱焚要好。

  李香君进宫唱戏,痛斥奸臣误国乱世,马阮二人恼羞成怒,又是他及时劝止,救下香君的性命。

  而且,他对马士英等人的行径也持批评态度,对侯方域说过:世兄不要埋怨,而今马阮当道,专以报仇雪恨为事。俺虽至亲好友,不敢谏言。在一件坏事不能避免的时候,只能尽力避免事情变得更坏。

  和剧本不同,《明史》对杨文骢的评价多为褒奖。(杨)文骢善书,有文藻,好交游。多才多艺,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借书画抒发情怀,给人以文人骚客的印象。其为人豪侠自喜,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从这句话,大家就可看出杨文聪的外向性格,行侠仗义,喜欢交朋结友,粉丝很多。

  朋友多加上仗义豪爽的性格,别人有事自然找大哥,于是当有人求之于马士英时,他会出面搭桥牵线。杨文骢所举荐的是英才名士,有些后来还成为南明朝廷的栋梁,说明他绝不是政治掮客,更不是拉皮条的,用现在的话说当属“猎头”。更为重要的是,像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潜伏于国民党某某机关中的地下党一样,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和营救受奸党迫害的复社文人,必致死者,龙友(杨文骢字龙友)必委曲调护,保全盍数十计。

  书写《明史》的清代人也清楚杨文骢和后来与其一同被清军杀害的长子杨鼎卿都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并为其打抱不平,认为其父子以(马)士英故,多为人诋諆,对父子俩隐喻同情。

  如果能穿越,我不会选择未来,只想回到过去,仔仔细细看看那时那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时光倒转,身临其境,这些只是想想而已,唯一可行的就是用文字和大家一起穿越。

  抵御外辱他乡埋忠骨

  俗话说“王侯世袭,英雄有种”,追述杨文骢的家世,不难发现其父杨师孔也是一位非凡人物,对儿子影响极大。

  杨师孔诗文俱佳,擅长书法,是一位饱学之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后步入仕途。为官30年,足迹遍及江苏、山东、云南、浙江等地。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薄赋轻徭,兴办书院,培育人才,得到朝野好评。

  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杨文骢从小学文习武,工诗善画。青年时期,又随在外任官的父亲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到一处,用笔和纸尽情渲染山河之美和爱国之情,他的一生与诗书画结缘即由此开始。这些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平添艺术气息,也养成了豁达的性格和广阔的胸襟。此后创作出传世诗集《洵美堂集》和书画集《山水簃》,让他跻身书画大家之列。其实,杨文骢的画名比诗名更盛。他曾携在天台山、雁荡山所作画稿向明末画坛宗师董其昌求教,董看后欣然题字: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

  天启七年(1627年),杨师孔从云南到南京任职。崇祯元年(1628年),杨文骢和母亲一起到南京与父会合。南京乃六朝之都,文人骚客、美女佳人云集之地。凭借超凡才气及豪侠性情,杨文骢广交江南才俊和社会贤达,很快成为金陵名人。

  崇祯七年(1634年),第六次参加会试落第后,杨文骢始出为官,被派为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任教谕(相当于今县教育局局长),步入仕途。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南直隶为明朝行政区划两京地区之一,区别于北直隶,区域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在华亭5年,声誉显著,升任浙江处州府(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知县。后相继调任温州府永嘉县、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知县。

  在江宁任上,杨文骢被人弹劾。御史詹兆恒劾其贪污,夺官候讯。杨是否有贪污行为,史料中没有相关的调查资料,当然了也不可能有,原因就是杨文骢还在停职查看期间,崇祯皇帝就上吊自杀了,流亡的弘光政权成立。

  杨文骢不仅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又是马士英的妹夫,被起用为兵部主事(相当于今国防部一个司长),监军京口。京口作为军事重镇,扼守长江下游镇江段,北临长江,南据峻岭,其安危决定偏安朝廷的存亡。

  各位,不是每一次升职都是好事,特别是敌人大兵压境,大仗一触即发的时候。新职位还是武将,一线的武将,这与其说是一份荣誉,不如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这次提携,绝不能给马士英扣上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的帽子,因为这活儿别人避之还唯恐不及。敢在这时担此重任,以及其后的表现,也足以说明杨文骢绝非偷奸耍滑、油滑势利的官场投机者。

  上任伊始,通过实地查勘,杨文骢提出在金山岛上构筑防御工事,扼守长江,控制南北的建议,被朝廷采纳。金山就是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水漫金山”所在地,是长江京口段江心的一个岛屿,筑城守岛对于缓解顺江而下的敌方攻势作用明显。

  第二年,即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杨文骢迅速升任兵备副使,巡抚常州、镇江二府。及大清兵临江,文骢驻金山,扼大江而守。仍然驻守在最前线——金山岛,颇具大将风范。

  五月,清军占据了长江以北众多地区,屯重兵于长江边上,拉开了决战架势。大敌当前,杨文骢再次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兼督沿海诸军。官是越当越大,但依然战斗在京口第一线,与大清兵隔江相持。

  看到对岸的南明军队早有准备,清军也不敢强渡,只好使诈。夜间趁着浓雾,在数只空筏上置放灯火,假装攻打金山。守军以为清军渡江,发炮石还击。清军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在真真假假中让守军分不清真假,放松警惕,同时消耗对方的弹药。

  天亮时,大清兵乘着大雾掩杀过来,迫近岸边时,守军才发现这次真的是狼来了。仓皇之中,常州、镇江总兵郑鸿逵、郑彩率水师撤走福建,杨文骢率几百名黔军在甘露寺与清军酣战,但兵力悬殊过大,难以抵敌,只得兵退苏州。

  五月十五日,南京失陷。二十二日,清军俘获逃奔芜湖的弘光帝朱由崧,至此,弘光政权亡。

  降臣黄家鼒等5人到苏州招降,杨文骢杀掉送上门来的叛徒后,退走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在处州,招兵买马,屯积粮草,广招贤能。听到旧友孙临(字武公)已到台州,马上写信招揽,授以职方主事、监军等职。

  七月,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立南明隆武政权。

  杨文骢带着队伍效力新主,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其子杨鼎卿任左都督,加太子太保衔,孙临任福建兵备副使,仍监军。

  此后杨孙二人屡立战功,曾与太湖义师吴易联合,两次攻克吴江县城,仅梅墩一战就杀死清军副将汪懋功,淹死清兵千余人,一度收复海盐。隆武帝大加赞许,将杨氏父子喻为汉代的大小耿,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汉开国名将耿弇及其两侄子耿秉、耿恭。

  1646年七月,清军进入浙江南部,剑指隆武政权所在地——福州。

  入闽咽喉关口仙霞关的守军,被暗中降清的郑芝龙调走了,无人驻守。杨孙二人迅急带兵奔赴仙霞关,家室从焉。而此前,清军已抄小道先入仙霞关,关口前两军激战,杨孙遭受重创,退至(福建)浦城,为追骑所获。

  清军对二人多次劝降,始终做不通工作,就起了杀心。杨文骢夫妇、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仆从等36口,与孙临同日同地被杀。这一年,杨文骢50岁,孙临36岁。所幸的是,在南京被攻陷后,杨文骢确信自己必死无疑,让其母带着不满周岁的幼子杨鼎勋回贵阳老家,杨家香火才得以延续。

  二公就义后,当地百姓把他们埋于一大树之下,并剥下树皮,将他们的官位、爵位和姓名刻于树上。

  后来,孙临的侄子经过3年的寻访,找到两具已腐烂无法辨认的尸首,一起火化后,将骨灰带回孙临的老家安徽桐城县,合葬于城东三十里之枫香岭。当地人过者必吊,呼为“双忠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