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35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5-08

民间借贷有了新规范:

这些业务,未经批准不得从事

  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以暴力催收为主要特征的非法活动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恶性事件屡见报端,严重扰乱经济金融和社会秩序,妨碍了正常金融活动健康发展。

  日前,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向非法金融行为“亮剑”,对民间借贷行为作了规范。

  借贷资金须自有合法

  长期以来,民间借贷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西南财经大学此前发布的中国民间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民间借贷资金规模高达数万亿元之巨。如此大规模资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严重威胁金融安全。一些放贷人非法拆借、以贷养贷的违规行为,使银行信贷资金异化为民间借贷资金,一旦产生风险会向银行体系传递,极易引发一系列风险。

  《通知》的出发点,正是为了维护经济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通知》进一步明确民间信贷规则,要求相关部门、机构严格执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法律规范;未经有权机关依法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设立从事或主要从事发放贷款业务的机构,或以发放贷款为日常业务。

  《通知》对民间借贷的出借人资金作出规定,出借人资金必须是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资金,禁止吸收或变相吸收他人资金用于借贷。民间借贷一旦发生纠纷,应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处理。根据最高法规定,借贷双方约定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约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利息约定无效,若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外,《通知》还严禁银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作为主要成员或实际控制人,开展有组织的民间借贷。这是2017年原银监会下发通知强调银行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民间借贷、违规担保、非法集资活动后,就银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民间借贷相关活动再次发布“禁令”。

  对暴力催收行为说“不”

  规范民间借贷对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及社会稳定。《通知》明确严厉打击的非法金融活动,包括暴力催债及面向在校学生的非法贷款。

  一位曾遭遇暴力催收的“打工族”说,他去年在某现金贷APP平台借了1000元,因未及时还款,有时半夜都会接到催债电话。“通过这些借贷平台借钱很快,有的1天到账、有的只需几个小时。一旦无法还款,平台就会采取‘呼死你’的方式,打爆借款人的手机。”他说。

  因催收导致的极端事件也屡见报端。一位19岁女孩陷入现金贷泥潭,母亲借遍认识的人,拆东墙补西墙还了10余万元后,因压力太大服农药自杀;一名25岁理工科硕士在旅社自缢身亡,家人从其手机中发现13个网贷APP,累计5万多元债务……

  有学者分析称,高利贷越来越集中于高风险放款人、借款人,这两类人博弈的结果使一些非常规手段出现在借贷纠纷处置中,最终使高利贷出现涉黑倾向,极易导致恶性事件。从现有法律规定看,若高风险借款人违约,放贷者对他们几乎束手无策,一些高利贷放款人便可能使用非常规手段催债。

  因一些暴力催债手段恶劣,造成的社会危害十分严重,必须坚决严厉打击。《通知》对暴力催债行为说“不”,明确严厉打击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

  此外,《通知》还要求严厉打击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发放贷款行为。

  规范发展需多方施策

  因民间借贷活动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监管难度很大。如治理暴力催收,不仅需加大打击力度,还需从源头治理;严禁“校园贷”,在规范相关借贷平台之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规范民间借贷需从源头规范,改进金融服务是重要举措之一。《通知》明确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及经有权部门批设的小额贷款公司等发放贷款或融资性质机构应依法合规经营,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切实措施,开发面向不同群体的信贷产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有效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外,《通知》还要求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依法履行职责;银行业监管机构、公安机关、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人民银行等有关单位及时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强化风险警示,增强广大群众风险防范意识。

  一位长期关注民间借贷的律师表示,民间借贷之所以维权难,利率不透明、证据不足是主要原因。除了要加强宣传,让大家明白高利贷的利率限制、法律规定等,借贷人也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方便将来维权。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