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与锦屏龙标书院(上)
□文/图 龙 迅
龙标,其实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县,辖地于今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三穗、剑河、从江西北部,湖南靖州、会同、芷江、黔阳、新晃、绥宁、通道北部。这块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龙标县治区域,时属一片南蛮生苗之地。李白闻听诗友王昌龄被贬龙标蛮地后,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表达对诗友王昌龄仕途不幸的同情。王昌龄贬谪为龙标尉时,他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他在龙标任尉的六年里,确为当地人民也做了一些事,积极传播汉文化,写下了不少诗作。黎平、锦屏人称王昌龄,叫王龙标、王少伯。锦屏县隆里镇,至今仍有纪念他的文物古迹:状元祠、诗家夫子、状元桥、碑文、诗作、王昌龄墓等,王昌龄当年还创办了龙标书院,传授汉文化,为当地人民所敬仰。有关王昌龄考取进士当官后,又在“博学宏词科”选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人们誉称他为“状元” ,而他多次贬谪,贬到龙标县任尉,创办龙标书院的文化历史,民间了解甚微,笔者作了田间调查,以列传形式讲述他贬谪龙标创办书院的整个人生文化历程。
一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唐开元进士,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诗家夫子、龙标尉。唐天圣历元年(698年)生于一个垄田人家,祖上世代都耕田种地,家境较为贫寒。青少年时代的王昌龄,勤奋好学,凭靠自身的不懈进取,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是时他已三十岁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农人弟子的一片真诚进京,走上了为官作仕的道路。考取中进士、并获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并不满足,在就职的七年中他又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学习进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博学宏词科”选试中,又获得了第一名,并得到汜水县尉之职。
王昌龄在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上的五年中,看到唐玄宗的怠政和追求享乐的表现,也与他的老师张九龄有同感,就跟随张九龄一起向玄宗皇帝提意见、评得失,以力挺老师张九龄宰相。所以,在帝王们倡导的“虚怀纳谏”的政治氛围中,王昌龄表现出年轻人可爱的政治热情,并多次进谏,评说的事项都很重大,而且观点、言辞都十分真诚、大胆、犀利。
当时,朝中有位大臣名叫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却学会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事先摸到了底细,等到唐玄宗找到他商量事情时,他都能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佩服,觉得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于是产生了想要提拔李林甫为相的念头。但当唐玄宗跟张九龄商量时,张九龄却不同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正路人,就直截了当地对唐玄宗说:“宰相的位置关系到国家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后来这些话传到了李林甫那里,李林甫因而非常痛恨张九龄。王昌龄却赞同张九龄对李林甫的看法和评价。为力挺张九龄,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政治观点和心志,王昌龄先后再次向唐玄宗直书。第一次,于开元二十年(732年),王昌龄把唐玄宗执政20年的功过是非写成上书,指出:“玄宗帝的二十年功过有之天子”,并列举玄宗皇帝执政来的一系列功过是非来支撑自己的政治观点,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李林甫等人的对立面。第二次,王昌龄为更进一步评说“玄宗统治”是一个“功过有之天子”的政治统治,提出了两方面的论据:一说开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一举消灭太平公主党羽后,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辞退解职。任用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姚崇、宋璟等。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使唐朝进入强盛时期。唐玄宗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亦是玄宗的功劳;二说玄宗自己对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因为政治上的腐败与黑暗,滋长了将领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晋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致使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被打破了。特别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众。政治上的腐败,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这些亦是天子玄宗的过错也。
唐玄宗读了王昌龄的上书后,虽然心理不甚舒畅,但对王昌龄敢说直话、真话的胆识还是佩服,所以对王昌龄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表示,认为这只是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罢了。其实,王昌龄本来也没有什么别有用心的地方,只因长期农家生活环境的影响,及从小接受的正统教育,养成了他直言不讳、无所隐藏的性格。再说,他对玄宗皇帝越来越不问朝政,追求享乐的表现深感忧虑,如果再用李林甫这样的人当宰相,那国家灾难只是时间的问题。在王昌龄看来,直言不讳、无所隐藏就是忠君爱国,他理所应当这样做。不过,读了王昌龄的上书,唐玄宗加深了对王昌龄的认识。就想:像王昌龄这样的青年才俊,恐怕不能老待在书房里写书,应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那样他们才不至于如此地看待问题。因此不久,王昌龄就被派往参加出塞边境的战争。参加出塞边境的战争,虽然不算是唐玄宗皇帝对王昌龄“功过有之天子”政治言论的惩罚,但玄宗清楚:必须让王昌龄这样的文人充分意识到他们这种政治言论的后果。
王昌龄获得从军边塞的指令时,大吃一惊。不清楚李基隆是在重用自己呢,还是在惩罚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王昌龄带着满心胡疑从军出塞。好在他还很年轻,又是农家子弟,跑得动也挨得起。心情沉郁的时候,他就常常用诗文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于是作了《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七绝诗句。其中《出塞》诗是这样写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诗中不仅道出自己心里的无比感慨,并以古谕今,借写出征的艰难而抒发难能寻到有力平息边境战争将领的忧思与观点,等等。但没想到,因力挺张九龄的事,李林甫等人却一直忌恨在心,所以他的这首《出塞》诗却被他们用来攻击他的借口。
当李林甫把《出塞》诗直呈唐玄宗面前时,唐玄宗心里的不快油然而生。说:“王昌龄竟然以古喻今,说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不是明诋我朝无将领么?”李林甫忙接话说:“是一首鞭策与评说李氏统治王朝的政治诗。”从而,王昌龄因文而再次让唐玄宗心里感到不痛快。不过尽管如此,唐玄宗还是没有对王昌龄下手,只是继续让王昌龄参加出塞边境上的战争而已。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两年。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选萃。不得志、且心情郁闷的王昌龄,认为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就决意为之一搏而参与了这次选试。结果,勤奋自强、功底深厚的他获得了“博学宏词科”选萃的第一名,谓之“超绝群伦”。王昌龄以为这回定会得到重用了。可是不然,选萃后他只是被改任“汜水县尉”而已。虽然摆脱了出塞边境的战争,但“汜水县尉”与“秘书省校书郎”相比,不但算不上提升,反而是贬了职的,所以王昌龄苦不堪言。不过他还是赴任了。而且,有了上两次教训,改汜水县尉后,王昌龄为人做事都不敢懈怠,更是兢兢业业,且颇有业绩。但忧国忧民的性格不改,仍以诗赋表达自己的心境和见解。先后又完成了《长信秋词(五首)》等作品。诗云: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长信秋词》是王昌龄一组宫怨的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表述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尤其“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一句,指出了所听到的漏声是从南宫——皇帝的居处传来的,所以“南宫”两字在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运用,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使诗句有了深度,也在篇终留下了不尽之意、弦外之音。
二
人为五谷之辈,非百草之物。《长信秋词》的隐喻,就连李林甫之流也都看出来了。于是他们再次抓到了王昌龄的“把柄”,又用《长信秋词》中“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再次围攻王昌龄。这一回,王昌龄终于因诗文致祸。李林甫等人上奏说:“王昌龄与宫女有染”,说他“‘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诗句,阴谋串通宫中某妃子(宫女),卧听皇帝有关国家大事机密。”等等。因李林甫所害,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宰相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第二年,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秋,玄宗皇帝李隆基以王昌龄“不矜细行”为由,第一次把王昌龄贬谪到了岭南。这一年距王昌龄“改汜水县尉”还不足三年。得到朝廷贬谪的文书,王昌龄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他的《见谴至伊水》诗中调侃说:“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
岭南的乐昌(今广东乐昌),是王昌龄的贬谪之地,距长安城十分遥远。贬谪途中,王昌龄先由长安经鲁山、南阳、新野而来到湖北襄阳;再由襄阳经巴陵(今湖南岳阳)、衡阳、郴州等地往南,而进入岭南之地;而翻过骑田岭之后,才最终到达人烟稀少的广东乐昌。
可是,路途尽管坎坷多劫,可沿途也多文友相见。于赏玩山水、温故人情之中,王昌龄倒也乐其中。到湖北襄阳时,王昌龄有幸会面了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相得欢甚,浪情宴谑”(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则作《送王昌龄之岭南》一诗。浩然诗云:“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风无缟宁,乡味有查头。已抱沉疴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孟浩然集》卷二)而到了巴陵(岳阳),又遇见了李白,并写了《巴陵送李十二》诗。道是:“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见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到了荆州,王昌龄见到了受李林甫排挤而被罢相外放的荆州长史、他的老师张九龄。此前,张九龄已经得知,王昌龄因为为自己打抱不平而遭贬岭南,所以在王昌龄到荆州之时便主动来会见他。同命相连的两个文人相见时,更是感慨万端。张九龄一再嘱咐王昌龄今后不要再力挺他了,说他已经老了,年青人要学会独立自强等等;王昌龄则安慰老师多加保重身体。惜别时,张九龄向王昌龄索别离诗,王昌龄就写了一首《奉赠张荆州》诗云: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
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
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
王君飞鸟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
离别老师之后,王昌龄继续往南。好不容易才到达了人烟稀少的广东乐昌。面对重重山岭、异域他乡,王昌龄泪痕满面。即吟诵了一首《听流人水调子》。道是: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然而,一路的会友交谈,王昌龄更加坚信自己无罪,张九龄宰相同样无罪。看清了一切都只是“君子道消,小从道长”的当朝的儿戏罢了。既然这样,他也坦然了。
几年下来,王昌龄除了兢兢业业做事,其余时间就是不断地为诗作赋,根本不惧怕什么“因文致祸”的事情。到岭南第四年的秋天,即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秋天,王昌龄终于等来了“朝廷赦归”的消息,从而离开岭南北返。北返途中,他再次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张九龄时,却忽然得到张九龄已经病逝的消息,于是王昌龄痛泣不止。
到长安之后,王昌龄才知道唐玄宗、李林甫等人认为张九龄已经死了,像王昌龄这样的青年才俊还有用处,所以决定“赦归”他。冬天,就任命他为江宁丞。
其实,王昌龄对江宁丞一职并不满意。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送韦十二兵曹》诗)但他还是赴任了。
离开长安、启程江宁时,亲友都前来为他送行。王昌龄又诗寄情。诗云:“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擢孤舟。”(《留别岑参兄弟》)岑参也为他付诗云:“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而途经洛阳时,诗人李颀也为他付《送王昌龄》一首,诗云:“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