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美容师 幸福关爱辛劳人
——贵阳市城市管理局多措并举提升环卫工人获得感纪实
□本报记者 李丽
近年来,贵阳市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是“日新月异,街道清爽了干净了,秩序变好了舒心了,环境更美了更靓了。”记者为此专门作了一次特别采访,追根溯源,是贵阳市城市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作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工作,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换来的。
送温暖提升幸福感
大寒刚过,贵阳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但在环卫工人刘小平心里却暖暖的。1月23日,他起了个大早,赶到贵阳妇幼保健院。当天,由贵阳市卫计委、贵阳市城市管理局、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联合举办的“2018年为环卫工人‘送温暖’”、“为环卫工人开展义诊”等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在贵阳妇幼保健院、市一医、市二医开展的免费义诊,首批来自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的300余名环卫工人,心里乐开了花。
44岁的刘小平是洒水车驾驶员,经常上夜班、工作强度大,6年的环卫工作让他得了关节炎等职业病,给他实施针灸治疗的中医科医师何跃龙说,这属于“劳伤病”,需多加注意,要多休息,积极配合治疗。“针灸完,我浑身感觉轻松舒服多了。这是我第一次享受义诊的机会,觉得很契合我们的需要。希望以后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刘小平如是说。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环卫工人是优美环境的维护者、营造者和构建者。一直以来,广大环卫工人始终恪守和发扬披星戴月、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宝贵品质和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沐春雨扫秋叶,战酷暑披严寒,妆点了城市的风景,扮靓了城市的容颜,洁净了城市的明天,描绘了多彩贵州的美丽画卷。
关注环卫职工,营造美好家园,是贵阳市城市管理局矢志不渝谱写的美好篇章。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近些年来,贵阳市城市管理局自始至终把关爱环卫职工、尊重环卫职工,不断提升环卫工人社会地位和归属感、凝聚力,作为全力营造文明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一步步推进贵阳环卫事业蓬勃发展的第一要务,作了大量的工作,环卫工人一直赞口不绝。
寒冬清晨,天还未放亮,云岩区三马片区,47岁的保洁工汪小容拿着扫把,弯身弓背,仔细清扫着街道,她熟练地操控着手里的清扫工具,16年的环卫作业经验让她对工作颇为得心应手,根据天气形成的不同路面情况,她雨天用竹扫帚,晴天则使自己拿纺织带改造的“毛扫帚”。在夜市摊作业区域,她格外用力,因为太多食品杂物积在路面,增加了清扫打理的难度。扫完街道,看着干净整洁的路面,汪小容直起腰长长的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朴实满意的笑容。她搓了一下手,摸了摸额头,零度以下的室外,她额头上竟微微沁出了汗珠。她向记者介绍说,别看这块小小的长七百多米、五六千平方的区域,一口气打扫完毕,需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她说,接下来,要清洗这条街上的3个大垃圾桶、4个小垃圾桶和一个果皮箱,全部擦洗完也得个把钟头。“闻这种味道也习惯了,每天重复这些工作,说不累是假的。”她话锋一转说,“但是做环卫工作这么多年,早就爱上了这个职业,看着自己打扫的成果和洁净的市容市貌,心里真的感觉很有成就感。”
天色大白,市声渐起,汽车人声喧闹,敞亮的道路上干净整洁,承载着这个城市将要开始新的一天。汪小容的工作还在继续,她要注意丢弃的垃圾,随时捡起,以保持路面的洁净。
工作16年,汪小容说她的“幸福感在不断提升”。2002年3月,她进入保洁公司,那时路上灰尘扑天盖地,一天下来裤子沾满了灰,乱扔垃圾的情况随处可见,而现在,文明卫生城市贵阳处处彰显着生态文明的氛围。以前,她一个月领300元的工资加20元的工具费,打扫工具得自己购买,没有社保,现在,每个月五险一金扣完后,到手工资近2000元,而且加班作业有加班费,逢年过节有福利费,每个季度还可以领到洗衣粉、卫生纸、洗发水等生活日用品,基本够用。
2018年元月开展的这次环卫工人“送温暖”系列活动,再次让汪小容心里倍感温暖。除了义诊,这次活动还为环卫工人购置了保暖背心,为环卫工人发放了棉衣、棉鞋,并且牵线搭桥,组织有爱心的部分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在“腊八节”这一天,为夜晚仍工作在一线的环卫工人送去温暖的腊八粥和防寒物品等。
实际上,对环卫工人的重视早已有之。1997年,贵阳市通过人大立法,把每年的10月26日列为“贵阳市环卫工人节”。自此,每年市级财政均会拨付专项资金,作为市级部门关爱环卫工人的经费保障,同时各区(市、县)政府每年也会拿出专门的经费,对辖区环卫工人进行慰问。
贵阳市城市管理局与各区(市、县)在春节、中秋以及环卫工人节开展对特困环卫职工及老弱病残人员、环卫遗孤、遗属的慰问活动,对连续从事环卫工作25周年的环卫在职职工颁发荣誉证书,发放慰问金。根据环卫工人作业的需要,多年来购置保暖鞋、保温水壶、保温饭盒等物品,关爱环卫职工。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和呼吁,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关注环卫工人的生活。
各级主管部门通过不同的渠道,尽可能的对环卫工人进行关怀。部分区(县)每年积极为环卫工人及其上学子女争取金秋助学,保障性住房等福利。通过工会渠道,把环卫职工子女纳入“金秋助学”对象,符合条件的优先发放助学金,以解决困难职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另外,积极为环卫工人申请保障性廉租房,为困难环卫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如乌当区已为50余名环卫工人申请到保障性廉租房,解决了部分环卫工人的住房难题;每到节假日,政府相关领导还会深入一线看望环卫工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
强文化增加归属感
除了物质上的待遇提高,汪小容明显感到这些年“作为环卫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时不时会有比如道德模范、企业界、院校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前来慰问,这让她觉得“心里很欣慰”。
2017年10月26日,恰逢贵州省第二十届“环卫工人节”和贵阳市第二十一届“环卫工人节”,为大力弘扬环卫工人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无私奉献精神,感谢他们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出的巨大贡献,由贵阳市城市管理局主办,贵州省建设工会协办的全省住建系统环卫行业暨贵阳市环卫工人节表彰大会在贵阳市金阳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召开。1200余名全省各地市、州、县级环卫系统工人代表应邀参加。汪小容获得了“金牌工人”的荣誉称号,并上台发言。在台上,面对着千余工友,她感慨又激动,她说:“这些年环卫工作变化很大,以前主要靠人工,现在机械化设备齐全,我们工人的压力减轻不小,我们的待遇也一年比一年好,今后我将继续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城市增光添彩。”
在当天的大会上,一环卫市场化企业车队班长刘晓红与其他11位同事一起表演了舞蹈《共圆中国梦》,这位30岁的年轻美女已是熟悉开着拖垃圾车的“老司机”,在她看来这份“并不辛苦”的工作一个月3000多的收入给了她知足感、幸福感,刘晓红说;“每年‘环卫工人节’我们都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文艺汇演是我们环卫工人自编自导、自拍自演的,展现了我们新一代环卫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我们相信城市在我们的手中将会变得越发美好。”
贵阳市环卫工人按照环境卫生的作业职责,分属市、区管理。市级设立有副县级事业单位贵阳市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各区(市、县)设立的环卫站(所)由区(市、县)城管局管理。原环卫站(所)以及社区的环卫工人已基本交由市场化公司接管,环卫站及社区现主要对市场化公司进行监管。
贵阳市现共有环卫职工12000余人。以让全体环卫职工更有尊严、享有更体面的生活为目标,部分市场化企业每年组织优秀环卫工人代表去公司总部参加“回家看看”活动,邀请员工子女参加夏令营、举办环卫工人庆典、评选金牌工人、组织员工疗养,开展职工篮球赛……今年春节前,还将为环卫工人筹办音乐会,邀部分职工和他们的家属共迎新春。
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卫工人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对职业和公司的归属感也在不断提升。
重改革铸实获得感
从事环卫工作10年的严庄红,一直在东风镇垃圾场磅房工作,平时工作就是检查车容车貌,计量垃圾,以前车开到磅上称量后手工计数字,现在车刷卡上磅数字自动保存在电脑里,她只需要在旁边监控室盯着监控器即可,“数字化提升后使工作更准确也更省力省心了”,严庄红说。从2008年每年几百元的工资到现在2000多元,随着收入的提升,严庄红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在提升,不光在物质上,精神上“领导也经常关心”,让她感觉很温暖。
工作20多年的路少琼是个老环卫了,黔灵山路段的花花草草她都很熟悉,刚开始工作时在灰尘满天飞的道路上打扫忙碌一个月,只拿70多块钱的工资,现在,日渐整洁的街道加上机械化的设备,让工作舒心了许多,待遇也提升了不少。以前打扫路面时,时常会遭到一些市民歧视的眼神,现在,不光市民对环卫工作更加理解支持,而且社会各方都在关心关爱着环卫工人。所有这一切,让路少琼收获了属于她的“获得感”。
各方条件的改善得益于2015年贵阳市正式启动的“一体化大环卫”改革,其旨在通过改革加大投入,整合环卫资源及保洁力量,引进专业化水平高的环卫企业参与全市环卫事业,提升环卫保洁机械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和质量。
在这次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招标文件约束投资需求,由环卫主体企业进行投融资,增加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卫设备投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了环卫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水平的有效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阳市环卫部门和企业共有高压清洗车、洒水车209台,机扫车330台,人行道清洗车126台,下水道疏通车及吸污车30台,除雪车2台,各类垃圾运输车1025台……主干道环卫机械化作业率提升37个百分点达到90%。除道路保洁之外,“野广告”清理、下水道清掏、公厕保洁、绿化带保洁等以前被条块的保洁工作也同步得到有效跟进,推诿扯皮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大型专业化企业的入驻,加大的市场竞争,促使本地环卫企业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特别是市级直管的13条道路的保洁标准从3级提升到1级,迅速形成比学赶超的环卫工作格局。
通过践行“一体化、大环卫、全覆盖”服务模式,推行“扫、收、转、运、处”五位一体的环卫系统工程,在机械化作业与人工作业的协调配合作业模式下,大大减少了从前仅靠人工作业的负担和压力。实现了“道路现本色、垃圾不过夜”的目标。
改革红利让环卫工人得实惠,有效保障了队伍稳定,环卫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员组成较为复杂,既有事业编制人员,又有临时聘用人员。在环卫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贵阳市重点关注一线临聘环卫工人的平稳过渡,通过公开招标提出约束条件、环卫市场化改革宣传以及为环卫工人提供便利条件等多个渠道,贵阳市原有合同制的环卫工人顺利平稳过渡到新的环卫市场化主体企业,并整体上实现了原有环卫工人薪酬待遇的大幅提升。
环卫体制改革前,环卫从业人员收入普遍处于贵阳市最低工资标准,平均1300元左右;改革后,人均月收入提高到2200元左右,大幅度高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改革前,缴纳“五金”人员仅为75%;改革后,符合参保条件的人员均按“六险一金”标准进行缴纳,有效保障了环卫工人队伍的整体稳定。而原有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卫从业人员,部分成为环卫市场化考核检查组成员,部分实现分流转岗,充分保障了环卫市场化改革的顺利开展。
北京环卫集团贵州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无条件接收贵阳原来所有的环卫工人,并承诺让每个员工收入稳中有提升,现在贵州分公司全体环卫工人都享受“6险1金”、加班补助和绩效,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约有2000多元,较前相比,工资最低增幅有25%,最高增幅达45%。
同时,政府投入逐年增加,贵阳市环卫市场化改革,通过招投标,将原有政府承担的环卫作业逐步转由环卫专业公司承担。市场化公司运行的经费全部由市、区财政经费承担。贵阳市在环卫保洁方面投入的经费已从2004年的几千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8亿元。进一步规范环卫作业市场,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在市场化进程中,各级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就业岗位接纳环卫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保障工人的权益,加强对公司发放环卫工人工资的监督,确保环卫工人工资按月足额发放。
贵阳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注重合理疏解环卫工人主要利益诉求,对于市场化转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员不稳定因素,通过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市场化公司的共同协调、沟通解释,减少转岗环卫工人的顾虑。今后在引入市场化公司的过程中,市、区城管部门会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市场化公司的监管,确保合同制环卫工人的合理诉求得到解决。将进一步加大改善一线环卫工人工作环境的力度,督促市场化公司提高环卫工作机械化程度,逐步减少机动车道人工清扫作业;加大配套设置环卫工人作息用房,逐年减少环卫工人长年风餐露宿,无处休息的现象;做好岗前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劳动法规知识培训、安全知识等多种职工教育和学习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公安、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消除路障、违规行车灯影响环卫工人作业安全的隐患,切实提高环卫作业安全系数。
同时,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管控,减少污染事件的发生,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配合住建、交管等部门,加大对运输渣土、事故车辆的处理力度,减少突发性污染道路事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制止和处理各类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建立奖惩机制,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