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助推脱贫攻坚
——剑河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帮扶德仟村纪实
□潘朝铭 本报记者 刘启靖
党的脱贫攻坚党建帮扶号角吹响后,剑河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将党建帮扶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主动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的南哨镇德仟村结成帮扶对子,支部老党员们用真情助推脱贫攻坚,使该村社会经济、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做入户调查,了解情况摸清底数
德仟村是由原德号与佰仟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大村,也是剑河县唯一个至今还没有通村公路的村。该村共有村民259户1220人,有德号、麻粟山、佰仟三个自然寨,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2016年4月,剑河县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启动后,一支特殊的驻村“工作队”就与德仟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队员们都是年近70高龄的老党员,在帮扶过程中他们不惧山高坡陡,路途遥远,积极兴非常高。
他们是来自剑河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的老党员,人老志坚,不忘初心,退休不褪色,仍然为了党的事业而忘我工作。其中,69岁的老党员李显光虽然身患痛风病、行动不便,却仍柱着拐杖提着药罐,坚持参与入户调查工作,大家劝他在家休息,他却说不碍事。71岁的老党员李世凡哮喘严重,爬坡上坎十分吃力,但他从不退缩,坚持与大家走村窜寨,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挨家挨户深入细致了解农户的家庭收入、产业支撑、发展愿望等情况,认真听取群众在经济发展、危房改造、低保落实等强农惠农政策方面的诉求和建议。
为了全面了解村情民意,找到扶贫突破口,“工作队”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及村民小组长召开村级扩大会议,认真听取村干部、党员、村民小组长的意见,深入分析制约德仟村发展的问题。
经了解发现,德仟村属空壳村,因交通不便,村民发展产业意识低;全村有养殖户3户,种植户5户,因缺乏资金,加之技术管理不到位,难以形成规模。德号自然寨虽然通了公路,但垮塌严重,无钱养护,车辆无法通行。佰仟寨公路修了八年,施工队换了一批又一批,八年的修路“抗战”成了缠建工程,致使佰仟自然寨仍是一片“世外桃园”的“净土”。道路不通,不仅造成了群众行路难等问题,还极大地制约了该村群众经济发展。
解瓶颈制约,抓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德仟村实际,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从改善该村交通条件入手,开展多元化帮扶。根据支部党员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及优势,建立帮扶宣教组、技术指导组、工作协调组等工作小组,明确各组的工作任务,与南哨镇政府及剑河县交通局、县移民局、县民政局等单位积极协调项目资金168万元,重新启动缠修八年仍未能修通的佰仟公路和停工两年的德号硬化公路建设的复工。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轰鸣的挖土机终于开进佰仟自然寨,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德号自然寨,并将佰仟与德号两个自然寨连接公路纳入了2018年修建规划。
“谢谢书记,谢谢书记,我还以为没机会看到寨子通路了。我一辈子坐在山里,穷在山里,苦盼的就是这条路。”佰仟自然寨81岁的姜老依老人抓着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严纯武的手热泪盈眶地说。
道路修通后,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又结合群众的期盼,协调项目建设资金65万元,用于扩建德号、佰仟自然寨的消防池,并修建篮球场、斗牛坪。通过协调相关部门修建4G信号接收站,佰仟自然寨不再与世隔绝,通过视频聊天,村里的老人随时能与常年在外打工儿女们见面,游子们也看到了家乡翻天履地的变化。
寻脱贫之路,助农业产业发展
路修通了,群众该如何发展产业呢?县委组织部离退休党支部一边对农户进行科技宣传,一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和指导。结对帮扶以来,该支部在德号、麻栗山、佰仟三个自然寨共举办农村科技培训21场次,发放科技资料3000余份,深入家中指导农户112人次。结合德仟村实际,因地制宜,借鉴了“十户一体”发展产业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资创建的好模式,建立村级种植合作社,动员群众联户发展生姜种植,帮助村民协调扶贫信贷资金300万元,解决了6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
无论在村民的养殖场,还是在种植示范基地,都时常能看到支部党员的身影。有一次村民王发学的鸡染病了,严纯武得知后非常着急,立刻带着技术员彭元柱从县城赶往王发学家,对病鸡进行治疗,为王发学挽回了近2万元的经济损失。在支部党员的倾力帮扶下,目前,该村生姜、白桔、勾藤种植业发展势头良好,山羊、黄牛和稻田养鱼等养殖业也蓬勃向上,成了农户致富的希望。
“为了扶贫工作你们辛苦了,真可怜你们下来受这份苦。”看到支部老党员们头发花白却仍奔波不休,德仟村六组66岁的李贵金老人由衷地感叹。严纯武回答说:“我们为大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大家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少走些弯路,辛苦一点也值。”
“共产党员在群众眼里是明镜、是楷模,无论退休与否,党员身份就是责任、就是担当和奉献。我们愿意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这,就是县委组织部离退休支部全体党员的共识。他们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用“晚霞”照亮了贫困户的“增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