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的红金橘
□方洪羽
每到秋末冬初,走在余庆城郊,一片红绿点缀的美景到处都是,不知是绿衬托了红还是红美化了绿?那色泽鲜艳的一个个小灯笼似的红金橘挂满了枝头,遮遮掩掩地露出害羞的脸来,沉甸甸的枝丫全都被压弯了腰。
轻握一枚金红的橘子在手心,心里暖暖的。它红得如此鲜艳夺目,难道它是被屈原的《橘颂》所吟红?或是被冰心的《小桔灯》给照红?此刻,让我忆起由归亚蕾、周迅、黄磊等主演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那是发生在中国清朝末年的江南小镇上的一个故事,具体的故事情节我并不记得多少,但是我非常喜欢这个阳光四溢的名字和剧情里被渲染得十分唯美的那片橘林,它仿佛一个遥远而飘忽的梦,氤氲着我或明或暗的记忆。
橘子红了。“掩映桔林千点,苞霜新桔万株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词大家苏东坡的名句,不知不觉又萦绕在脑海中来。或许在有的人眼里,此时秋风萧瑟,繁花已经开始凋零,但在余庆的这个时节,到处呈现出热闹和忙碌的景象。在经历过一个如此火热的夏季后,蓬勃的生命承受了烈焰、雷电、风雨的考验,就这样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
童年时,在老家房前屋后种着几棵稀稀疏疏的果树,那是我们这些孩童们一年四季翘首遥望的风景。其实,最让我们惦记的还是那两棵长在菜园里的橘子树,小孩子嘴馋,当它们还未成熟,就忍不住偷偷地摘个青涩的橘子,还没剥开就已经淌出口水了,咬一小口,直酸得呲牙咧嘴。心细的母亲常把我们丢弃的橘子皮收集起来晾干,再放入小竹篓里收藏起来。家里的我们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母亲就在茶壶里放上一两片橘子皮、一小撮茶叶和着红糖开水放在炭火边煨着,待那掺杂着清甜与酸涩味道的汤水,热滚滚地被我们“咕嘟咕嘟”几口吞进胃里后,顷刻时化作微微热汗从背心、额头冒出来时,浑身上下便有一股轻松的美妙滋味。那时,我还发现家里无论是炒牛肉、炖排骨,母亲都会放入几块新鲜的或是晒干了的橘子皮,特别是在排骨熟了以后,整锅汤都会有一股好闻的橘子清香味,让我们这些馋嘴的小孩食欲大增。
如今,整个余庆县以白泥镇为中心,上万亩的红金橘在目前处于盛果丰收期,当大数据时代适时地来到我们身边时,已经实现了果园直发、现摘现发,并以余庆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电商扶贫为活动目标,让余庆初冬呈现一片暖洋洋的丰收景象。成熟了的红金橘,有着诱人的深红色果皮,只要轻轻地将橘子那层薄薄的皮剥离开来,橘子的香气就立即扑鼻而来,再取出一枚橘瓣放进嘴里,轻轻地用牙尖咬破,一股微酸中带着丝丝的甜味立即刺激着你的味蕾,直叫人回味,也叫人追忆!余庆红金橘又叫“红军橘”,是一个“有故事的橘子”,可见它的不一般……当你小心翼翼地剥开一个橘子,看着晶莹剔透的橘瓣均匀地围聚成一圈,就像一朵纯洁的莲,橘瓣则是莲的心事,也是每个人心底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2月下旬,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冬腊月。时任余庆县敖溪区区长的彭勋之、区团防队队长高健雄接到县长王天生的密令后,随即将押送到敖溪的上百名随肖克从江西出发的大部队(北上遵义的失散红军)转至余庆县龙家坝,关押在龙家香庙(今龙家小学)内(第二天被押至龙家“万丈坑”边用马刀一阵乱砍后推入坑内)。当晚,庙里的一个和尚悄悄地将一名小红军藏匿在棺材内而获救。小红军离开时,就将一些橘树种子送给了和尚。后来,这个和尚把橘种育成苗并全部栽种在红军牺牲的地方。每年秋天,橘子树上都结满了金红色的橘子,和尚还告诉当地的穷苦老百姓,这就是红军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橘子,叫“红军橘”。后来,为了避免遭当地反动派的报复和破坏,人们就将“红军橘”改叫为了“红金橘”。
如今,红金橘已遍布余庆各地,尤其以白泥镇四面环山小盆地地势,有自己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四季阳光充足,透水、透气性强的沙土等有利因素,非常适合红金橘的生长。如今,上百年的红金橘成为余庆的传统产业,每当挂果时节,人们就会怀念起当年的红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