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随想
□童 欣
有人说,不到大西北就不知道祖国有多大,而我却想说,不到大西北就不知道祖国的历史有多悠久。在这里,苍凉与旷远能把时间凝固,而戈壁大漠的永恒不变,又能将千年的遗迹完好保存,让远在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得以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我看来,与西南地区居于群山之巅、山谷要冲之处的关城有所不同,西北的关城往往是先有水而后置关,如玉门关就在疏勒河南岸,而嘉峪关则据九眼泉湖而建。
嘉峪关始建于公元1372年的明朝,历时168年的时间建成,因其建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最狭窄处,故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它与东边的山海关共同构成了长城的东西两极。
徜徉于嘉峪关内,会让人感受到这里的关城建筑格局及城内设施保存完好,文昌阁、关帝庙、戏台、将军府等宗教、文化及行政设施一应俱全,抬头观看城门上方写有会极、朝宗、光化门、柔远门字样的石刻,让人感慨即使嘉峪关远在塞外,却依然以其独有的方式在传播中华文化,宣扬治国理念,树立帝国威严。
与其他有故事的历史遗迹一样,嘉峪关也有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闻鸡渡关和一块定城砖的历史故事,其中闻鸡渡关的故事吸引了我的注意,看景点中的介绍文字得知,相传明朝嘉峪关门经常闭门不开,使团至此往往要先歇息关外,在呈报名册、行李、物品的名称数量后,经过审查,才能等到五更鸡鸣之时入关。
这不由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篇题为《图解<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盛世危机》一文,其中说道:画中城门前后,城楼上下无一兵一卒把守,来自远方的驼队和胡人自由通行,北宋门禁制度已经涣散。在我看来,虽然这段文字所言不虚,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高度繁荣后所呈现出的一种开放和自信心态。
反观明朝朱元璋自开国以来固守中原内地的国策,不能不说明王朝已缺乏这种自信心态,其后,为了抵挡所谓来自海上的政治威胁,朱元璋就下达“片板不许出海”的禁令,致使“舶交海中,不知其数”“映日帆多宝舶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盛景不复存在,后虽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禁海的国策却始终没有改变,再后来,随着明朝正德年间哈密重镇失手,明朝彻底退守嘉峪关,至此,曾经“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丝绸之路由此衰落。可见,“闻鸡渡关”和“片板不能出海”的禁令就是闭关海禁政策的具体措施。
有考古可以佐证,明朝中后期,因为陆上丝路的封堵,致使皇宫中玉料缺乏,连万历皇帝的陪葬玉器所用玉料都为劣等料。当然,更重要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与西方大航海时代及随后到来的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最后让中国落伍于世界,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漫步在文昌阁旁,忽然看到正门牌匾上有光绪年间题写的“威宣中外”四个大字,联想到光绪一朝那段屈辱岁月,顿觉名不副实,不禁想到马克思当年批评大清帝国时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回程路上,我从柳园乘坐高铁至西宁,沿途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连绵起伏,随着列车的前行而消失在视野里。是啊,无论荣光还是屈辱,一切皆为往事,已成永恒,而走向未来的脚步依然继续。如今的中国,已将“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这片曾经作为历史通道的河西走廊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焕发生机,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已成为沿线国家的共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那立于茫茫戈壁之上的嘉峪关必然成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向遥远的未来述说着今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