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249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10-27

总产值从6.2亿元增至300亿元

十年沉淀促嬗变:黔茶实现华丽转身

□本报记者 田锦凡

  从茶园规模化起步,贵州茶产业十年间发生质的转变,全产业链、全行业、全省域、全市场等多维布局初见雏形;从茶叶精深加工到茶叶衍生品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幅不断拓宽。如今,贵州茶产业正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作为世界茶叶原产地的核心区域,贵州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叶品质更是久负盛名;作为全国唯一兼具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特点的全境高原茶区,贵州发展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遍布黔中大地的700万亩茶园,承载着400多万贵州茶农的致富梦想。而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过去十年经历了数次华丽转身。

  2007年以前,贵州茶园面积长期徘徊在100万亩左右,产值仅为区区数亿元。但从100万亩到611万亩,贵州只用了7年时间,就成为全国茶园面积第一的省份。茶园面积增加,让贵州在中国茶界有了话语权,亦完成了贵州茶产业第一次转型升级。

  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为把贵州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打下坚实基础。围绕这些目标的关键词,是“绿茶、原料、规模、安全、品质、生态、品牌”。

  截至2016年底,罗列一长串该行动计划收官之年的成绩单,人们发现十年间,贵州茶叶整个产业链已发生深刻改变:茶叶产量从2.5万吨增至28.4万吨,增加了11倍、年均增长33.8%,连续十年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速;茶叶总面积达700万亩,总产值从6.2亿元增至300亿元,增加了近50倍、年均增长53.7%;茶叶加工企业从309家发展到3776家,增加了11倍。2006年以来,全省有涉茶困难群众59.4万人,目前已脱贫57.7万人;去年,产茶贫困乡镇人均年收入达5500元,涉茶人员年收入最高达8000多元。

  “贵州茶园面积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什么时候产值和产量才能达到全国第一?”在多个全国性茶事活动中,各地茶人面对面地对贵州茶人频频发问。

  在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战中,茶产业担当起了贵州产业脱贫的重任。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了未来三年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目标:以高品质绿茶为发展方向,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提升转型,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600万亩,打造符合欧盟标准的茶叶基地150万亩以上,茶叶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建成茶叶加工企业4500家,年产量力争达45万吨、年产值力争实现500亿元,打造10亿元级大型茶企(集团)2个以上;把贵州建成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茶叶自有品牌销售比重达70%,贵州绿茶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出口大幅增长,贵阳海关出口及转口金额突破1亿美元以上,将茶叶打造成贵州现代农业第一产业、第一出口农产品;茶产业带动400多万茶农就业、带动56万贫困人口脱贫,成为山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确定目标、找准方向,贵州茶产业正一路高歌猛进,向第二个十年迈进。从100万年前那颗茶籽化石开始,贵州用最美的时光,酿出这片绿叶的弥久浓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