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电商:从无到有 化零为整
□本报记者 潘 建
2015年以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的大好环境下,万山区积极抢抓国家、省、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契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探索适合万山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模式,并重金从江浙地区引进电子商务领军人才及专业运营团队,积极打造万山区电子商务,坚持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采取资源有效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的方式,探索出具有万山特色的“电商生态”发展模式。2016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8亿元,同比增长958.3%,引进项目投资总额达5.2亿元。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孵化体系等方式,万山区电商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跨越式突破,经济社会效益提升明显。近日,记者就万山区电商发展的相关情况采访了万山区政协委员、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局局长杨杰和铜仁市政协委员陆晓文。
记者:铜仁市万山区是全国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自2002年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后,十余年来,全区产业发展前进步伐缓慢,电子商务产业几乎为零,请陆委员介绍一下当初的发展情况?
陆晓文:电商园区建设、资源整合抱团发展之前,全区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薄弱、群众认知度低,网店数量仅有数家,且规模小、销量低,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类企业更是稀少。万山境内山林密布,多喀斯特地质地貌,交通因素制约了物流快递的发展;虽然农产业资源较为丰富,但工业化缺少严重。加上企业资金薄弱,企业发展困难,严重影响了地方电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2015年以来,全区确立了“工业强区、农业惠民、旅游兴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建成万山区电商生态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引入园区企业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3.31亿元。而在2016年以前,万山区从事电子商务企业只有6家,电商人才的缺陷严重制约电商行业发展速度,完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记者:近年来,万山区电商事业呈现出持续、协调、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万山电商如何实现从零到有?
陆晓文:万山区电商以打造电商产业生态链为核心,以服务外输、抱团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着力构建“前端引入、全程跟踪、末端输出”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三个一批”方式,即传统产业转型一批、培育孵化新增一批、外部招商引进一批,不断增加电商企业和人才基数,促进“网商大军”蓬勃发展,有效提升电商发展环境。同时加快推进政策扶持、金融服务等融合发展,完善电商环节要素配套,为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化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成为助推我区“两个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引擎。
记者:万山区如何打造电商产业生态链?
陆晓文:以点带面、优化资源,打造电商基础之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着力构建电商产业发展生态链。一是完善机构,打造平台,不断提升电商承载能力。二是通过专业团队市场调研、核心问题梳理,针对重点问题逐条分析,同时加强日常运营管理及招商引资,提出以建设电商生态城为主导平台,运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管理创新等方式,全面聚拢周边电商资源,加之从外部引入成熟的电商配套企业来完善电商产业发展生态服务体系,保障我区电商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整体发展链条内外结合、上下互联,从而逐步向科学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转变,实现了化零为整的抱团式发展;半年时间,全区网店数量从6家增加至目前的81家,同比增长1250%,电商企业数量从4家增加至目前的21家,同比增长425%,发展势头强劲。
着眼长远、集中优势、修筑特色电商发展之路。以完善电商生态城服务功能为主。一是筑巢引凤,逐步完善服务配套体系。二是加强引导,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壁垒。三是不定期组织入驻企业开展“头脑风暴”沙龙,各企业之间提出自身发展理念及下步打算,然后进行探讨,共同商议并提出有发展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市场调研分析,最终通过分析决定是否执行。引导企业开展外输业务,聚集周边电子商务资源,鼓励企业积极对外发展,帮助企业对接周边资源,扩大园内企业发展市场。
规划先行、稳步推进,搭建人才培育孵化之桥。一是以培育孵化为核心,引入淘宝大学·河马电商学院进驻万山区电商生态城。二是勇于创新,试行新路。提出了“理论+实战”的培育孵化教学模式和“学工双行”模式,与沿海发达城市电商企业达成合作,形成了由万山区与周边高等院校达成合作与河马电商学院负责人才培育及输送、沿海发达地区优质电商企业负责人才接收的“三角形”循环模式,有效保障入驻众创空间开展实训课程的待毕业高校学生实现100%就业。三是夯实电商基础,扩大电商认知度,增强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信心。着力围绕“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这一主题,多次开展电商基础知识培训、电商专业技能培训、电商专业管理人才培训等培训内容,培训重点针对在校大学生、待业人员、企业高管和政府机关干部,增强群众的电商认知度、增加大学生与待业人员的就业率、解放企业传统发展思想、提升企业转型发展动力。2016年,共完成电商专业培训10余场,培训人次3000余人,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培训资源稀缺、培训业务外包的困难局面,实现了优势资源实时共享、培训业务外部输出的良性环境。
记者:近几年,万山电商事业实现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规模发展。面对未来,还会有很多美好愿景,请简要介绍一下?
杨杰:“十三五”时期,是万山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两个转型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黔东崛起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万山区电商产业升级进程,提升“小康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万山区通过电商渠道做好“农产品上行”帮助农行脱贫等方面带动传统行业转型,电商产业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打造1个电商示范乡镇,打造1个“淘宝村”,打造10个以上示范性农村电商服务站,培育发展5家以上网货供应商,建成7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培育孵化350家网商,培养250名电商专业人才,开展电子商务培训2100人次以上,确保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5亿元目标任务,确保完成网络零售额5300万元目标任务。
记者:围绕“十三五”电商建设总体目标,万山规划了哪些电商建设项目?
杨杰:一是高标准建成电商生态城,引进淘宝大学人才服务商河马电商学院,组建电商产业园区管委会,打造省级电商产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园区,带动63家农村电商服务站提质增效。二是建立“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产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引进金融、法律、创客企业60家。建立了全省首个大数据人才培训与应用综合基地,为海尔、苹果、移动等知名企业提供呼叫坐席500个。今年8月,万山区荣获贵州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万山电商生态城荣获2016年度贵州省电子商务十佳示范基地。
记者:在加大对电商生态发展力度的同时,对电商发展还有哪些思考?
陆晓文:一是打造产业集聚,通过园区、基地建设,迅速集聚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入驻,带动了技术、人才、资金、物流等要素聚集,推动了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二是带动传统企业触电上网,通过资金扶持、协调服务、评选示范企业等措施,积极培育本土企业。三是农村电商持续推进,全力扶持了农村淘宝、邮乐购、贵农网等一批农产品电商企业和线上运营平台。促进农特产品网络销售,培育“味万山”网络销售品牌。深化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服务企业合作,在各农村、镇,建设了大批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打造面向农村的网络销售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四是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利用大数据优势加强安全网络支付快速发展。物流快递方面,推进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区域建设,强化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服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