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37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9-29

齐心帮扶作贡献 健康贵州梦正圆

——省人民医院推动医联体辐射到基层纪实

□邱 焰 本报记者 黄福九

  “能得到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权威专家来给我看病,我真是太感动了。以前生病总要往省城跑,现在好了,省医的专家就在家门口,看病方便多了。”9月26日,记者到省人民医院采访时,到省医就诊的赫章县双坪乡病患者金华平(化名)告诉记者。

  这样的案例对于省医专家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每天,在省医的远程会诊室里,都会为医联体单位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通过这样的举措,不仅及时有效解决了病患的痛苦,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基层医院医生的诊断水平,提高了医疗技能,为更多更好地为全省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服务创造了条件,受到患者、业内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亲情帮扶尽全力 多方提升受关注

  15年亲情帮扶,30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这是省医在履行公立医院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省委、省政府上交的一份合格答卷。

  作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2003年,省医新领导班子组建上任,医院面临新的历史“磨合期”,面对一系列自身发展难题的同时,医院并没有忘记自身公益性,在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工作中,省医不只是派遣专家前往基层医院参与科室管理与医疗,更为长远的是把视野定夺在了受援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与发展。

  2003年,省医借助“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平台,先后与威宁、赫章、丹寨、黄平、瓮安、龙里、望谟等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协议。根据对口医院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制定出适合医院发展的激励人才机制,努力改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

  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省医还充分发挥省级龙头医院带动引领作用,勇担当,出实招,按照“以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用发展反哺基层”的模式,积极支持帮扶基层医院,带动基层共同发展,作用明显,所有受援县医院经帮扶后均顺利通过了“二甲”医院评审,威宁县医院进入了“三级”医院行列。

  2013年以来,本着提高服务效能,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医联体”质量管理模式提出,贵州省人民医院按照“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理念,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帮扶,在管理方式、技术水平、优质资源、医疗设备上密切协作,实现病历、检验、远程会诊平台的“同质化”管理,各家医院实现了医疗水平、科研教学水平、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满意度“全方位提升”。

  周密调研定方向 突破“瓶颈”见实效

  毕节市人民医院作为万民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是帮扶指导的最早一批成员单位,早在2003年就与该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协议。2013年,“医联体”平台思路建立后,对制约医院建设发展的“瓶颈”科室进行深入调研,逐步攻克。

  “15年来在省医的无私帮扶下,我们医院的学科建设、医疗水平、医院管理成绩迅速提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办主任鲁懿如是说。

  通过合作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标准化新生儿科PICU、呼吸内科RICU、儿童重症医学科投入使用,极大改善市内急危重症患者就医环境和条件。区域检验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成为该市标准化检验实验室。学科重组取得突破,妇科、产科独立建科,新组建脊柱外科、儿童重症医学科,三甲综合医院分科更加专业化。自主完成室间隔、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动脉导管未闭缝闭及结扎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瓣膜病换瓣及成形术、法洛氏四联征根治术、直视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主动脉覆膜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人工血管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成功运用ECMO。眼科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加周边虹膜切除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脑部内镜、心脏介入,鼻内窥镜治疗、腹腔镜微创、消化内镜下治疗、关节镜下治疗日趋成熟,标志毕节市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向“微创、高效、创伤小”方向全面迈进。

  结合自身需求,省医本部确定重点帮扶学科,采取“长短结合”的形式,帮扶开展规范化专科建设。“长”,即帮扶专家长期驻扎。“短”,即根据实际,定期组织专家博士下到本院相关科室开展会诊、查房、手术示教、业务讲座等,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新”,即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帮扶医院发展取得显著进步。

  2016年,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樊代明合作建立“樊代明院士工作室”,为消化内科打造为全国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提升自身发展提高的同时,为加强帮扶的精准性,省医重点帮扶基层医院建设心脏外科,提升妇产科、肿瘤科、心内科、麻醉科、胃镜室、耳鼻喉及口腔科等科室解决疑难重症及开展新技术能力,切实为基层医院补齐学科短板,作出了最大努力。

  加大帮扶强根本 助力基层自身硬

  “太感谢省医对我们医院在人员培训、实地帮扶、学科细化等方面的大力帮助了,作为县级医院来说,医技的发展与提高是最制约我们的难题,通过医联体的合作,我们的医生、护士能去省医学习,将好的技术,好的服务带回来,让偏远地区患者得到优质服务。”赫章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吴春焰向记者介绍说。

  自2003年3月12日起,省医就对赫章县人民医院实施了对口帮扶工作。本着“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工作思路,省医每次选派专家,在专业方面都是按照该院上年末提出的急需帮扶需求计划而确定。2016年选派的专家专业方向除继续加强上年度贵州省人民医院帮助新组建的泌尿外科和2016年新创建的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科外,还选派了肝胆外科、内科肿瘤、耳鼻喉科、生殖科等专业人员,按照卫生支农“大帮小”、“强扶弱”模式,成效明显。

  省医每年派出专家医疗队开展学科和科室建设规划、技术带教、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一系列示范工作,如今已达15年、累计派出专家60名,推动基层在医院及科室管理、技术进步上,提升迅速。

  通过临床带教等多种帮扶方式,为赫章县人民医院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医务人员,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对口帮扶工作注重造血功能培养,切实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了基层医院自身发展能力。科室设置从2003年的5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增加到2016年的22个。2016年,帮助新建神经内科、新生儿科、急诊ICU、泌尿外科。2017年新增了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科,并步入工作正轨,截止目前,共接诊肾内科病人住院治疗90余人次和开展血液透析700余人次以及高压氧治疗400余人次,深受当地政府、部门及群众好评。

  在省医派驻医疗队专家积极带动和帮助下,该院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适宜新技术、新业务,科学拟定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打造自身“拳头产品”。2016年,创建了肾内科血液透析室和高压氧治疗等特色专科,省人民医院派遣专家帮助血液透析室进一步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建立肾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室,参与院内其它科室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带动了医院的专业技术发展。

  持续发力作贡献 健康贵州梦正圆

  2016年,根据省卫计委、省扶贫办、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军区后勤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贵州省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省医在巩固周边基层医院医联体质量管理、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将以往总结的医联体管理模式,延伸辐射到最边远的“末梢神经”,积极与望谟县人民医院沟通,制定对口帮扶计划,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以“项目管理”为思路,以“个性化”为重点,为其定制了帮扶计划,各项工作推进顺利。

  按照通过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的总体要求,省医以“项目的组织管理”为改进思路,派出由口腔外科、放射科、儿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的五位专家,为其开展了门急诊坐诊、手术示教、新技术新项目、院内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项目;仅2016年6-12月,开展门诊1246人次,急诊131人次;手术例数71例,手术示教34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9项,分别是阻生牙微创拔除术、颌骨囊肿开窗后缺损膺附体修复术、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牙龈瘤切除手术、颌骨囊肿切除术、冠根向下法根管预备术、拔牙后即刻义齿修复术、新型橡皮障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和后牙牙体缺损的全瓷嵌体修复;远程会诊等26次;参加院内会诊16次,疑难病例讨论8次;教学查房60次;学术讲座14次,共248人参加;业务培训45次,共251人参加,为该院加快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造了条件,取得了实效。

  省医,作为贵州医疗系统的带头人,及省级各大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的齐心协力,聚智聚力,积极配合,持续发力,帮扶基层医疗单位进步、提高、发展,健康贵州的美好前景还远吗?

  正如一个著名诗人的诗篇所言:齐心帮扶作贡献,健康贵州梦正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