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32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9-21

  健身步道作为集绿色、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方便群众步行的户外休闲健身设施,对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深远意义。针对我省健身步道建设存在“健身步道标准功能定位不明确,健身步道发挥作用、体现功效、创新载体、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手段不多和示范效应不强”等诸多问题,在今年的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致公党贵州省委向大会递交了《关于科学推进我省健身步道建设的建议》提案。该提案经由省政协办公厅转主办单位省体育局后,日前,省体育局回复:

推进健身步道建设 助力全民健身战略实施

□本报记者 蒋兴华

  科学推进步道建设 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记者了解到,我省山奇水灵、气候宜人,非常适宜开展全域性山地户外运动。而健身步道作为集绿色、生态、休闲、健身于一体、方便群众步行的户外休闲健身设施,对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我省的健身步道建设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健身步道建设里程已近600公里。

  致公党省委认为,为保障人民群众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健身步道应该大力发展健身步道建设。作为一种新的提供人们步行、慢跑锻炼的设施,健身步道应该每隔50m或100m就有一块里程牌,这样可供人们参考锻炼的距离。然而,我省当前在我省健身步道建设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归纳以下四方面:一是目前已建成的部分健身步道为兼备交通功能的综合性步道,以基本交通功能为主,连贯性、规模性、安全性较差,周边机动车尾气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等现象。二是标准功能定位不明确。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中,目前只有慢行系统的概念,还没有健身步道建设的相关要求。三是区域不均。县域不均,城乡不均、镇域不均,不均衡性明显,缺乏统筹协调,不能满足所有群众的健步需求。四是宣传发动不深入。健身步道在发挥作用、体现功效、创新载体、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手段不多,示范效应不强。

  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科学推进我省健身步道建设,致公党省委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定位,把健身步道体系建设作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载体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在重大城建项目建设中,将城市慢行系统和健身步道融入整体规划与建设之中,有效发挥健身步道在城乡之间、城市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生态隔离功能,重点向中心商业区、居住社区、公共交通枢纽以及大型文娱体育区等人流密集地区延伸,与城市慢行系统共同构成连续、完整的绿色生活网络,引导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二、加强指导,科学发展健身步道。建议我省应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健身步道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具体标准,规范建设多种类型的健身步道。对符合条件的路段实施改造升级,有条件的可分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使其综合具备交通和健身功能;以大型社区、绿地、公园为依托,通过建改并举等手段为市民就近步行锻炼提供便利场所;充分发挥我省山地特色,着力打造相对封闭、设施完备、定位高端,具备承载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能力的专业健身步道,全面提升我省全民健身内涵和品质。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对健身步道规划、建设及其相关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告,制作并播放相关公益广告、宣传片、专题片,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帮助群众深入了解健身步道建设在丰富出行方式、提高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

  加强规划布局 尽快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形态

  记者了解到,致公党《关于科学推进我省健身步道建设的建议》提案经由省政协办公厅转主办单位省体育局后,日前,省体育局作出回复。

  省体育局指出,健身步道是指在小区、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场合设置的,供人们行走、跑步、自行车骑行等体育活动的专门道路,具体分为登山健身步道和城市健身步道。

  省体育局认为,当下,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健康从走路开始,健步行运动越来越受到欢迎科学指导和推广健身步道建设,打造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便民、惠民、利民的现实表现。近年来,省体育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力打造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大省、强省目标,充分依托贵州山川、气候、文化等资源优势,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健身步道建设与户外运动和全民健身融合,以山地户外运动为重点,以生态体育公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支持。

  一、关于提高认识,加强规划问题。为有力、有序推进健身步道建设,结合我省自身发展实际,制定了《贵州省山地户外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标准及标牌标识规范体系》,并纳入了《贵州省“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7〕7号)、《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住建厅?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旅发委关于推进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林区工作的指导意见》(黔体发〔2017〕6号)、《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质监局关于成立贵州省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黔体发〔2017〕6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我省健身步道建设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向,部署了任务。

  二、关于加强指导,科学发展健身步道问题。近年来,省体育局结合《贵州省山地户外登山健身步道建设标准及标牌标识规范体系》,直接投入健身步道建设引导性资金2200万元,建设健身步道12条。“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建设100生态体育公园,并纳入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工作要点,健身步道建设是生态体育公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硬性指标,必须配备相应标识标牌。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100个生态体育公园建设,建立了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标准和考核办法。截止目前,我省共启动建设生态体育公园项目36个,下拨奖补资金465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近23亿元。当前,全省健身步道建设近600余公里。

  三、关于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问题。在已建成的步道中,每年通过举办各类徒步活动,科学指导健身方式,利用网站、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升了知名度,提高了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现象。

  总之,省体育局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健身步道建设支持力度。希望致公党省委继续关注我省健身步道建设,呼吁各级政府将健身步道体系建设作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的主要载体纳入“十三五”规划,在重大城建项目建设中,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健身步道建设,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