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216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8-24

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浅析

□袁 俊 张军以 赵卫权 苏维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一直以来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差距明显。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岩溶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等生态问题严重,加之交通、历史发展等原因,一直是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贵州地处于内陆,在区位上处于劣势,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农村人口基数大,农村生产条件恶劣,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2011年乡村人口为2300万人(按城乡划分标准),占总人口的66.19%,同年农村人均收入仅4145.35元,仅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59.41%,差距不断拉大,而人均GDP则处于全国最末位。同时强烈的岩溶作用,加之地貌的崎岖破碎,平坝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且坡耕地面积比重大。其中旱耕地中大于 5°以上坡耕地占 84%。贵州虽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但确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土壤-植被生态系统敏感度高,承载力小,抗干扰能力弱,人地矛盾尖锐,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现象严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179.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54%,其中中度及以上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失面积的43.41%,达31763.71 km2。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石漠化达32476.73 km2,其中重度石漠化5249.58 km2,占16.2%。因此,贵州整体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要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就必须突破传统农村经济的发展范畴,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特点,发展具有地域比较优势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当前,贵州主要的农村经济模式有:

  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与农业发展形成的新的交叉产业,是在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兼具生态旅游观光及乡村旅游的部分功能,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体验于一身。贵州高原山脉起伏,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降水丰富温度适宜,喀斯特岩溶作用强烈,地表破碎,区域立地条件差异造就了各区域小气候的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贵州农业生产模式的复杂多样性。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区位、发展目标的差异等,也导致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乡村生态旅游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来吸引城市游客。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情、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的。

  乡村农业景观开发型 该类型主要基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乡村农业景观及长期形成的非物质文化类型的农耕文化为特色,如黎平县堂安的山丘梯田,游客不仅可游览壮美山丘梯田景观,更可从中感受古朴的自然生态。

  古村落开发型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在其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景观,如西江千户苗寨、黄果树布依族石头寨村落等。此外,古村落在了解民族历史、艺术、建筑等方面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民族风情开发型 该模式主要以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加之纯朴的民族风情,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充分了解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民族服饰、戏剧、音乐舞蹈等,不仅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增加游客对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

  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贵州省山地面积比重大,地表崎岖破碎,使乡村的分布相对分散,农户庭院面积相对较大且距耕地较近。因此,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利用零散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闲散时间,增加农户收入。在喀斯特山区农村可因地制宜发展庭院循环经济,充分利用零散的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收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贵州农村庭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物质、能量循环及空间利用等主要特点,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农村以庭院为中心的循环经济型农业经营模式;二是多层次(空间)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三是以庭院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综合型模式。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复合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的内涵包括以乡村特有的自然社会文化等特色资源,明显区别于传统式乡村游。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已为村民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乡村旅游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时限性),尤其是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影响更加明显。农业生产活动还是乡村农户最重要的收益性活动,乡村旅游经济自身的带动能力及收益有限,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这就要求乡村旅游要融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因此,走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降低乡村旅游初步发展阶段的投资风险。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型开发就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模式。根据乡村旅游依托的资源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乡村旅游与特色果园复合发展模式;花卉苗圃生态园与乡村旅游复合发展模式;特色养殖园与乡村旅游复合发展模式;不同类型地区农业/自然景观观光复合发展模式等。

  农村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温度较我国同纬度地区偏低,存在显著的温度梯度,是我国著名的避暑之地。年平均相对湿度各地均在80%左右,总辐射弱,散射辐射多,为发展喜荫、惧烈日的叶用经济作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态气候条件,如毕节等地区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北盘江花江段干热河谷的花椒、红水河及南盘江流域低海拔富热量区的火龙果等。不同地貌类型区(山地丘陵区、峰丛洼地区)的差异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山地丘陵区的花卉、盆景复合发展模式,主要集中于水土资源匹配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以花圃为基础,以盆景与奇石组合,发展特色盆景及花卉栽培,典型代表毕节市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此外,峰丛谷地区的特色蔬果种植模式;峰丛洼\谷区的特色冷水鱼养殖模式;特色民族文化旅游模式;喀斯特峡谷的生态农业治理模式;中海拔低山丘坡\荒山丘坡的茶叶、金银花经济作物种植模式;喀斯特山地丘陵的种草养畜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喀斯特峰丛洼地的经果林种植模式;中海拔低山丘坡荒山丘坡石的金银花等耐旱经济作物种植模式等众多特色发展模式。

  对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贵州现有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模式中,一般都是立足于本身生态环境的特性,起步阶段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较小。但在后期发展阶段对生产要素的再投入力度不足,造成模式的发展规模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贵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户的原始积累缺乏,在资金投入方面态度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此外,贵州平坝耕地尤其缺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也造成了不能有效地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以资金或政策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生产要素的再投入,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在现有土地制度上,农户自有土地不能在市场进行有效流通,因而限制了土地规模效应的实现,可组织农业合作社来实现土地的规模效应。有关研究表明:农民种植规模越大,加入合作社时间越长以及通过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比例越大,越容易对合作社产生情感信任。这也表明在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初级阶段是合作社发展成功的关键阶段,村镇一级政府要做好相应的典型示范,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来增加农户的信心及参与积极性,进一步实现产业发展规模化效应,提高农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在发展模式选择方面,不仅要重视自身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因地制宜,更要实时敏锐的注意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要关注本地区域市场,对国内乃至国际经济环境大背景也要进行关注。农户自身抗风险能力低,因此要特别注意农户的创业意识的引导及保护,协助农户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此外,农户自身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的通讯条件较差,获取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分析能力不足,各级政府尤其是熟悉当地区域资源、市场的乡镇一级政府要做好相应的信息发布及部分金融保障工作,以确保区域特色发展模式在起步发展阶段得以平稳发展,进而降低市场风险,扶植自身特色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成长及壮大。

  随着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各区域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都发展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其存在发展规模普遍较小,后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整体上来看,贵州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其自身的客观原因。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基础差,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的严重缺乏。 各级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优质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单纯依靠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在客观上已不现实。另一方面,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对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加,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合理的盲目发展甚至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